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辞“悬圃”再探讨
2010-04-03汤洪
汤 洪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00)
屈辞“悬圃”再探讨
汤 洪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00)
《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与《天问》“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句,俱涉“悬圃”。“县”、“悬”为古今字,意为“悬挂的花园”。“悬圃”在《楚辞》各版本及其他典籍中,与昆仑都有着紧密联系。典籍记载之“县圃”、“悬圃”与“玄圃”,其所指实同,但这并不是传统注疏家们所言之通假,而是由昆仑兼具黑色之文化意象所决定。“悬圃”初或借用两河流域古代之“空中花园”,由于花园具有通天功能,后借以描摹神话昆仑大山之通天高境。通过解析“悬圃”之文化意象,《天问》句当作“其尻”,而不作“其凥”。
悬圃;县圃;玄圃;昆仑;通天
一、“悬圃”与“玄圃”
屈原于《离骚》埋怨君王不察己之忠心,谣诼之众又嫉妒余之娥眉,而自己又不愿与党人同流合污,遂生返车归家之意。当自己回归故居,女媭以满腔爱护之真情,劝说屈原放弃博謇好修之姱节,应随众俯仰沉浮,而不应效尤鲧亡身羽野之悲剧。自己敬重的女媭也如是言说,诗人决定另寻贤者决断,于是就重华陈述衷情,人间至贤之重华亦尚难对此做一了断,也没能给屈原一个满意的答案。屈原只有企盼飞升天界,求天帝给予一个公平的裁决。他从苍梧出发,“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1]25-27朝发“苍梧”,夕至“县圃”,屈原欲从“县圃”之地升至天庭去向天帝倾诉衷情。于此“县圃”一语,历来注家各逞其词,纷纭聚讼,或脱离屈辞整体,孤立求证;或游离屈辞文化语境,做字词考证;遂至词意混乱,语意晦涩,无法给人以明畅通达之感。笔者试从文化宏观层面解读《离骚》,以图还原“县圃”之本来面目。
《文选集注》本作“夕余至乎县圃”。《文选》尤刻本、《文选》六臣本、明万历四十六年毛晋绿君亭校刊《屈子》俱同。洪兴祖《楚辞补注》作“夕余至乎县圃”,并加校语谓“县,一作悬。”朱熹《楚辞集注》、钱杲之《离骚集传》、《楚辞章句》明正德十三年黄省曾本、《楚辞章句》明隆庆五年朱多煃本、《楚辞章句》日本宽延三年庄允益本、《楚辞章句》明翻宋本俱同洪兴祖《楚辞补注》本,校语亦同。
汪瑗《楚辞集解》作“夕余至乎悬圃”。
“县”、“悬”当为古今字,《离骚》之“县”原意当为“悬挂”,“县圃”当为“悬挂的花园”。
此外,“县圃”一语尚见于《天问》“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句。
洪兴祖《楚辞补注》本作“县”。黄省曾、朱多煃、毛晋、庄允益、明翻宋本俱同洪本。朱熹《楚辞集注》亦作“县圃”,校语云:“县,音玄,一作玄,非是。”
楚辞注家大都认为屈辞当作“悬圃”解。但是,尚有不少注家另持他说,认为当作“玄圃”。
东方朔《海内十州记》谓“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2]279此似为“玄圃”最早记载。释道骞《楚辞音》用“玄”字直音“县”,似为《离骚》“玄圃”一说之端倪。唐写本《文心雕龙·辨骚》引《天问》作“昆仑玄圃”。《文选》五臣本作“夕余至乎玄圃。”此外,张衡《东京赋》“左瞰旸谷,右睨玄圃”句之李善注犹能为我们提供参证,李善谓“玄圃,在昆仑山上。……《淮南子》曰‘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也。’又曰‘悬圃在昆仑阊阖之中。’玄与悬,古字通。”[3]64承李善此说,洪兴祖《楚辞补注》谓“玄与县,古字通。”沈祖绵《屈原赋证辩》谓“县、悬与玄,古并通用。”金开诚《屈原集校注》谓“县、悬为古今字,玄借字。”林庚《天问论笺》谓:“县圃,即玄圃。”但有学者亦认为这完全就是一个错误,苏雪林《楚骚新诂》谓:“县圃或作玄圃,误也,以作县为是。”[4]103
综上,屈辞“悬圃”,后世出现了“县圃”、“悬圃”与“玄圃”三种不同记录形式。“县”、“悬”为古今字,当无多少分歧。李善、沈祖绵和金开诚等认为“玄”亦与“县”、“悬”相通用,但笔者认为,“县”、“悬”与“玄”古相通用的说法未免失之无据,纯属以既有事实逆推存在即为合理式的臆测,照此逻辑,如果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白圃”一词,似亦会出现“白”与“县”、“悬”古相通用一说,这似乎太过牵强,难于服人。《说文》谓“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谓玄。”[5]84《说文》谓“县,系也。”[5]184徐铉谓“此本是县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5]184看来,“玄”与“悬”当不会存在字面意义上的简单相通,李善、沈祖绵、金开诚等认为“玄”、“悬”于古通用的说法似乎于古无征。但是,“玄圃”与“悬圃”从文化角度考察却正好喻指同一事物,但这并非由通假所致,而是因牵涉到神话昆仑而引起的文化递变现象。
