交往行为理论指导下的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
2010-04-03邵书慧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谢 云,邵书慧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交往行为理论指导下的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
谢 云,邵书慧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交往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思维、榜样优势使得其更适合运用交往行为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师教有所长,学生学有所获,师生双向受益。
交往行为理论;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牢固掌握着主动权,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和想象力,束缚了学生批判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事实上,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渴望被尊重与理解,渴望能和教师平等交流与沟通。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整体素质较高,有较强的能力和自信心,较学生观念成熟。由于其本身是青年,同时又是教师,与大学生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共同的时代语言,双方在对事物的见解、兴趣、思维方式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更适合运用交往行为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
1 交往行为理论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启示
“交往行为理论”是由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该理论主要以语言为媒介,旨在通过无任何强制性的平等对话达成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以实现彼此间自觉接受的行为[1]。虽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他用来重建社会秩序的,也被一些学者批判为他只注重了精神交往,而忽视了物质交往。但课堂教学交往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主要是精神交往。因此,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对高校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1 师生关系互为主体
课堂教学交往是在课堂领域中为建设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社会关系而从事的一种能动性活动,是主体自我实现的社会方式。它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均不能独立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过去单一的“师本”或“生本”的教学理论是一种不符合教学规律、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的过程是两个主体间精神交往的过程,是生命对话的过程,是共同提升的过程。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确认自己,影响对方,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社会关系。
1.2 课堂教学多向互动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是主体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人际互动,这是一个多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决定课堂交往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指导并控制学生的行为。但实际上,学生也通过反馈、评价、模仿等途径对教师产生影响。学生不能只是等待教师赋予自己加入师生交往的机会,不能只是等待“回答”,而应努力尝试“提问”与“异议”。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通过讨论、模仿、感染得到知识的共享。教学是通过师生、生生特定的实质性的互动而生成的,没有互动,没有真正的交往,就不存在具有教育性的教学。
1.3 教学交往双向受益
交往双方总是希望通过交往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知识、能力、智慧、个性等方面的差异,这为交往双方的互利互惠提供了前提条件。交往中教师以自己的学识、经验、道德、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从学生的成长中受到鼓舞,体会到自己的劳动价值,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成熟,以自己的积极行为反馈于教师。教学交往的结果并非只是学生受益,而是师生双向受益,教师从“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转换为“培养了别人,提升了自己”。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1.4 对话交流达到共通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是在认知方面,还是情感方面,学生都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关怀,需要与教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心灵对话过程,是师生双方面向真、善、美而进行交流,通过对话、思考达到某种共通的感觉,不断把交往引向深入。在此过程中,师生都把对方作为整体的人来感知、交流、理解与沟通。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言说、思考与行动中,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感受到丰富人性内涵,获得生命的体验与成长的经验。教师用爱和智慧使学生由思想幼稚变得成熟、由思维简单变得深邃,同时体验教师的价值,提升人生的境界。
2 高校青年教师利用交往行为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具备的优势
高校青年教师是指年龄在40岁以下,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承担了若干课程任务的高校教师。通过观察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利用交往行为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具备如下的优势。
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的数量与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5]。有相关研究表明[6],细胞免疫在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调节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当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机体后,由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主要为巨噬细胞激活提呈,进而激活细胞免疫反应,趋化T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于病变部位,释放大量的免疫调节因子而参与机体抗结核的免疫调控。其中,IL-15、MCP-1和TGF-β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能影响结核病的演变和进程。本研究检测骨关节结核患者血清IL-15、MCP-1和TGF-β分子的表达情况,对于分析和了解骨关节结核病情及其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2.1 知识优势
