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辽宁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其现实意义

2010-03-23王惠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辽宁交流

王惠宇

(辽宁社会科学院当代辽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

战后辽宁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其现实意义

王惠宇

(辽宁社会科学院当代辽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

位于中国东北的辽宁,在地理上与日本接近,历史上又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战争曾经给两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但由于深远的历史渊源,作为近邻的中日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纽带却从来没有被长期割断过。战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辽宁地区与日本的联系十分密切。对战后不同阶段辽宁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进行论述,探讨其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辽宁;日本;经贸关系;文化交流

一、辽宁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和留用

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尤其是辽东半岛)长期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日本在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向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结束时,仅辽宁地区就有日本侨俘80余万。中国政府在沈阳成立日侨联络总处,各县、市成立联络分处,负责遣返日本侨俘。全东北上百万日侨被分为五个地区,按顺序通过葫芦岛港被遣返。1946年,绝大部分日本侨俘被顺利遣返回国。但仍有近10万名日本侨民没有按计划被遣送回国,而是被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留用下来。

留在辽宁的日本侨民按其从事的职业和身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日本投降后,留下大批近代化工业企业,由于中国方面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如果日本技术人员全部离境,这些工厂一时无法开工,这势必严重影响当地的工业经济发展。国共两党分别采取了留用日籍技术人员的政策。1945年9月,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颁布《中国境内日籍员工暂行征用通则》,主要内容为:各接收委员会在接收各部门时得因必要征用在华日籍员工,提出“事业不能中断,其技能无人接替者、其技术为我国目前所缺乏者”等留用标准。[1]6911945年11月,中共大连市委制定了《关于日本人政策的决定》,指出:大连全市80余万人口中,日侨占20余万,“多数为各种技术人员,熟练产业工人,这些人将决定我们恢复大连工业的成败,给予我们建设新大连的任务以严重的影响”。因此规定,对待日本一般侨民,特别是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在遵守政府法令下应当加以保护,并争取团结与发动他们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民主的自由幸福的繁荣的新大连而奋斗。同年12月,大连市政府发布《对日本侨民施政纲领》,规定“所有日本人民中的技术人材,有名的各种学者专家等,均到政府登记”。[2]367根据这些政策,国民党当局和共产党方面分别批准留用了一大批日侨技术人员。据1948年1月统计,大连日侨为7216人,其中技术人员1113人,技术工人988人,职员492人。仅在大连广播电台全台50余名工作人员中,日籍人员有30多人,[3]100占一半以上。沈阳等地也留用大批日籍技术人员,如辽宁电业局107人、沈阳电业局211人,沈阳公用局119人、沈阳化工厂15人、沈阳-长春间各站881人、沈阳铁路局和沈阳火车站4315人、鞍山钢铁公司1535人。[4]147第二类是医生、教师。由于战争和瘟疫传染病的流行,当时辽宁各城市严重缺少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分别聘用日侨在一些城市或战地医院工作,担任城市防疫和战地救护,同时还允许部分日侨在一些城市开设私人诊所。如东北大学、沈阳医学院、辽宁师院等大学都聘请了日侨担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第三类是日侨妇女。她们因与中国人组成家庭而不愿回日本,自愿留下来。据统计,沈阳在1946年末已有472户华男日女家庭。

随着国共东北内战日趋激烈,开工不久的东北工厂陆续停工,国统区的日籍技术人员和日侨女招待大多数都被遣送回国。到1948年初,沈阳市的交通部东北运输总公司、国立沈阳医学院等30个单位聘用日侨技术人员只剩下1479人。同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沈阳市日侨人数为1100人,大连约为3000人。1950年后,随着东北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数量的持续增长,特殊需要日籍工程人员参与东北地区经济建设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因此余下的日侨开始要求回到日本定居。在这一背景下,1953年,在中国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东北地区进行了战后最后一次大批量遣送日侨的工作。从1953年3月初开始,至同年9月结束,辽宁省共遣返了5461人。[4]148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辽宁地区与日本的经贸关系的恢复

经济交流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辽宁与日本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国际贸易是连结世界市场的重要纽带。尽管二战后东西方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尖锐对立,但双方的商品交换和贸易往来并没有因此而中断。但在国家间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之前,贸易一般都是由民间贸易团体进行的。

东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解放的地区,这里与日本有着传统的贸易关系。1948年以后,在美国驻日占领军当局的政策引导下,日本恢复与中国东北的贸易。中国共产党对此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1949年2月,中共中央指示华北局和东北局,“为了我们经济上的需要,和日本的商业机关进行某些临时性的贸易,是可以允许的。如有人和你们接洽中日贸易问题,可以谈谈。”[5]137同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地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6]1435

