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茶具的审美建构
2010-03-22宁金潘长琴
宁金 潘长琴
(京瓷瓷厂 景德镇市 333000)
陶瓷茶具的审美建构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n ceramic tea set
宁金 潘长琴
(京瓷瓷厂 景德镇市 333000)
一、实用美
实用性是茶具最有魅力的品格。柳宗悦在谈到何为工艺之美时说:“为实用而创造,为实用而服务,这是工艺之根本。因此,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当茶具失去使用价值,也就失去了美。
设计茶具的艺人凭借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把聪明智慧凝集在一件件陶瓷茶具上。人们在使用中充分的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器皿传达给使用者。也可以说,陶瓷茶具是浓缩了中国文化的优秀精髓。由于茶具是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使用的器物,所以,茶具的大小设计都为较合理和合适。紫砂陶瓷艺术大师顾景舟先生说:“茶壶是用来喝茶的,是实用的东西,但也要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人们工作了一天很劳累,捧起茶壶,拿起茶杯也是一种享受。一把壶,让人家今天用明天厌不行,要越用越喜欢,越看越高兴才行。”
设计的实用机能可以用“器完而不饰”来概括。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为了用,即物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设计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实用价值的设计。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就提出功利主义原则,极力强调产品物态生产的实用性,主张“先质而后文”老子则强调在满足人们实用需求为主的基础上再追求美的视觉设计。
陶瓷茶具作为饮茶之物,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可用,即实用功能性。表现为容量适中,好拿、好放、好喝,把手距离恰当,壶嘴粗细适度,倒茶水要流畅,能耐骤冷骤热等。在设计中就要求整合加工工艺、材料等要素,依据人机工学原理,使茶具与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协调,重点研究在使用过程中用的有舒适又能使人心情愉悦。陶瓷茶具的设计要求融可用、可赏为一体,即艺术审美性。陶瓷茶具有机的造型、光洁的质感,由形及神,形神兼备的和谐之美尽现无余。其中,“形”指由功能决定的造型,而“神”则是形态展现的神韵。在设计陶瓷茶具中可通过线型的曲直、张驰、急缓、长短、强弱、软硬,面的曲直、大小、多少、光滑与粗糙,色彩的明暗、淡浓、冷暖、轻重、饱满程度,以及材质的肌理、质感等来表现。其中,既讲究形体的变化,又注重整体的统一;既讲究对称,又注重对比;既讲究陶瓷表面的装饰性,又要注重运用不同材质进行配套设计。 因此,陶瓷茶具设计讲究由形及神,表现陶瓷茶具形态的神气、灵魂。乃是陶瓷茶具设计的第一个重点,即形神兼备。
二、造型美
陶瓷茶具的使用功能决定了造型的基本样式,但造型作为器物审美的组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器物以思想和文化,并通过自身的语言表达出来。在造型上,运用抽象、夸张、拟人、仿生、卡通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象,增加陶瓷产品的个性与吸引力。任何一套壶都是由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组成,物质功能满足用的需要,精神功能满足审美要求。只有当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时,器物的作用才能得到极大地发辉,造型在陶瓷茶具的审美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茶具都是"托物言志"、"缘物寄情"的重要载体。陶瓷设计师习惯于将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形态、色彩等造型语言符号化的再现在茶具上。进而茶具就超越了真实的形体,成为包含着深刻思想和情感的象征符号。