青年教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愿意学习新知识,及时跟踪热点问题,知识面宽,授课信息量大。在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前沿性等方面要优于中老教师。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比较高,绝大部分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学历高使得专业整体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其次,外语、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较强,这些技能对于教师掌握国际学科前沿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再次,青年教师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工作后所涉猎的知识敏感点与学生相近,教学双方“共同知识范围”较大,减缓了知识老化,师生之间知识融合点多;最后,许多青年教师还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修、培训、深造、学术交流,及时为自身“充电”,在学习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将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
2.2 思维优势
教学思维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是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的内在理性活动,是知识的学术形态转换为教育形态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思维能力是一个现代意义上“好”教师的重要特征。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在年龄上属于同龄人,双方在对事物的见解、兴趣、思维方式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有利于师生间交往和沟通。正是由于这些相似性,也使得青年教师在授课时使用的方式、方法更贴近学生,便于学生接受。而实际上,大学生十分渴望能够同与自己年龄相近、思维相似的青年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借助“灵魂深处的直接相见”来体验到生命的涌动和精神的扩展,从而与青年教师一起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与人生意义的共享。
2.3 榜样优势
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渴望被尊重与理解,渴望能与教师平等交流和沟通。高校青年教师,由于与大学生年龄比较接近,最容易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正所谓“言传身教”,授课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青年教师自身的求学经历,会给学生以最好的建议。失败的教训也会让学生引以借鉴。取得的成就和罩在头上的“光芒”就是一面旗帜、一盏航灯,会对大学生产生无形而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会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方向。
3 从交往行为理论看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1 问题
(1)师生间交往的偏狭与不平等 师生间交往的偏狭表现在方式不当、面不广。在课堂上,许多高校青年教师仍以“独白”即纯粹地、强制性地讲解灌输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视为被动贮存知识的容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想象、表达、思考和质疑的机会,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或即便有交往,也是教师与少数尖子生的部分交往,更多的学生只是处在课堂教学的边缘,充当陪客的角色。
在当前的大学课堂中,学生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的主体参与教学交往,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使课堂教学交往产生诸多缺失与阻隔,成为一种不平等的交往。通常情况是,高校青年教师是具有统治地位的圣贤之言的传达者、知识的权威,学生相应地呈现被动、服从、接受等行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被迫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师生间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差别。正是这种不平等,压抑着师生在教学交往中应有的自由与创意,从而变得单调、呆板、甚至僵化。
(2)生生间交往的匮乏与低效率 校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课堂是他们主要的交往场所。在课堂中,他们除了和教师的有限交往外,更重要的是和同学的交往,这是他们在集体中进行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影响交往的频率和效果。自满的学生可能不屑于交往,或成为交往中的小权威;而自卑的学生又不敢于交往,或成为交往中的接受者。与师生交往相比,学生间的交往更为匮乏。
另外,由于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大多是限定性交往。比如小组讨论,小组人数事先分配、讨论时间、讨论交流的程序严格限定,使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处于应付境地,交往流于形式,实质性的思想交流、交锋少,学生普遍感到收益不多,交往低效甚至无效,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养成。
3.2 原因
(1)高校青年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限制了课堂教学交往 在高等学校不断扩招的现实形势下,高校师资力量愈发显得单薄和不足。据一项调查显示,部分高校由于一些课程缺少教师,青年教师所承担的主讲课程和辅导、实验课程均占学校总课程的50%以上[2]。高校青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授课任务重,新课多。接受新课任务,需要很长时间来准备。每天在课堂上要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出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或从自身利益出发,许多高校青年教师往往仅关注教学活动而并非学生本身,他也许连学生的面孔和名字都无法全部记住,更谈不上与大学生进行交往。于是,大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高校青年教师应有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师生间的距离渐行渐远。
(2)传统的教学观念忽视了课堂教学交往 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是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师中心论,即认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应该而且能够主宰一切,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应一切听从于教师。具体表现为单一的讲授法、“灌输式”的教学、低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只是信息的发送者,既不负责信息发送之后被接受的结果,也不负责接受信息的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听讲,师生之间有限的交往也多是“问—答”的形式,缺少必要的心理互动。这种观念忽视了教学交往,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个人的独白,个人的表演,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创新精神。
(3)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缺乏影响了课堂教学交往 理想的高校青年教师应当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并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育创新。事实上,高校青年教师较少主动接触和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与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知识,对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缺乏充分的准备。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的青年教师从内心渴求交往,但是由于其教学技能的缺陷,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枯燥无味,学生个个昏昏欲睡。还有的青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一味“迎合”学生,追求所谓的“民主”、“平等”,对课堂上学生的观点不作任何引导,任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交流,此时,教师只是一名课堂管理者,谈不上师生间有效的教学交往。
