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局部围刺结合背俞穴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2010-03-29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斑片俞穴色斑

宋 鹏

(北京市通州区中医院,北京 101100)

黄褐斑是一种颜面部色素沉着的色素代谢障碍损容性皮肤病。中医对本病认识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属中医 “黧黑斑 ”、“面风黧”、“面尘”等范畴。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均可导致肝脾肾亏虚和气滞血瘀,面失荣养而生斑。2007年 8月至 2008年 11月,我科采用局部围刺结合背俞穴的针刺方法治疗黄褐斑,取得满意效果,现对其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针灸门诊,均为女性患者,排除慢性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且不处于妊娠、哺乳期,遵循单盲、随机、对照、分组设计原则分为治疗组(局部围刺结合背俞穴组)和对照组(局部围刺组)。治疗组 36例,年龄最大 44岁,最小 22岁;病程最短 3个月,最长8年。对照组 30例,年龄最大 40岁,最小 24岁;病程最短 1个月,最长 9年。

1.2 诊断标准

根据《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2003年修订稿)》,本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为[1]: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④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⑤排除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扁平苔藓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围刺方法

取穴:面部色斑分布处。操作:患者仰卧,在主要斑片分布处常规消毒,以 0.20 mm×13 mm一次性不锈钢针沿斑片边缘向内斜刺,围绕斑片一周,色斑重处,以0.20 mm×13 mm一次性不锈钢针直刺,均为浅刺,不必行针,所取针数根据色斑大小、颜色深浅、患者接受能力而定,原则上以针数多为宜。临床上根据中医辨证不同分型治疗。肝郁型加太冲、三阴交;脾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肾虚型加太溪。每次留针 30 min。

2.1.2 背俞穴针刺

取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操作:患者俯卧,选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穴,常规消毒后,以0.25 mm×25 mm一次性不锈钢针向肾俞穴方向平刺,得气,选取肾俞穴,常规消毒后,以 0.25 mm×40 mm一次性不锈钢针直刺,得气。每次留针 30 min。局部针刺与背俞穴针刺交替进行,每日 1次,2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两周。两个疗程为一阶段。两个疗程后进行总结。治疗期间停用其它内服和外用药物,尽量避免日晒。

2.2 对照组

围刺方法同上,隔日 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两周。两个疗程为一阶段。两个疗程后进行总结。治疗期间停用其它内服和外用药物,尽量避免日晒。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2]

基本痊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 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 6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 3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小于 30%,颜色变化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治疗组总有效率 97.2%,对照组为 73.3%,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总体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 1。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40岁,干部,2008年 2月 18日于我科求诊。主诉:面部色斑 4年。曾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放血疗法及激光治疗,无明显改善。查患者面部色斑分布在两颧部,缺少光泽,颜色淡,舌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脉弦细。患者常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谷不香、月经提前。证属脾虚。对该患者采用斑片局部围刺法加足三里、三阴交,第 2日针刺五脏俞,交替针刺。治疗 1个疗程后,可见局部斑片边缘向中间缩进,斑片颜色变浅。共治疗两个疗程,斑片明显缩小大于 60%,颜色明显变淡,色斑中间可见多个形状不规则的接近皮肤颜色的白点。属于显效,患者满意。

5 体会

中医认为[3]黄褐斑主要因七情内伤、肝郁气滞或肾气不足、气血瘀阻,以致气机紊乱、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面部失去报血荣润、浊气停留而成。《灵枢◦经脉篇》曰:“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提示面部色泽改变与“血不流”有关。针灸辨病,病在孙络与浮络,病位浅表,为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故采用局部浅刺,可直接疏通病变部位气血,活血散瘀,使斑块变小变淡,斑块针刺部位出现不规则皮肤底色。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无论病在何脏都要行气活血、化瘀消斑。局部针刺运用针灸疏通经络的作用,直接实现其局部活血化瘀之功。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具有治标之功。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4],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情志失调、阴阳失调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气滞血瘀、气血精液不能上荣于面部有很大关系。治病求于本,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脏神为主宰,以五脏所藏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五脏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能调整五脏功能,具有调气和血、扶正固本、调理阴阳的作用。针刺五脏俞的思路是将肺、心、肝、脾、肾五脏的背俞穴同时应用,整体调节五脏气机。由于针刺具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因此五脏俞合用,可以使五脏气机趋于平衡,五脏精气调和充盛。应用五脏俞穴,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为基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整虚实。针刺五脏俞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对于黄褐斑这种无明确发病原因的慢性皮肤病的治疗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诸病源候论◦面黑皯候》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生黑皯。”黄褐斑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脏腑精气不调之虚,标实为气血瘀滞之实。故局部围刺结合背俞穴治疗黄褐斑,乃调理五脏与舒畅络脉并用,标本同治,临床治疗效果更佳。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2] 李英.中医辨证论治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5):470-471

[3] 汤红.针刺治疗黄褐斑 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7):34

[4] 贾金涛.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55

猜你喜欢

斑片俞穴色斑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巧手饰色斑
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人脸皮肤表面色斑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脸上色斑暴露健康隐患
局限性掌跖角化减少症三例
硬化性脂膜炎1例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
色斑,脸上的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