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生产加工利益共享模式研究
2010-03-25矫健李宁辉
矫健,李宁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调查研究
蔗糖生产加工利益共享模式研究
矫健,李宁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通过调查广西、云南部分蔗农和制糖企业,分析几种农、企双方利益共享模式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比较农户成本收益,提出了促进蔗糖加工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蔗糖;生产加工;利益共享;价格联动
2009年以来,我国食糖价格持续高位徘徊,2010年2月,广西南宁糖价突破5500元/t大关,超过2006年5450元/t的历史高位,当月国内均价5238元/t,同比涨73.4%。糖价走高拉动了国内原料蔗价格上涨,带动了农户种植积极性。为了解制糖企业和蔗农利益分配情况,我们走访了广西、云南甘蔗主产区,采取农户访谈、企业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调研,内容以2009~2011年两个榨季为主。
1 我国蔗糖产业现状
食糖是重要生活必需品,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制糖产业蓬勃发展,糖产量由1978年的227万t增加至2008年的1449万t,增长近6倍多。作为制糖主要原料,甘蔗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均显著提高,分别由1978年不足55万hm2和39t/hm2增加至2008年近200万hm2和70.2 t/hm2。2002年后,伴随糖价和蔗价逐步放开,部分国营糖厂转制为私营企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同时甘蔗种植也不断向优势地区集中(图1)。2008年广西、云南甘蔗播种面积占全国八成以上。特别是广西,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2008年甘蔗播种面积占该省农作物播种面积19.1%,单产75.45 t/hm2,总产量8215.58 万t,年产成品糖931.52万t,占全国64.3%。
我国蔗糖生产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突出问题。蔗糖加工是弱质产业,受气候、市场等影响大,糖价、蔗价易波动,企业和蔗农利润不稳定,行业发展面临挑战。究其原因,一是甘蔗种植集中在多山、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较差地区,与粮食和油料比,人工投入大,成本利润率低(表1),农民种蔗积极性不高;二是蔗糖加工产业链短,企业管理粗放,技术、管理水平落后,规模效益不高;三是与巴西、印度等国相比,我国蔗糖产业规模小,国内糖价受国际因素影响程度日益显著;四是国内需求增长较快,我国低收入人群比重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需求量将以年均约15%快速增长,未来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将不断增加。
图1 2008年各省(区)甘蔗播种面积比重
表1 2008年全国部分种植业产品成本收益情况
2 制糖企业与蔗农利益共享模式
2.1 订单+价格联动
20世纪90年代,“订单+价格联动”模式由广西始创,现已在多个省份普及(图2)。此模式以订单农业为基础,企业与蔗农在榨季初签订合同,根据上一榨季价格收购原料蔗,当糖价高于上一榨季时,由企业、蔗农代表、糖协、相关部门等商定追加给农户二次联动价格,企业根据季末各农户卖蔗量返还金额。同时企业在道桥建设、农资补贴、技术、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蔗农一定支持。收蔗时企业按计划安排砍运。这种模式在广西发展比较完善,通过网络化管理,企业做到从播到产,再到收全程科学化监控,使蔗田成为企业第一车间,确保为企业供应原料,这为蔗糖加工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2 “订单+价格联动”模式
2.2 订单+一次定价
“订单+一次定价”模式在云南较为多见,采取订单形式,由企业确定收购价,一次性支付给蔗农。该模式形成与当地生产条件恶劣有关。一方面云南甘蔗种植多集中在山区,山间道路修筑、管理费用大,需要定期投资。同时农田水利设施落后,甘蔗产量受气象影响较大。为了鼓励甘蔗种植,企业向蔗农提供蔗种、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补贴和低息小额贷款等扶持。以云南省元江县金珂糖业公司为例,企业组织人力物力将化肥、种子等农资送给农户,每年以现金、实物、服务等形式补贴金额近9000元/hm2。
2.3 农户自种+浮动价格
此种模式为传统产销模式,企业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不给蔗农资金、技术支持,收获时由农户自行将甘蔗运到加工厂,企业以高价收购。农户自由选择种植品种,与企业未建立任何产销关系。目前这类农户数量多,比较分散。伴随甘蔗收购价格大幅度波动,农户获得效益不稳定。特别是由于人工砍蔗费用增加,农户利润也逐渐减少。
3 成本收益分析
调查中发现,由于2009年国内蔗价较高,3种模式中,采取“农户自种+浮动价格”的蔗农平均利润最大,但年际间差距大,风险高;“订单+一次定价”模式平均利润最少,如表2所示,根据调查数据计算,此模式农户平均利润5307.0元/hm2,远低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之下,采取“订单+价格联动”种植的蔗农平均利润、平均收购价、单产水平相对较高,农户年际间利润较稳定。
从长远角度看,“农户自种+浮动价格”模式利润最不稳定,农户种蔗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此模式中农户对生产投入较少,又缺乏企业资金支持,甘蔗种植区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甘蔗单产水平不高、收蔗困难,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采取“订单+价格联动”模式的农户,年际间平均利润稳定,且逐年上涨,农户种蔗意愿较强,既保护了农民利益,也保障了制糖企业原料蔗供应,使农、企双方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保证了企业和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表2 3种模式生产收益情况对比
4 制糖企业与蔗农利益补偿存在的问题
4.1 生产规模小,市场无序竞争
我国制糖企业多,生产规模小,具有一定影响力企业少。以广西为例,2008年制糖企业89家,工业总产值341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万,造成了一定程度资源浪费。一方面糖厂多而小,大多仅覆盖一两个县(市),为争夺原料蔗,企业间恶性竞争,跨区采购,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其次,企业产能过剩,设备闲置,部分企业年开工不足2个月。再次,政企不分现象普遍,企业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四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尚缺乏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制糖企业。