(4)大学生低效的课堂参与、功利性的学习阻碍了课堂教学交往 有的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喜欢倾听教师的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圈学生背,期末考试教师按圈命题,学生靠背应试。结果学生获得高分,教师教学质量上乘。他们认为,教师是神圣的权威,跟着教师的思想走自然理所应当。他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他们的脑海中经常驰骋着别人的思想。另外,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紧张的形势下,不少学生视课堂学习为功利性学习。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不考就不学。上甲课干乙事,上专业课背英语单词,整天忙于考研、考证的复习中。在这种情形中,交往难以发生。
4 交往行为理论指导下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措施
4.1 引入前沿内容,实现探究式教学
交往行为的实质是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为引发学生的兴趣,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地把前沿内容引入课堂,如果这样的内容充满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此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必然会彼此交换意见。通过交流、争论、对话,大家对问题的看法会进一步深入。在此过程中,大家获得的不仅是智慧与经验的丰富,更有精神与生命的成长。通过对前沿性问题的探究不仅能把所要讲授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把前人的独创经验和方法适时地教给学生,把教学过程作为科学研究过程的“雏型”,或者成为科学研究过程的“模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能力。这种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教会学生独创性地研究和发现真理的教学活动,它不过分主张传统的“课要讲深讲透”的观点,而是留有余地或有意设疑增强学习难度,让学生去研究探讨。讲课时,提倡宜粗不宜细、宜略不宜详、宜曲不宜平,不必过于追求广征博引,而应做“举一”,让学生自己“反三”,使教学过程不断沿“有疑—无疑—有疑”的轨迹螺旋式上升。
4.2 创设教学环境,提倡能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作为主体针对共同的客体(教材、知识等)所展开的一种交往。教与学是一个缺一不可的双边活动,只有“教”这一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可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还必须调动“学”这一方面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创设和谐、平等并能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交往环境。可以把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带到课堂中去,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与学生一起探讨。并注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总体情况,恰当地选择讨论法、辩论法、“倒骑驴”法、“悬念”法、角色互换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使其授课做到深入浅出,师生互动效果好。师生在进行教学交往过程中,还要能够做到以正确性说服人,以真诚性感染人,以真实性打动人,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一场生动的有创新活力的教育课。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主要媒介是语言,要保证语言的有效必须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和真诚性[3]。因此,课堂上还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语言表达,并用富有激情的教学情绪感染学生。师生在经验分享和对话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教学相长”[4]。
4.3 实现合作学习,创建生生互动的高校交往课堂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会使课堂教学交往更主动、更积极、更有效。所谓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助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个人的学习常有局限性,要实现全面的、整体的认识,应该重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因为学生之间年龄相仿,社会经验相似,学生在丰富而广泛的相互交往中可以获得信息、融合思维、碰撞智慧,获得人际关系和交往规范的理解与认同,并得到诸如“真诚”的互相感染与提升。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是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为现代课堂教学交往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师生互动不同的是,生生互动更能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敢于交流,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形成学习共同体,是教学交往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青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如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
4.4 提高教学技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交往
哈贝马斯强调,在通过对话形成共识的过程中,对话参与者的利益均在考虑之列,参与者提出的各种要求都能够成为商谈的对象。青年教师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课堂意见反馈可以快速提高教学技能。青年教师才踏上工作岗位,各方面还未定型,但这正是提高教学技能的最佳时期。可以在每一堂课上完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来提高教学技能。教学交往是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和沟通,形成共识的过程。有效的交往则指将教育活动的价值转变为现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后,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和谐、温馨、融洽的课堂氛围,并运用各种交往技巧,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交往;应该把自己定位在话题的提供者、交往环境的创设者、课堂教学的主持人,是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和欣赏者;应该帮助和指引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能力等各个方面得到提升和发展。
[1]哈贝马斯(洪佩郁等译)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88~189.
[2]倪 蓓,王从思.高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与体会[J].教学研究,2006,(9):408~412.
[3]杨 芳.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当代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123~127.
[4]张传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发展趋势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9,(2):13~15.
2010-09-30
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Y2009001)
谢 云(1976-),女,湖北荆州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教学与研究.
10.3969/j.issn.1673-1409(S).2010.04.033
G642.421
A
1673-1409(2010)04-S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