在美国的政策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回应之下,1948年到1950年间,日本与东北解放区之间的贸易有所恢复和发展。1949年5月,中国贸易公司通过驻东京代表处以每吨126.5美元的价格向日本提供15 000吨大豆,换取约3 000吨不同直径的铜线及绝缘线和软电线。总价值约1 900 000美元,运往营口。[7]986据美国驻大连总领事保罗·帕多克的观察,1949年夏,大约每周都有一艘外国船只抵达大连,通常是6000吨的规模;初秋时可能每周有三艘。出口品主要是大豆,日本是一个主要的目的地。[8]196当时辽宁和日本间的贸易基本上是通过以货易货和转口贸易的形式进行的。

辽宁与日本的这种经贸关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新中国实行全面经济封锁,刚刚恢复不久的辽宁与日本的贸易不得不再次中断。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辽宁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概况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由民间和半官方交流转向了官民并举相辅相成的格局。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与日本的友好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双方在经济、贸易、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以代表团访问和缔结友好省县、友好城市为牵动,奠定官民一体的交流格局。1979年5月9日起,以廖承志率领的“中日友好之船”对日本进行了一个月的友好访问,辽宁代表随团出访,开启了官方大规模交流之门。同年9月,富山县派出“友好之船”访问中国,这次访问以辽宁为中心进行了友好交流活动。

1982年10月,日本富山县知事访问辽宁时,辽宁提出建立友好省县的关系,立即得到积极响应。1984年,双方正式缔结友好关系。迄今,辽宁省全部14个地级市及部分县、区与日本城市结成友好关系。多年来,双方互派代表,访问交流,增进关系。如北日本新闻社和富山县厅曾于1996年和1998年8月,两次组织100多人的大型经济文化交流团来辽宁访问,促进了双方经济企业、文化界的交流。从1983年开始,富山县接收辽宁留学生和体育、工业、农业、水产、医疗、卫生、港湾建设等方面的研修生200多人次。这些留学人员回国后多数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9]20余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辽宁省与富山县在经贸、文化、教育、体育、环保、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已经建立了相互信赖的紧密关系,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在纪念两省市结好25周年时,双方签订了互惠合作与共同发展协议书。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友好港口、友好机场的交流,扩充双方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功能;进一步发展以企业、民间为主的经贸交流,推进经贸、观光领域的交流;以多种方式推动各领域的交流。200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进一步加强辽宁与日本的友好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辽宁省政府于7月22-25日在大连举办了辽宁“日本周”活动。

第二,辽宁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及日本在辽宁的投资发展迅速。日本是辽宁对外开放过程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在辽宁产品出口的161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是第一大贸易伙伴;占辽宁省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平均达到约33%。1998-2006年,日本一直稳居辽宁对外贸易市场第一位。2006年,辽宁省的对日贸易额占整个东北对日贸易额的90%以上,在全国对日贸易排名中一直居前5名,对日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24%。截至2008年底,在辽宁投资的日本企业已达6441家,实际投资额为96.74亿美元,当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41.75亿美元。[10]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迎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再度成为日资经济关注的焦点。中日政治、外交等宏观环境的改善,为东北地区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吸引日资,进一步发展对日经贸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中日关系改善和外资开始重视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的背景下,日本资本出现了向东北转移和集中的趋势,日本东北宫城、岩手等6县看好大连、沈阳等地区的工业基础,发出构筑中日“东北经济圈”的呼声。

大连是日本对华资金、技术合作的重要城市之一,曾是日本对华的最大投资地,日资给大连经济发展以重要的影响。大连何以在日本对华投资中占据如此地位呢?文化是躲在资金、技术背后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时刻操纵着一国资金、技术的流向,在与异国资金、技术的融合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日本经济文化的追逐利润性要求日本资金投入地具有较近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日语人才,优惠外资政策等条件。而这些条件,位于辽东半岛的大连无不具备。因此,当日资政策性的、试探性地进入中国时,大连理所当然地成为首选之地。大连市第一家外资企业、国外友好城市、外国荣誉市民、国际航线、外国商社等等都是来自日本,日本是大连贸易最大国、外资企业最多国、实际使用外资最多国。目前大连日资经济总量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超过了北京,仅次于上海。