二、“悬圃”与“昆仑”
首先我们需对《离骚》“夕余至乎县圃”句以及《天问》“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句中“县圃”之意义作一梳理。
王逸《楚辞章句》谓:“县圃,神山也。在昆仑之上。《淮南子》曰‘昆仑县圃,维绝,乃通天。’言已朝发帝舜之居,夕至县圃之山,受道圣王而登神明之山。”[1]26王逸虽以神话解读“县圃”,但仍为汉儒经学眼光,不免落入比附象征之途,后世李光地《九歌注》“王居”之说、王闿运《楚词释》“谋秦”之喻、傅熊湘《离骚章义》“喻秦”之解等大体禀承此说。
承续王逸“县圃在昆仑之上”的看法,后世吕向注《文选》、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黄文焕《楚辞听直》、王萌《楚辞评注》、陆侃如《楚辞选》等众多楚辞注家皆认为“县圃”当为神话昆仑大山之上的一个地名,这是楚辞注家的主流看法。
也有认为“县圃”当另为神山的,汪瑗《楚辞集解》谓:“县圃,神山名,寓言耳,非真有是山也。”[6]71
要真正洞解“县圃”,我们尚需另寻他途,从先秦原典中去钩稽故迹。
《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南望昆仑……”[7]53郭璞解“平圃”为“玄圃”[7]54,所本为何,我们不得而知。从《山海经》前后行文似可看出,此“平圃”当与昆仑有紧密关联。袁珂校注曰:“玄圃,《穆天子传》、《淮南子·地形训》作县圃,玄、县声同,古字通用。”[7]袁珂赞同郭璞的解说,又同洪兴祖、沈祖绵及金开诚等俱认为“玄”、“县”为古字通用,其误亦为没能联系昆仑作更深入的文化阐释。
《穆天子传》记载:“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孳木
□华不畏雪。’天子于是取孳木华之实,持归种之。曰:‘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曰: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铭迹于县圃之上,以诏后世。”[8]252此段材料之关键为“舂山”一语。依笔者揣摩,“舂山”应为现今之“葱岭”,即帕米尔高原,是西域和中亚的分界岭,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号称“亚洲屋脊”,“北丝绸之路”有一条就是越葱岭西去波斯和罗马的。“舂”、“葱”一音之转,也可能本为音译之外来词,时人用不同文字记录了这一语音。
但《后汉书·西域传》载之“葱岭”,李贤注谓:“葱岭,山名也。《西河旧事》云:‘其山髙大,生葱,故名。’”[9]2914《尔雅翼》、《太平御览》、《本草纲目》等典籍皆载有“胡葱”,“胡葱”当是异于中原“葱”的一种近似之物,此“胡葱”可能即原产于葱岭。又有典籍认为“葱”当指颜色。《尔雅·释器》曰:“青谓之葱。”郭璞注曰:“浅青”。[10]49昆仑本兼青黑之义(详后论),两相印证,似乎葱岭当与昆仑有着关联,王褒《九怀》就谓“朝发兮葱岭,夕至夕明光”[1]270,王褒此句当模拟《离骚》“朝发苍梧、夕至悬圃”以及“朝发天津、夕至西极”之句式,我们知道,《离骚》中屈原的神游活动当以昆仑为中心,王褒似乎正是依此来理解《离骚》文意,于是认昆仑即为葱岭。周穆王姬满在位第十七年,曾命造父驾八骏,率六师,西去昆仑山拜会西王母,综观《穆天子传》,周穆王到达葱岭,即帕米尔高原,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昆仑。
《淮南子·地形》:“……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11]323-328此说多为后世楚辞注家广为援引,特别是昆仑三层之说,影响甚巨。“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联系《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依阊阖而望予”句,我们可知《离骚》与《淮南子》之神话可能同出一源。昆仑与“悬圃”之关系正如人体之与头顶,不可游离。