陶瓷茶具的成型手法不同,器物造型所呈现出的审美感觉也不同。手制的器物造型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浑朴而厚实的,对于形的表达较轮制手法给为多样,而轮制给人的感觉是流畅而轻松的。陶瓷茶具的造型,作为造物活动的体现,在服务于生活的过程中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陶瓷茶具的使用功能决定了造型的基本样式,但造型作为器物审美的组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器物以思想和文化,并通过自身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装饰美
所谓“装饰”就是修饰、打扮。陶瓷造型的不断变化,最多是出于增强、改变器具实用功能的目的,与此同时带来陶瓷新的审美效果,从原始社会的彩陶文化就可以看到,其器物的表面装饰和部件都是为了适应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
随着社会进入文明和消费时代,人们对周围物品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满足物品实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激发使用者的兴趣、凸显个人性格的元素。陶瓷茶具不再被看着是一种单纯的日用器具,而是与使用者情感交流的信息载体。陶瓷茶具在满足功能性的需求之外,还必须充分考虑人们潜意识中的情感需求,要在使使用者在用茶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快乐的情绪以及证明自我的与众不同。装饰美时人们最容易感受到得,装饰对于陶瓷造型来讲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明快的色调,活泼动人的图案,使得简单的茶具立刻生动、活跃起来。
陶瓷茶具的装饰可以说千姿百态,从工艺上讲,有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从种类上讲,有青花、粉彩、新彩、古彩等。从手法上讲,有刻画、划花、贴花、剔花等这么多的手法来进行装饰。陶瓷茶具装饰也并不是随便来进行装饰的,要根据壶的造型,杯的大小来选择进行装饰。达到壶的器型和装饰的内容相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事实上,用于陶瓷茶具的装饰技法远不止于这些,在实际生产和制作过程中,很多时候一套茶具的装饰不仅仅局限于一种装饰技法,而是同时采用多种装饰手法进行装饰,即所谓的综合装饰,如刻画和青花相结合。不同的装饰手法所呈现的审美感觉也是不一样的,陶瓷茶具正是因为有了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法,才使得陶瓷茶具显现出了无穷的魅力和生命力。
四、工艺美
如果说实用是陶瓷茶具的根本,造型、装饰和质地是外在的形式,那么工艺则是陶瓷茶具的灵魂,陶瓷茶具蕴含于其中的工艺是不容忽视的。“工艺”一词在我国古代包含有工、巧、艺等诸多含义。考工记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其中工有巧,指的是工艺精而巧。
陶瓷被誉为火的艺术,可见烧成工艺在陶瓷茶具中所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火的魅力在于将釉料化作斑斓的色彩凝固在陶瓷器物上,烧成的工艺美通过具体的器物呈现出来。工艺是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在陶瓷茶具的生产过程中,陶瓷茶具设计师和陶瓷艺人借助于手的创造,把技术与艺术的思想融入于器物之中。这种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时相互促进。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说:“工艺之路是技巧之路”。陶瓷茶具的艺人把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手工的表达渗透于器物之中,把制作的技术通过茶具释放出来。陶瓷茶具的工艺美就是通过成型、装饰、烧成等工艺最终表现出来。
五、文化美
中国是茶的故乡,《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是有关茶最早的描述和记载。中国古代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但是唐代才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士大夫和文人视茶为韵事,而且他们对陶瓷茶具情有独钟。诗人相遇,以酒相待;文人相交,以茶代酒。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宋,斗茶最佳者,黑釉茶盏。唐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唐代茶盏亦称“瓯”,南方以“越瓯”为上,即越窑茶盏。北方以“类银似雪”的唐邢窑盏为上,这凸现出当时瓷业界“南青北白”的格局。茶具的设计是茶文化“整体浓缩”的物化形态。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基础。总而言之,陶瓷茶具计是跨学科、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在于创造“人化”的器具,实现物质和精神范畴内诸多要素的和谐。之于茶具本身,是茶文化的符号再现,之于人,是抒情怀、道心曲、剖灵魂、展陶瓷的风韵。
