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训练

2010-03-23罗新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设计者形体艺术设计

罗新华

(韶关学院美术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论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训练

罗新华

(韶关学院美术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训练应该以发展对形体的创造与表现能力为目的,为此设计的训练课题有:1.简易默画,获得图像的记忆储备;2.明暗表现,获得对体积感、材质感、空间感和画面气氛的表现能力以及抽象整体感的把握;3.结构分析,掌握及运用形体结构的普遍规律;4.视图转换,获得计算机三维建模所必需的空间想象力。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训练;造形基础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我国二十世纪的写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和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尽管这两大体系给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教育经验,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的许多具体操作方式仍然不甚明确。而在这些问题当中,造型训练无疑是最为敏感,也是最为基础的。由于从事造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纯美术专业,他们对艺术设计往往缺乏较为直接的接触与体验,这使得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显得异常的苍白。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一套完整的操作办法。

艺术设计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按照尹定邦的说法,艺术设计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三大类,而每一大类中又包括若干小类[1]。每个类别对造形能力的需求各有侧重,如工业设计对三维表现能力要求较高而视觉传达设计则要求设计者有较强的平面造型能力。然而艺术设计各门类的造型活动仍然是有其共同之处的:设计者都没有现成图像可供模仿,形体(图像)是被“创造”而非“再现”出来。因此,设计专业造型训练的一切操作都应该服从于这一基本前提。

如何获得这种所谓“无中生有”的造型能力呢?

训练方式一:简易默画,获得图像的记忆储备。在心理学中,“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被称为记忆表象[2]139,记忆表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人的思考几乎离不开记忆表象。一般而言,这种记忆表象是不太确定的模糊的概念化的形象,这对于一般的思考已经足够了,但对于设计者而言,只有丰富而清晰的记忆表象才能为图像(形体)的创造与表达提供起点。

这首先体现在草图绘制方面。设计者草图绘制的能力非常重要,它在设计的前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快捷简便,草图作为思维的辅助手段为设计者提供创意演化的台阶,也作为交流的工具实现着设计者和客户的即时沟通。即时性是草图绘制的重要特点,图像记忆的匮乏必然给创意思维造成障碍。其次,图像记忆还满足平面设计中描绘平面形象的需要。不可否认,今天的设计者所需要的许多图像资料可以通过摄影等手段获取,然而这种千篇一律的照片加构成的设计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设计主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设计就是对具象图形本身的设计,没有良好的形象储存,图形设计便是空中楼阁。

可见,图像记忆对于设计者是非常重要的,它并不要求精工具体,也不一定写实,但一定是即时而快速的,而且记忆面非常广泛。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写实素描训练方法显示出严重的不足,它虽然能够精确地摹仿视网膜映像,在培养对外形特征的记忆方面却力有不逮。众所周知,最常见的写实素描训练方式是对物写生,学生看一眼画一笔,几乎不用对外形特征进行主动地记忆,久而久之便形成记忆的惰性,记忆的懒惰便造成了记忆的衰退。没有模特摆在眼前,很多人都不会动笔,其对于外形特征的记忆甚至比不上幼小的孩童。虽然写实素描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也是一个必需的训练专题,但仅有写实素描是显然不够的,图像记忆能力还必须通过其它的教学专题进行训练。

这个教学专题可以被称为“简易默画”。要培养良好的图像记忆力,首要任务便是让学生“记忆”起来。怎样迫使他们记忆?默画是最直接不过的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个物体或图片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将其拿走,这时学生就不得不凭借脑中的鲜活印象对物体进行表现了。当然,绘画过程中这一做法也可以反复几次,使学生脑中的记忆表象逐步走向清晰。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理解了的、有系统的知识,才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时很快地提取出来”[2]161。对于造型活动而言,“理解”是指对形体结构的理解,“有系统”是指对形象进行比较归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形象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肯定的是,记忆表现肯定不如对物写生那么具体细致,但物体的特征一定是鲜活生动的,而且在进行设计构思时能够轻易地将自己的想法明朗化,这正是艺术设计所需要的。

训练方式二:明暗表现,获得对体积感、材质感、空间感和画面气氛的表现能力以及抽象整体感的把握。

这主要满足效果图对模拟现实的需要。且不说传统手绘效果图,就连日益智能化的计算机效果图的制作也离不开对画面明暗关系的整体把握。就拿最为智能化的3DSmax等三维图形软件来说,虽然其透视化的形体可以通过“建模”而“生成”,材质可以被“赋予”,但材质的“强度”、虚实的处理、气氛的“渲染”等细节因素仍然依赖感性经验的把握,只有经过训练的眼睛才可能对这些因素作出敏捷而细致的反应。

明暗表现的另一个作用在于获得一种抽象的整体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体就是美,而美感始终是设计艺术不可或缺的形式要求。明暗素描在模拟现实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模拟自然世界中的秩序即整体感,一种极度丰富而统一的整体感。事实证明,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人对“整体”的概念往往难有深切的体会。虽然并不是所有能画好明暗素描的人都能做好设计,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明暗素描训练所获得的整体感必然为设计打下其形式美的基础。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这一专题的训练中并没有多少主观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为了精确地再现,再现物象逼真的体积感、空间感、材质感和画面的气氛,从精确再现的过程中建立起模拟三维现实的视觉经验以及处理画面的整体感。

训练方式三:结构分析,掌握及运用形体结构的普遍规律。

这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研究形体和“结构”形体。研究形体是为了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又是为了“结构”形体。任何事物都有规律,规律隐藏在某一类事物的多个变体中,它是这些变体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就艺术设计而言,只有把握住了各种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的结构规律,设计者对形体的创造及表现才成为可能。

形体的结构有许多普遍的规律,比如:

(1)任何形体都可以看成是基本几何体的组合、切割与变异。这种被概括、拆解、简化了的几何体有助于设计者的构思与表现。

(2)许多形体都具有对称的性质,中线在形体表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平视图都可纳入一个坐标系统,它反映的是形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在立体图中依然是造型的重要依据。

真正说得清楚的所谓“普遍”的形体规律也许并不多,但因为它们具有极强的逻辑推理性质,作画过程又需要一定的“画法几何”知识,这对于习惯了以感觉作画的“文科生”而言,没有一定的课时和专题的训练是难以掌握的。

这个专题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明暗的抛弃。研究形体结构所需要的仅仅是各种各样的几何线条(转折线、轮廓线、中线、辅助线),这些线条反映的是一个缜密的推理过程,推理是这个专题最主要的作画方法。从理论上讲,任何三维形体都可以根据形体结构规律推导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总是必要的,有些推理不仅费时,而且无用。既然如此,我们应如何确定它们的必要性呢?这便是这个专题教学的难点。形体结构千差万别,很难在此一一枚举,但实践证明,那些不必推理的结构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不影响整体结构的推理,对设计者的构思过程和基本的形体特征几乎不产生影响;第二,计算机三维软件能自动“生成”,对效果图的制作几乎没有助益。在这种情况下,直觉经验就成为这一专题训练的第二种作画方法,比如两个圆柱垂直相交处的状态就完全可以根据直觉经验进行表现。

由于这一专题注重推理,相对于注重感觉的纯美术教学更多了些“科学”的性质,因此它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与纯美术教学的差异性和情感性相较,结构研究则更为注重共同性和知识性。

结构研究有其严格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首先应该是关于基本几何体的单个练习,然后可以过渡到若干基本几何体组合切割的练习,然后才能研究更为复杂的规整形体。更为复杂的有机形体(如人物)当然也可以被加以研究,但一定是在掌握好前面内容的基础之上。需要明确的是,推理虽是逻辑思维,却与形象思维的写生并不矛盾。规律隐藏于形体之中,对于初学此道者来说,唯有在写生过程中直观地研究形体,规律才能被揭示。规律是科学,是可教的,所以也是应该要教的。对于形体规律而言,简单抽象的语言描述往往叫人难以领会,只有直观的图形才能让它一目了然。了解了规律之后还有个运用规律的问题,结构研究的画法主要是运用结构规律进行的推理,怎么推理?分步骤的示范就是最为清晰的运用实例。为了让学生清晰地领会规律的运用,示范必须分步骤进行,有时甚至可以采用临摹的教学方法。

训练方式四:视图转换,获得计算机三维建模所必需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和图像记忆很相似,都是指在头脑中建立起某个形象。但二者又稍有不同,图像记忆更注重形的直觉特征,不论其是否立体、是否写实,而空间想象的性质则是空间的、三维的。要在头脑中建立起三维的图像,必须对形体的结构点在空间中的位置有绝对的把握,只有先“知道”形体而非“看见”形体,才能立体地表现形体。计算机技术早已使设计效果图由单角度模拟进化到全角度模拟,由静态模拟进化到动态模拟,在这个方面,它对设计者空间想象力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以3DSmax复杂物体的建模(如人物)为例,在任一三视图中拖动一个结构点都会引起三维形体的改变,设计者必须对这种改变有充分的预见能力,这种预见能力其实就是空间想象力,他必须明确想象出与三视图相对应的三维形体[3]。

如何训练这种能力呢?说到底还是迫使大脑在三视图与立体图像之间建立起联系。如何建立联系?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转换表现,或给出三视图,要求凭推理和想象画出立体图,或给出多个角度的立体图,要求分析出三视图。当然,反馈是必需的,如果不知道画出的图像正确与否,这样的练习就毫无意义。转换完成以后,再与所谓“正确答案”相比较,在不断的想象与检验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两者之间关系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结构点应该被明确地标示出来,哪怕是转折柔和的有机形体。唯有明确,才可能准确,也才可能被检验。完成的效果不是过渡平缓的明暗调子而是转折分明的网状结构。这种网状结构不仅出现在纸上,也应该出现在教具(“正确答案”)上。

这个训练方式借助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变化较为丰富的形体,而且强调不同视点形态之间想象性的转换,无疑其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这个专题的训练应该以其它几项训练作为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但那将需要大量的课时,在当前课时量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挑选那些对各训练专题最为有效的内容来开展教学。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还不很完善,设计专业的造型训练或许由一门课程(如“素描”、“设计素描”、“造型基础”等)来开展,或许也会由许多门课程(比如外加“设计速写”、“效果图快速表现技法”“效果图技法”等)共同协作完成。究竟哪一种方式更为科学?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认真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各方向需要解决的造型问题,并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特征制定训练计划。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0.

[2]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高志清.3DS MAX高级建模技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53.

(责任编辑:卞实)

Shaping Training of Art Design Profession

LUO Xin-hua
(College of Art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Guangdong 512005,China)

The shaping training of art design profession should take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on of the shape and performance capability for the purpose.Training topics:1.Easily drawing from memory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learners'graphical memory capacity;2.Drawing with light and dark.Not only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learners'ability to express object's sense of volume,material,space and picture's atmosphere,but to develop the sense of abstract holistic;3.Structured analysis,grasping and using the universal law of shape structure;4.View conversion,getting necessary space imagination for computer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art design profession;shaping training;shape-based teaching

J06

A

1008—7974(2010)09—0065—03

2010—06—30

罗新华(1972-),湖南湘潭人,韶关学院美术学院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设计者形体艺术设计
《花月夜》
《星.云.海》
2020德国iF设计奖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鸡霉形体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