东方朔《海内十州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2]279此说变《淮南子》昆仑三层为三角。那么,昆仑到底为三层还是三角?这已难于定度。郦道元《水经注》曰“: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12]1郦道元引《昆仑说》为证,认为昆仑当为三层,这与《淮南子》记载相合,所不同者为三层之具体名目。一从纵向立体认为昆仑层叠相加,直插云霄,上达天庭,这似更符合昆仑作为神话通天大山的特质。一从横向平面认为昆仑山不同方位之三宫,似与神话昆仑之通天功能相去甚远。
从以上《楚辞》诸家对“悬圃”之注释以及《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十洲记》《、水经注》等诸多典籍对“悬圃”之记载来看,昆仑与“悬圃”之关系正如人体与头部,整体对局部,不可剥离。
三、“玄圃”之黑与“昆仑”之“黑”
既然“悬圃”与昆仑关系如此紧密,我们要洞悉“悬圃”真义,就不能不考察昆仑,当笔者在考察昆仑这一文化语词时,无意间发现了历来楚辞注家纠缠不清的“玄圃”与“县圃”、“悬圃”这一校勘难题。
“县圃”与“悬圃”为古今字,当无异议。但历来注家如李善、洪兴祖、沈祖绵、金开诚、林庚、袁珂等俱认为“玄圃”同于“县圃”,原因为“玄”、“县”通假。此种解说,俱因注家们未能从文化语境深层考察昆仑一语所致。因为昆仑不仅是单纯的地理语词,如果仅从自然地理角度探寻与昆仑相关的一切问题,那么就可能会郢书燕说而致穿凿附会。接下来,笔者试解“玄圃”之秘。
《晋书·后妃下·孝武文李太后传》载:“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13]981色黑之人谓之昆仑。又《旧唐书·南蛮传》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14]5270又《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载:“尝冒姓闫氏,体黑麻面,故谓之闫昆仑。”[15]1716唐代裴铏所著传奇《昆仑奴》讲述一位名叫磨勒的黑皮肤家奴如何促成了主人崔生与红绡之间的一段情缘。此外,唐人张籍有《昆仑儿》一诗:“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拳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16]41诗人所记昆仑儿肌肤特征亦为颜色漆黑。宋人陶谷《清异录》卷上《蔬菜门》载:“甘蔗盛于吴中,亦有精粗。如昆仑蔗、夹苗蔗、青灰蔗、皆可炼糖。”[17]864昆仑蔗即今之罗汉甘蔗,此蔗外皮黑红。《蔬菜门》又载:“落苏本名茄子,隋炀帝缘饰为昆仑紫瓜,人间但名昆味而已。”[17]864-865隋炀帝把茄子妙称为昆仑紫瓜,正是着眼于茄子黑红外皮之特质,茄子皮和罗汉甘蔗皮极其相似,故《蔬菜门》皆以昆仑称之。
上引材料告诉我们,凡被称为“昆仑”的人或物,其外貌皆具色黑特征。于此,我们似可得出“昆仑”一语兼具“黑色”之义,以此设论,昆仑山即为黑色之山。昆仑山在中国实际地望的混乱简直就像层层雾嶂,令人头晕目眩,大致计来,有昆仑祁连山说、昆仑玛沁雪山说、昆仑巴颜喀拉山说、昆仑冈底斯山说、昆仑喜马拉雅山说、昆仑于阗说、昆仑敦煌说、昆仑天山说、昆仑葱岭说、昆仑喀喇科龙山说等众多歧说。《辞海》于“巴颜喀拉山”条释为“蒙古语意为富饶青黑色的山。”巴颜喀拉山位于雪线以上,青藏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山石大多呈黑紫色,这或为“昆仑”一语义含黑色之来源。如果我们仅从“黑色”着眼,那么地理昆仑可能为巴颜喀拉山。但不管昆仑到底指何山,总之,昆仑山远远望去,具有青黑色的外表特征,这一点似为以昆仑命名之大山的共性,不但如此,“昆仑”一语还极有可能为藏缅语“黑色”的音译词。[18]88
至此,我们可以抽丝剥茧,来探寻“玄圃”一词的本来面目了。
前引《说文》:“黑而有赤色者谓玄”,那么,“玄圃”即为黑色的花园,这怎么能和“悬圃”扯上关系?“悬圃”一词当源于两河流域亚述帝国尼尼微城的皇家空中花园,当这一事物可能从“北丝绸之路”传入中亚经新疆再传至中土后,中土人民便把它与昆仑大山结合起来,这恐怕就是《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等典籍中的记录。即是说,这一事物开始是作为意译词“悬圃”流传到中原的,当和昆仑大山结合后,因为昆仑山本为黑色之山,那么,悬于昆仑山上的空中花园就演变为“黑色的花园”,再进而演化为“玄圃”。
至此,我们认为,在典籍中杂乱出现的“县圃”、“悬圃”与“玄圃”三词本指同一事物,它们同指昆仑大山上的一个地名,即位于昆仑之颠的空中花园。这个地名直接使用外来事物的意译借词,就是“悬圃”;把这外来事物和昆仑山色黑之外貌特征结合,即为“玄圃”。由于“悬”、“玄”同音,如此巧合,致使历来楚辞注家一叶障目,拘于成见,总在同音通假里兜圈子,搪塞而过,遂使悬案迷雾千古。
四、“其尻”与“其凥”
前面解决了“县圃”、“悬圃”与“玄圃”之疑案,那么,读者或许会追问,这一文化语词源于何处呢?
