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2010-03-26杨颖

中国商论 2010年27期
关键词:凉山州凉山农家乐

杨颖/文

凉山州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杨颖/文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处,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凉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尽管凉山的乡村旅游与过去相比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乡村旅游发达的地方相比,凉山州的乡村旅游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凉山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凉山州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凉山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州”的宏伟目标,依托整合凉山优势旅游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心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对接,实现一、三产业良性互动乡村旅游取得阶段性成果。由于凉山州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进农家园、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娱乐项目,为加快该凉山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极大地提升了凉山州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四川省“十佳”农家乐、四川省农家乐旅游文化节中推荐乡村旅游线路评选结果活动中,凉山共有5家农家乐获得“十佳”农家乐称号,凉山西昌民族风情生态旅游长廊、凉山西昌湖滨养生休闲度假之旅两条线路被评为四川省农家乐旅游文化节重点推荐乡村旅游线路。

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凉山州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独特,气候复杂多样,孕育出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因而是四川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许多资源兼有自然和人文之内涵,并茂生辉,相得益彰,不少资源可以串联组合,形成系列产品。彝家乐、回家乐、客家乐、渔家乐、藏家乐,充分发挥了民族特色和特色产业的优势,全面带动了凉山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原始古朴的泸沽湖摩梭人走婚习俗,古朴动人,多姿多彩的彝族风情是旅游资源宝库的“国粹”,无与伦比,加上安宁河流域四季如春的休闲度假气候,都构成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成为凉山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具备后发性优势,开发前景美好。特别是彝族文化颇具特色,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而精深,在国内外有很大的知名度。2010年,凉山州旅游局授予呷呷彝家乐、日古彝家乐、子达彝家乐为首批乡村旅游彝家乐示范点。

以旅促农作用明显

凉山农业人口仍然占了很大比重,“三农”问题同样是困扰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农产品直接转变成乡村旅游商品,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可以在优化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可以通过农家乐等形式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和推崇,旅游业到农村去开辟广阔的天地,借农业经济的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的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联姻,相得益彰。

地处州府的西昌市先后策划推出桃花节、樱桃节、梨花节、蜜桃节、油桃节、葡萄节、石榴节等13个乡村旅游节。同时,着力打造凉山民族风情生态旅游长廊,打造以礼州镇为代表的古镇文化观光休闲之旅,以安哈镇为代表的彝族风情之旅,以川兴镇小渔村为代表的渔家风情之旅。“中国·西昌乡村八景”已成为凉山州内乡村旅游一张响亮的品牌。

德昌县举办了石榴花节、桑葚节、山城啤酒节,形成了以思齐园绿庄、红石榴、聚景园、贤氏山庄、冷水鱼庄、凤凰人家、竹乐园、水韵农庄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

会理县精心组织了“榴花红会理风情游”活动,游古城,探访民居、古建筑,品尝会理风味美食,欣赏会理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

乡村旅游加使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迅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可靠的渠道,使乡村游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实现旅游增收致富,富民惠民目标,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据凉山州旅游局统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凉山带动l 7个乡、5 7个村、5万多人实现了脱贫致富。2009年火把节期间,西昌市个乡村旅游节点共接待游客46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099万元。

凉山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

尚未建立科学、实用的管理体制

凉山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不仅受乡、村的行政管辖,还接受州、市、县农业林业国土、水利、电力、文化宗教、环保、建设等多个部门的管理。多头管理使乡村旅游的开展困难重重,处处受到制约。再加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中介机构缺乏,使得乡村旅游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得不到及时的市场信息,“供给”和“销售”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凉山彝族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产品(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乡村旅游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没有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还有较大的发掘、开发的潜力和空间,特别是彝族文化资源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旅游资源也还没有成为产业链条。目前,凉山没有一家供旅客参观的民俗文化村,没有一家村寨博物馆,除节庆活动外,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活动。只有几家体现彝族饮食文化的餐馆。旅游者到凉山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领略并品尝凉山地方食品,还要亲自参与凉山当地人的活动,观看并参加凉山彝族歌舞表演,购买并收藏凉山彝族手工艺品等。而这些,都做得很不够。凉山能够体现彝族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非常少,极具彝族特色的彝族漆器、银饰等彝族手工艺品,没有形成规模,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凉山州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1)西部大开发为凉山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凉山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为发展凉山民族地区经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凉山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机会,为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资金、观念、政策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扶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将投入8000亿元搞基础建设。未来十年间,国家将在西部地区规划建设15万公里公路,争取将公路通到所有具备条件的西部乡村。这将极大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凉山州也会因此而受益,改变其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距离。

(2)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收入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长期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引导农民调整经济结构,把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产业发展来推动新农村建设。作为乡村旅游的农家乐,就是鼓励农民根据本地的特色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具有区位优势,可跨地区开发

凉山自古以来都是通往祖国西南边疆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要道,川西南物质交流的门户。在地理区位上,凉山州远离成都旅游口岸区,又分别与本省多个市、地、州以及云南昭通、东川、昆明、楚雄、丽江、迪庆等地区相毗邻,是省内与不同的行政区域连接交界最多的地区。由于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凉山州与周边地区形成资源共享的局面,可依托已建成的公路、航空、铁路交通网络与我国西部城市共同开发旅游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加,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客源,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

面临的挑战

从当前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凉山乡村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低,乡村旅游市场发育不健全,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差,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促销能力与先进国家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1)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监管不够

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监管,主要停留在长假期间客流量大的时候的突出检查,对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管不力,平时多放任自流,没有实行标准化管理;经营者自身的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的意识不强,保护好生态,治理好环境污染的积极性不高;食品安全知识缺乏,从事食品经营者,有的没有健康证,饮食制作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2)项目“新颖”,对市场融资开发管理都是一种挑战

乡村旅游是个多层次的产品体系,而凉山州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社会发展程度、城镇化水平相对低,信息相对落后,人们对乡村旅游商品的概念和意义相对比较狭窄和淡薄。长期以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一直停留在办“农家乐”的阶段。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研究不够,缺乏能够体现凉山民族特色的“新颖”产品。再加之凉山州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给率低,对旅游业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足,这对开发和管理乡村旅游都是一种挑战。

(3)产品替代性强,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

乡村旅游是一种消费频率较高的旅游产品,同时它也是一种替代性强的旅游消费品,单纯的旅游产品如“农家乐”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在很多乡村旅游地都可以得到满足。乡村旅游项目本身就面临着比风景名胜地区更为激烈的同质竞争,这对凉山州乡村旅游的特色化、服务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该文章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凉山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研究)

(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经济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凉山州凉山农家乐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农家乐里去休闲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凉山州果叶兼用桑间套作马铃薯技术
杜鹃花红农家乐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
和谐温暖大家庭—四川省凉山州老年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