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散养土鸡新城疫免疫效果初探
2010-03-22王凤玉覃庆玉
王凤玉 覃庆玉
(①广西平乐县同安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42405 ②广西桂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鸡新城疫是由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的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不同季节、任何日龄的鸡均可发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可感染200多种不同的禽类,其中鸡最为易感[2]。病鸡出现高热、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出血等典型症状。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40日龄前的鸡发生新城疫死亡率较高,达30%~50%,高者达100%:育成期死亡率较低。不超过10%;产蛋期一般不发生死亡或有零星死亡,主要引起产蛋率和蛋品质下降,出现软皮蛋、软壳蛋、自皮蛋、蛋壳粗糙等[3]。冬春季由于鸡舍通风不良造成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发生常与饲养密度、鸡舍通风、消毒制度、免疫程序与剂量、免疫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暴发性流行的典型病例已不多见,而以发病率低,死亡率低,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理变化不典型为特征的非典型病例则较为普遍,且多发生于已接种疫苗的鸡群,并常与法氏囊、传支、传喉、支原体、大肠杆茵病等混合感染,所以难诊断、难预防、难控制[4]。当前用于预防鸡新城疫的疫苗的种类较多,主要有I系、II系、III系、IV系等冻干苗及克隆株如C30、C83、N29、N88、ZM10及V4苗、油乳剂灭活苗等。各种疫苗免疫的时间不同,产生的免疫力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只有通过抗体监测才能达到确切保护鸡免受新城疫的攻击[5]。当前尽管对鸡新城疫已经进行了普遍的免疫预防,但该病仍在养鸡业中频频发生,是目前威胁养鸡业发展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典型及非典型的鸡新城疫疫情时有发生。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动物 分别随机抽样某县两个乡镇10个村庄每个村庄抽样90日龄的土鸡120羽,总共1200羽进行采血分离血清检测抗体,采样土鸡均在30日龄免疫过新城疫IV系疫苗,在50日龄免疫过新城疫II系疫苗,全部实行放养,均采用饮水的方式进行免疫。
1.2 抗体检测方法 按鸡新城疫微量血凝抑制(HI)实验法固定抗原倍比稀释法进行,测出备检鸡只的血清HI效价值。(1)用微量移液器在96孔V型微量反应板中,每孔加入生理盐水50µl,在第一列中每孔加入无菌采取的翼静脉血清50µl。(2)从第1列至第12列依次倍比稀释血清,将最后50µl弃去。(3)在每孔中加入所备试验用抗原,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混匀30s左右,置室温(20~25℃)下20min。(4)在每孔中加入1%红细胞悬液50µl,置于微量振荡器上30s左右,置于室温(20~25℃)下作用40~60min,观察结果。
2 检测结果
见表1及图1。
表1 农村散养土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图1 农村散养土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3 讨论
(1)通过对农村散养土鸡新城疫抗体检测,结果发现免疫抗体合格率偏低,总体免疫合格率抗体效价达5㏒2以上占抽检样本的41.9%。抽检的10个村庄中土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效价达5㏒2以上超过60%的只有一个村庄,仅仅占抽检村庄的10%。显然农村散养土鸡新城疫免疫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农村散养土鸡容易发生鸡新城疫疫情。
(2)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疫苗选择不当造成,由于Ⅱ系、Ⅳ系苗均属于弱毒苗,第一次鸡新城疫免疫可以采用Ⅱ系苗,但是是当鸡在30日龄以后应该进行I系疫苗或者用油乳剂灭活苗来免疫预防鸡新城疫,这样免疫效果会更确切。
(3)由于农村散养土鸡采用的是放养的管理模式,进行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时采用饮水的方式进行免疫,可能很大一部分土鸡没有饮水或者鸡只饮水的时间过长导致疫苗失效造成免疫效果不佳。
4 建议
(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及免疫方法,应该在10日龄左右进行鸡新城疫Ⅳ系或Ⅱ系疫苗免疫,用量保持在4羽份/只,免疫方法最好是逐个滴鼻进行,以保证免疫的整齐性,在25~30日龄进行鸡新城疫Ⅰ系苗免疫,用量保持在2羽份/只进行肌肉注射,60日龄再用新城疫Ⅰ系苗加强免疫1次。
(2)疫苗使用要及时,最好在1h内免疫注射完毕,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进行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时往往半天才用完稀释的疫苗,致使疫苗失去效力,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
(3)进行疫苗饮水免疫应提前3d以上停止使用消毒药和抗生素类药物。避免使用用金属容器,饮水前6h断水,饮水中加入少量脱脂奶粉和黄芪多糖以提高免疫效果。
[1]刘华雷, 王永坤, 严维魏等.我国部分地区新城疫病毒的流行状况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 2003, 23(3): 218-221.
[2]王永坤, 严维巍, 周继宏等.新城疫高抗体水平的鸡群产蛋下降其病因和防治对策的探讨[J].中国禽业导刊, 2000, 17(3): 5.
[3]王永坤, 严维巍, 周继宏等.鸡副粘病毒防制的探讨[J].中国禽业导刊.2002, 22(38): 35-37.
[4]刘华雷, 王志亮, 吴延功等.2005年中国新城疫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 2006, 37(12): 1340-344.
[5]王玉珠, 李庆锁, 李杰峰等.新城疫分离株疫苗免疫保护试验[J].中国家禽, 2006, 28(8):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