郦道元《水经注》曰:“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而今以后,乃知昆仑山为无热丘,何云乃胡国外乎?余考释氏之言,未为佳证。”[12]3-10《西域记》认为阿耨达山即昆仑,郦道元以《山海经》和《淮南子》所载进行驳斥,并说“阿耨达六水,葱岭、于阗二水之限,与经史诸书,全相乖异。”[12]11朱熹《楚辞集注》曰:“昆仑,据《水经》在西域,一名阿耨达山,河水所出,非妄言也。”[19]57朱熹似亦相信昆仑山可能为阿耨达山。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20]3060句张守节正义曰:“姚丞云:《大荒西经》云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括地志》云:弱水有二原,俱出女国北阿傉达山,南流会于国北,又南历国北,东去一里,深丈余,阔六十歩,非乘舟不可济,流入海。阿傉达山,一名昆仑山,其山为天柱,在雍州西南一万五千三百七十里。”[20]3061依张守节的解说,阿耨达山在雍州西南15370里,这是个较为模糊的位置。《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周以前 300步为 1里,秦至隋亦为 300步 1里”[21]574,《说文解字》云:“六尺为步,步百为亩”[5]290,“战国时一尺约合今23厘米”[22]61,那么,周秦1里=300×6×0.23=414米。这15370里就相当于现今6363180米,现今1里按500米计,为12726.36里,6363.18公里。那么,即是说,这阿耨达昆仑位于雍州西南6363.18公里处。又考《钦定大清一统志·西藏·冈底斯山》曰:“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百十里……今阿里为藏中极西南地,近古天竺境 ……疑此(按:指冈底斯山)即阿耨达山也。”[23]559-560以上材料似乎说明《西域记》和朱熹所谓这阿耨达山可能即为今之冈底斯山。冈底斯山处青藏高原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地带,昆仑怎么会跑到中印边境去了呢?不但如此,朱骏声《离骚赋补注》曰:“昆仑山即……释典之须弥山。”[24]412这昆仑又已成为印度神话之世界大山了。
为什么中国和印度都有昆仑山呢?是巧合还是误记?抑或有其他更为遥远的因缘?据苏雪林《昆仑之谜》的考证,世界昆仑神话同出一源,即两河流域之阿拉拉特山,印度源于此,中国亦源于此。那么,与昆仑关系紧密的“悬圃”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天问》“昆仑县圃,其尻安在”一语对探讨“悬圃”多有裨益,兹考证如下。
洪兴祖《楚辞补注》作“昆仑县圃,其凥安在?”校语曰:“凥,一作居。《天对》云:‘积高于乾,昆仑攸居。’”[1]92朱熹《楚辞集注》、《楚辞章句》明正德十三年黄省曾本、《楚辞章句》明隆庆五年朱多煃本、明万历四十六年毛晋绿君亭校刊《屈子》本、《楚辞章句》日本宽延三年庄允益本、《楚辞章句》明翻宋本俱同洪兴祖《楚辞补注》本,校语亦同。姜亮夫《屈原赋校注》甚至认为,“凥”、“居”为古今字,但不知所据为何。
也有作“昆仑县圃,其尻安在”的 ,屈复《楚辞新集注》、戴震《屈原赋注》、马其昶《屈复微》等为是。丁晏《天问笺》对戴震“其尻”的认识进行了驳斥,但刘永济和游国恩又皆对丁晏所论进行了辩驳。刘永济《屈赋通笺》认为:“戴君博通雅故,其注屈多用古义。此字舍凥从尻者,尻引申之亦有居止义也。丁氏非笑,未免太过。”[25]123-124游国恩《天问纂义》认为:“凥当作尻。《汉书·东方朔传》:‘结股脚,连脽尻。’……陆氏谓凥当为脊骨尽处之尻,诸家多从之,其说甚确。而丁氏反以为非,是说泥于成说之过矣。”[26]129-130
《说文·尸部》曰:“尻,月隼也。”[5]174依《说文》的解释,“月隼”就是“髀”,检《汉语大字典》,“髀”就是“臀”。[27]881
《说文·几部》曰:“凥,处也。从尸得几而止。《孝经》曰:‘仲尼凥。’凥谓闲居如此。”[5]299
看来,“凥”、“尻”分属不同部类,当各具异义。那么,“其凥”与“其尻”,孰是孰非,以上两派各逞其词,莫衷一是,至今聚讼。对此,我们需再对诸家释义作一简单整理。
王逸《楚辞章句》曰:“(昆仑)其巅曰县圃,乃上通于天也。”[1]92李陈玉《楚辞笺注》谓:“凥,尾骨所坐处也。既是悬圃,则所坐当于何处?”[24]1077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谓:“县圃,神人之圃。下无所系,悬空而居,故问其所坐何处也。”[28]80闻一多《天问疏证》谓:“县者,系也。言其上系于天也……山上系于天,则县空而居,下不着地,故问其基阯安在也。”[29]35