4.2 蔗农利益未受重视,承担过多市场风险
蔗农以户为单位生产,相对分散,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收蔗时压等、压价现象普遍,损害了农户利益,挫伤了种蔗积极性。同时,尽管“二次联动”模式已推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二次联动返还金额主要由各地有关农业部门、糖协和制糖企业商定,定价过程中广大蔗农缺乏话语权,返还农户比率小。此外当糖价严重下跌时,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大,受损失较重,造成部分地区为减少损失而放弃收蔗的现象。
4.3 合作关系不稳定,缺乏法规制约
尽管与蔗农签订合同,部分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甘蔗种植、生产收获采用了先进电脑网络化管理,但农户违约将甘蔗卖给其他企业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秩序混乱,企业间为争夺原料蔗采取高价收购,造成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农户缺乏约束力,企业诉讼成本高,农户违约损害了制糖企业利益,有碍行业可持续发展。
4.4 农户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我国甘蔗种植多以家庭为单位,农户种植面积有限,生产规模小,比较收益低。同时,生产中技术水平落后,优良品种繁育、推广慢,新品种少,机械化水平低,种植、管理基本采取人工方式,特别是缺乏收割机械,甘蔗收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这些都限制了甘蔗规模化生产发展。
5 完善制糖企业与蔗农利益补偿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甘蔗种植补贴制度
我国甘蔗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地形多以山地或丘陵为主,土地、灌溉和交通等生产条件相对恶劣,同时受自然灾害影响,部分年份农户种植成本难以保证。如2009~2010年西南地区出现大范围秋冬春三季连旱,云南部分地区蔗种无法下种,宿根蔗枯死现象较为普遍。甘蔗虽属经济作物,但种植利润小。国家应将甘蔗纳入补贴范围,完善补贴方式,对优质品种、农资和机械等给予适当资金支持,保护蔗农利益,鼓励甘蔗种植,为保证食糖供给奠定基础。
5.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
根据甘蔗产区实际情况,探索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甘蔗种植、生产管理条例,逐步规范原料蔗生产和收购,约束制糖企业、合作社和蔗农市场行为,特别是收购中的毁约现象。明确企业和农户双方权益,对违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惩治,使甘蔗种植、生产和收购全过程做到有法可依,确保合同双方利益。
5.3 发展甘蔗种植合作组织,提高蔗农组织化程度
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作为蔗农与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合作社一方面能够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同时也对生产规模小、较为分散农户起到了一定规范作用。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基本框架下,应由各级政府牵头,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生产、农机等合作性组织,在种植、农资采购、工商税收和销售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也应鼓励种蔗大户在合作社建立过程中起到带动作用,在主产区发展多形式的合作组织。
5.4 加快行业整合,重点发展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带动性强的大型蔗糖加工企业,对维护良好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现象具有积极作用。行业优化整合,逐步减少制糖企业数量,扩大企业原料蔗收购范围,淘汰过剩产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对农户电脑网络化管理,延长产业链条,真正实现制糖企业从田间到车间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各级政府、工商等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管理监督,防止地区性垄断,保护农户合法权益。
5.5 完善企业惠农措施,实现企业和蔗农利益共享多样化
为稳定企业原料蔗生产,扩大我国甘蔗种植面积,企业应在“订单+价格联动”模式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惠农措施,加大对蔗农补贴力度。同时制定价格二次联动返还金额时,应充分考虑农户实际情况,逐步加大返还力度,真正实现企业与蔗农利益共享。
[1]刘青林.促进广西蔗糖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9(35):19-22.
[2]彭钊.进一步扶持我国蔗糖主产区糖业发展[J].前进论坛,2009(5):64.
[3]梁贤,林涛.完善蔗糖业价格联动机制的对策与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6):854-857.
[4]胡卫东.蔗糖产业形势与对策分析[J].广西热带农业,2009(4):61-65.
[5]刘青林.支持广西蔗糖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对策[J].中国财政,2009(10):78-79.
Study on Mechanism of Cane Sugar Product's Benefit-sharing
JIAO Jian,LI Ning-hu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By investigating some sugarcane farmers and sugar refining enterprises in Guangxi and Yunnan Provinces,analyzing the features and issues of several benefit-sharing models between the farmers and enterprises,and in comparing the cost-benefit of cane farmers,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ne sugar production industry in China.
Cane sugar;Benefit-sharing;Price linkage
S566.1
A
1007-2624(2010)04-0039-03
2010-07-03
矫健(1983-),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政策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