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2010-04-03
(四会市中医院,广东 四会 526200)
冠心病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以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病的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尤为中老年人,在心脏病中的比例已跃居首位,给人类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
1 病因病机
李军等[1]认为该病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病因与年老体弱、嗜烟、平素过逸、嗜食肥甘、情志不调(忧思、郁怒)等有关,常由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精神抑郁、寒冷、暴食、悲伤过度、酗酒、过喜等诱发。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肺脏功能失调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功能失调为主;标实则以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等痹遏胸阳、阻滞心脉为主。心脉不通或心脉失荣,则胸部疼痛。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标本互为因果,有先虚后实者,也有因实致虚者。临床上总以虚实夹杂为特点,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或虚实并重。心痛急性发作期以邪痹心脉、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或虚实并重。张治祥等[2]认为肾虚是冠心病发病的病机核心。探析其理,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说明该病的发生与衰老有关。而人体的衰老过程也就是肾精不断亏虚的过程。倪量等[3]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多进膏粱厚味,嗜食油腻醇酒,损伤脾胃,变生痰浊,影响气机,使胸阳不展而发为胸痹,因此诊治冠心病应从沿袭多年的注重瘀血病机转为“治痰为先”的思路上来。于涛等[4]强调心阴心阳虚为发病实因,邓铁涛[5]从脾气虚—生痰—成瘀病机分析,认为脾气虚为本,痰瘀为标。并且认为心气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由心气虚等因素所致的病理产物痰浊、瘀血等所致心脉瘀阻病机,则又是贯穿于冠心病全过程的病理基础。宋《太平惠民圣方》“胸痹疼痛,痰逆于胸,心膈不利”为胸痹痰论的重要发展。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高脂血症患者增多,在临床上冠心病患者血液多呈现浓、黏、聚、凝的病理特点。游佳华[6]据吴以岭教授的观点,指出冠心病的病变部位在心之络脉,早期络气郁滞(或虚滞)为其发病之本,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络脉瘀阻、络脉绌急为其基本病理环节,分别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脉痉挛,进一步发展导致络脉瘀塞即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络息成积之心积伏梁,即细胞外基质增生而使心室重构,心脏扩大。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冠心病的复杂病因病机变化,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的内涵。
2 辨证施治
2.1 活血化瘀法 血瘀常贯穿本病始终,因此活血化瘀也成为治疗胸痹心痛的根本大法。李丽[7]观察应用自拟活血祛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与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比较。结果,总有效率以及在症状改善、硝酸甘油用量及心电图疗效方面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杨忠奇等[8]将53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按西医常规治疗后行PCI手术,观察组2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活血化瘀法治疗后行PCI手术,术后两组均服用氯吡格雷或噻氯吡啶90 d以上,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加服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丹参滴丸。结果PCI术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6.0%,对照组为96.43%,两组临床疗效相似。两组术后24 h、术后6月血瘀证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术后6月观察组血瘀证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活血化瘀治疗后行PCI手术有助于术后远期疗效。
2.2 益气活血法 臧修明[9]用川芎嗪粉针剂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对照组56例,均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另予川芎嗪粉针剂联合参麦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5.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指标及硝酸甘油用量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邵莹[10]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45例心绞痛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给予通心络胶囊口服,总有效率为63.0%。治疗组在治疗胸痛、心悸、气短等主要临床症状、心电图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李复方[11]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32例,总有效率达93.7%。
2.3 益气养阴法 高明[12]用益气养阴汤药治疗冠心病54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总有效率90.74%。邓妙龄[13]认为冠心病本虚为气阴两虚,予加味生脉散治疗80例,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40例相对照,结果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别。
2.4 活血祛痰法 钱锋[14]认为在胸痹的发病过程中,痰、瘀一经形成,往往缠绵难愈,贯穿疾病的始终,且常相互转化。若津液停聚,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阻脉络,血滞则瘀,痰夹瘀血,窠囊遂生;若血瘀脉中或溢出脉外,停而为瘀,阻滞气机,水湿亦停,聚而成痰,痰瘀互结。心阳虚衰,推动无力,痰瘀易生,亦常互化;心阴内耗,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燔灼血液为瘀,痰瘀同生。可见,心病尤易痰瘀同病。张志忠[15]认为冠心病以心气(阳)虚为本,痰瘀为标,予涤痰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与西药治疗组30例相比,疗效有显著差异。
2.5 宣痹通阳法 孟兆君等[16]观察自拟冠脉通络饮治疗60例,疗效及心电图改善优于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沈桂玉等[17]应用自拟通阳宣痹汤,配合艾灸膻中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4例,与对照组(83例)口服鲁南欣康,每日2次,每次20 mg进行对比,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
3 结语
综观近年来中医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专方、专药治疗及剂型改革,探索了多途径给药方法,极大地方便了病人长期用药。在实验研究方面,结合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深入到微观水平揭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机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辨证分型差别大。实验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临床仍很难同步,缺乏系统性。部分实验、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导致临床结论可信度不高。今后有待统一辨证的客观指标,进一步挖掘中医药在抗凝、溶栓、解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方面的治疗特色,使得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1]李军,王阶.病证结合的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7):531-533.
[2]张治祥,杨磊.杨培君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615.
[3]倪量,杨培君.冠心病“治痰为先”的临床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25-26.
[4]于涛,曹洪欣.胸痹(冠心病)病机演变探微[J].中医药信息,2004,21(2):1.
[5]杨利.邓铁涛“冠心三论”.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6):8-10.
[6]游佳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5,27(4):312-314.
[7]李丽.活血祛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11):11-12.
[8]杨忠奇,冼绍祥,杜志民,等.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血瘀证)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6,38(8):42-43.
[9]臧修明.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1938-1958.
[10]邵莹.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422.
[11]李复方.益气活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2例[J].四川中医,2007,25(3):71-72.
[12]高明.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54例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4,24(10):14.
[13]邓妙龄.加味生脉散治疗冠心病8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4,22(8):58-59.
[14]钱锋.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病机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4):241-242.
[15]张志忠.涤痰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1018.
[16]孟兆君,王海霞,房泽岱.宣痹通阳、行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130-131.
[17]沈桂玉,张继明,黄庆田.通阳宣痹汤配合艾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4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