黄文焕《楚辞听直》:“人身背后,脊骨尽处,谓之凥。昆仑之顶既峻起天半,则其凥必深入地中。凥可安属乎?背既未易见,凥愈未易知矣。”[24]1077屈复《楚辞新集注》谓:“问昆仑至高,其下必有托根之所,今安在乎?”[24]1077《汉语大字典》据屈复的释义给“尻”字别立义项为“托根之处”。[27]406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谓:“此言昆仑、县圃之大山,尾麓何在也。”[24]1078金开诚《屈原集校注》谓:“昆仑山的县圃,它的地址究竟在哪里?”[24]1078
“昆仑县圃,其尻安在?”之释义,大致粗略地分为以上两派,前者多能从神话出发,故解析更具合理性;后者要么把昆仑和悬圃并列,造成两山之误读,要么泥于“凥”义,胶柱鼓瑟,很难解析其中的神话意蕴。
其实,对“其凥”与“其尻”的判别,若能联系“悬圃”之文化意象,问题或能得以冰释。
要考察“悬圃”一语,我们需穿越美索不达米亚之远古文明。素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称的“空中花园”,一说为巴比伦帝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所建造,一说为比他早100多年的亚述帝国国王辛那赫瑞布在尼尼微城所建造,但不论是谁在什么地方所建,关于“空中花园”的描述却大致相同。
“空中花园”约于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个四角椎体的建筑,由沥青及砖块建成的建筑物以拱顶石柱支承着。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植有名花异卉,姹紫嫣红,浇灌花木之水,通过引水系统取之于流经旁边的河水,遥望极似花园半悬于空中。当然,空中花园从来就不可能悬挂于空,这个名字的由来可能为当时翻译所致,即是说,这个新鲜事物流传到中土可能被翻译成了“悬圃”。程嘉哲《天问新注》也说:“县圃意为高悬在空中的花园。”[24]1078空中花园在建造之时,台上还建有七星坛,帝王们除了观赏娱乐的要求外,筑台还具有祭天通天的功能。这种筑高台以通天的功能,《圣经》巴别塔也相类似。神话昆仑大山本也有通天之功能,那么,把昆仑最高层称之为“悬圃”,这当也是一个完美的结合。正如萧兵所言:“县(悬)圃,神话世界大山‘昆仑’的顶端,好像高悬着的空中花园。可以从此登天。”[30]25正因为“悬圃”是悬挂于昆仑之颠的,所以屈原才会追问这“悬圃”的底座即臀部到底安放在哪里的。
至此,关于“悬圃”的来龙去脉我们已有所了解。这里,顺带对《淮南子》“乃维上天”作一诠释。《淮南子·地形》载:“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11]328由于“空中花园”翻译为“悬圃”,“悬”,当是“悬挂”之意,悬挂必有绳索方可。位于昆仑最顶层的“悬圃”,那么悬挂它的绳索在哪里呢?《淮南子》的这段记载正好给出了答案。“维”者,绳索也。《淮南子》认为从“悬圃”登天只有唯一的途径那就是沿着悬挂“悬圃”的绳索向上攀登而至天庭,这也正是屈原从苍梧来到“悬圃”后,要稍作停留,重整车马,以待飞升天庭的原由,因为从“悬圃”往上已没有道路,靠自己徒步几乎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这一只有几条绳索连天的路程就只有依赖“望舒”、“飞廉”、“凤鸟”、“飘风”之属了。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东方朔.海内十洲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4]苏雪林.楚骚新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汪瑗.楚辞集解[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7]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6.
[8]穆天子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尔雅[M].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
[11]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郦道元.水经注[M].长沙:岳麓书社.