现代茶具的设计,融入了“和为贵”, “以和为美”,等思想,现代陶瓷茶具本身结构之间的“和”。这种“和”具有包容性,丰富性的概念在中国古代陶瓷设计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结 语
实用性是陶瓷茶具的根本所在,艺术性是陶瓷茶具的灵魂,因此,现代陶瓷茶具要将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不但体现出现代茶具的设计理念,也很好地将传统中国瓷器文化得以发扬传承,使得陶瓷茶具作品造型浑厚古朴中透着现代气息,古今融汇,体现出特有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是现代陶瓷茶具的精品。
随着南澳一号的出水,人们越来越关注外销瓷,外销瓷是销往国外的瓷器。中国历史上的外销瓷器主要有几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对外国元首、使者的赏赐和馈赠输出国门;第二是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的瓷器;第三是国外商人来中国收购、订货、订制等洋人直接经营形式销往海外的。据文献记载,中国瓷器在隋唐时期就已输出国门。越窑的青瓷,邢窑、定窑的白瓷,长沙窑的瓷器在对外交通与贸易的发展下,走出国门,运往亚洲、非洲各个地区。如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及西亚、伊朗、伊拉克、苏丹、埃及等。唐代瓷器出口,大多为礼品馈赠国外来使或王室成员;贸易出口有专家称始自晚唐,尤其在五代时期。
宋代瓷器已是大量出口,海港贸易十分繁荣。宋廷设置了市舶司,专事进出口事物,瓷器是大宗商品。朱彧《萍州可谈》有“舶船深阔,各数十丈。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瓷器从港口运往南洋,转运波斯、印度西岸、非洲的国家。宋代瓷器的出口,窑口主要是景德镇窑、吉州窑、龙泉窑、德化同安窑等。元代瓷器出口比南宋还有所扩大,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外销之广。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我国瓷器外销至南亚、东南亚、西亚五十多个国家、地区。品种有青瓷、青白瓷、青花瓷。明代瓷器外出稍有不同,海禁政策对外国的赠予有所限制,但出口贸易依旧。瓷器除了畅销亚洲各国,还大量销往欧洲。外商还根据本国生活习惯、风俗,在订货造型、纹饰等提出要求,很多国内窑口为此还专门生产外销瓷器。如我们熟悉的卡拉克瓷、祥瑞瓷、纹章瓷、马可波罗瓷等。克拉克瓷就是泛指明万历时期的青花出口瓷器,少量的也有清代初期的瓷器。这类瓷器最初在十六世纪葡萄牙克拉克商船中发现,所以把这种中国景德镇生产的、十分精致的瓷器称为“克拉克瓷”。其器型一盘为主要器型,数量也最多。装饰多开光,杂宝、花瓣。出口瓷官民窑口产瓷均有。清代瓷器出口主要通过民间贸易完成。清代依然保存对国外使节馈赠瓷器,但数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南方沿海几个地方可以出洋贸易,随后瓷器大规模外销,尤其在欧洲的畅销,还远销到美洲、澳洲。英法等五国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著名的禁卫花瓶,现依然陈列在德雷斯登博物馆。这是普鲁士皇帝为娶新娘用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四队禁卫军交换一批中国瓷器十二个巨大的花瓶。清刘子芬《竹园陶说》“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区,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中国古代外销瓷的繁荣,一直延续到清代慈禧太后时期,其后日本、欧洲吸收中国瓷业生产技术工艺形成自身瓷业发展,逐渐取代高成本的外贸中国瓷器。
几种克拉克瓷的烧造情况:万历景德镇克拉克, 由于生产的年代、瓷土、青料的不同分高中低几个档次,胎质、修足、釉、发色都相差很大;福建和江西广昌县有仿景德镇克拉克瓷,质量较差;日本仿景克拉克瓷,十七世纪中叶荷兰人以景德镇克拉克瓷为货样在日本有田町定烧,伊万里则几乎也完全按中国样式生产,但局部纹样产生变化,颇有日本风格;德国、西班牙、荷兰、英国也有仿景德镇克拉克瓷, 烧成温度更高,但其釉薄而匀,缺乏景瓷石灰碱釉的润泽和白里泛青的玉质感; 康熙朝开放海禁后, 对仿景克拉克瓷的日欧瓷进行再次仿制,但仿品纹饰已完全改变,康熙青花特征典型,数量亦极少, 仿制一直持续到雍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