第三,以研究机构和高校、文艺团体为基地,以留学、文化研讨、艺术交流为纽带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创建于1964年的辽宁省日本研究所于1971年更名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1979年以来,该研究所共举办“战后日本四十年”、“中国东北与日本”、“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历史回顾与展望”、“日本式市场经济与中国走向市场经济”、“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东北与日本”等十几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中外学者共同深入研讨中日关系与中日文化。辽宁大学是“文革”后国家教育部确定首批七所有资格接受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有大批日本留学生前来学习。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辽宁地区赴日留学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到2002年,在日华人以出国前所在地计,来自辽宁地区的人数排在第一位,达49885人。自20世纪80年代起,辽宁地区的艺术院团、民间艺人与日本的交流进入频繁期,交流的内容包括歌舞、杂技、戏剧、书法、绘画等。特别是辽宁与富山结为友好省县后,每届的富山艺术节,都有辽宁的文艺演出;而辽宁的历届国际艺术活动,都有日本友人参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交流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多,逐渐从仅限于少数友好人士、外交人员、学界人士、留学人员的交流进入国民交流的阶段。由于辽宁与日本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双方在艺术交流、旅游、经贸往来等方面一直在国内各省区(市)中居于先导地位,也是较早与日本进入国民交流的省份。随着交流的深入和群体的扩大,两国都在文化交流中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发掘自身传统文化内涵,并互相吸收对方文化中的先进因子,使两国的文化向更现代、更开放、更和谐、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四、辽宁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辽宁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以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为契机。通过交流,辽宁积极引进和吸收了日本的现代科学技术、企业文化、发展理论与模式、先进的经营与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文学艺术等,为辽宁面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效率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投资的软硬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辽宁物质文明的建设。进入21世纪,辽宁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发挥辽宁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多方面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首先,信息时代的发展,将大大促进辽宁与日本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信息情报的社会化、国际化,使得地区乃至国家间的时空距离逐渐缩小,信息交流的快速迅捷也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文化交流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在发展文化交流时,双方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坚持世界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思路。

其次,双方应在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展开新一轮的文化交流,加强政府的服务与协调。开拓文化市场时,政府的服务与协调要考虑两国间政策的异同、以及经济形式的变化,要以适应双方共同发展的途径,实行多方合作。努力消除民族文化中心主义这一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所谓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就是以自己民族为中心,用自身的文化特点、习俗和价值观作为唯一的尺度,去衡量其他民族的观念或意识。一旦这种观念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就会不顾及其他民族的需要或感受,将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于其他民族。它有害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文化沟通与平等合作。

再次,努力缩小文化交流中观念意识、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尽管随着冷战的结束,中日关系得到发展,两国间互谅互让的睦邻友好关系正在形成,但是,上述三大差异仍是文化普同化的障碍。在未来的21世纪中,仍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来改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有关辽宁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的整理、研究和宣传,使更多的辽宁人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共识,并以之为纽带,通过文化、旅游等方式加强辽宁人与日本人之间的现实交往和互动,更大地发挥辽宁在发展中日两国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1]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等.中国境内日籍员工暂行征用通则[Z]//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八)中央银行专辑.内部出版,1993.

[2]刘功成.大连工人运动史(1879-1949)[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3]东北三省广播电视厅.东北人民广播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4]曲晓范.战后中国对东北地区日本侨民的安置和遣返[J].日本学论坛.2002(3).

[5]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中央文件选集[Z].第18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C].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Consul General at Peiping(Clubb)[Z]//FRUS,1949,Vol.IX,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4.

[8]Paul Paddock.China Diary:Crisis Diplomacy in Dairen[M].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7.

[9]我省与富山县交流情况[EB/OL].http://www.lnfao.gov.cn/wqb/Article.asp?ArtID=361[2010-05-19]

[10]辽宁与日本富山县举行结好25周年纪念活动[N].辽宁日报.2009-05-18.

(责任编辑:徐星华)

Post-war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Liaoning and Japan and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WANG Hui-yu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Liaoning,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enyang,Liaoning 110031,China)

Geographically and historically,Liaoning province,which located in Northeast China,is close to Japan.Although the 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ve brought the endless pain to the people in both countries,the communications in trade and economy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wo countries have never halted due to the deep historical roots.After WWII finished,especially ever since the adoptio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Liaoning province has had a very close tie with Japan.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Liaoning and Japan during postwar different periods,and explores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Liaoning'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iaoning province;Japan;communications in trade and economy;cultural exchange

K27

A

1008—7974(2010)09—0027—04

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09BSS002

2010—05—20

王惠宇(1972-),女,满族,辽宁铁岭人,现为辽宁社会科学院当代辽宁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辽宁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如此交流,太暖!
辽宁之光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01海上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