[1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6]张籍.张司业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陶谷.清异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宋金兰.“昆仑”本义探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19]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3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2]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3]和珅等.钦定大清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4]崔富章,李大明.楚辞集校集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5]刘永济.屈赋通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6]游国恩.天问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7]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28]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9]闻一多.天问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0]萧兵.楚辞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Exploration of the Word“Xuan Pu”in Quyuan’sWorks
TANG Hong
(Literature Schoo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Abstract:the wo rd Xuan Pu(悬圃)appears in two verses:“early mo rning,Iset off f rom Cang W u,in the evening,I reached Xian Pu(县圃)”in Lisao(the Lament)and“Xian Pu of Kun Lun,w here is it?”in Tian Wen(A Request to God).Xian(县)and Xuan(悬)are two characters us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respectively w ith the samemeaning“to suspend”.Therefore,Xian Pu literally means“suspended garden”,w hich is closed related to Kun Lun in various versionsof Chu Ci(The Songsof Chu)and other classics.The three words“县圃”,“悬圃”and“玄圃”actually refer to one thing.Yet they are not phonetic loan words w hich were defined by some traditional exegesis researchers,but should be defined by the cultural image of Kun Lun.Xuan Pu(悬圃)was initially bo rrowed from Hanging Garden of Mesopotamia and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towering grandness of the Babel-like Kun Lun Mountai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mage of Xuan Pu,the wo rd in the above mentioned verse in Tian Wen should be“Qi Kao(其尻)”,not“Qi Ju(其凥)”.
Xuan Pu;Xian Pu;Kun Lu;Babel
I207.22
A
1672-0539(2010)04-051-06
2010-07-26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项目“外来文化传至《楚辞》路径蠡测”阶段性成果(SC09A 006)
汤洪(1977-),男,重庆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辞赋研究。
许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