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0-03-22刘芳
刘 芳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学习型社会自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来,引起各国的积极响应,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连续指出:我们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深刻认识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和构建意义,深入研究公共图书馆在新形势下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便捷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服务,就成为公共图书馆专业研究的现实且迫切的课题。
1 学习型社会及其建设意义
1. 1 学习型社会的科学内涵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能支持个人终身学习的社会,是快速学习的社会,是自由学习的社会,是知识便利化的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已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学习也从实现自身价值的个人愿望转变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要求。学习时间将从终结式、完成式、阶段式向终身式、即时式、全程式转变。在这一社会里,学习已不只是为了变换职业和谋生的需要,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成为人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型社会具有4个主要特征:①终身学习。由于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一个人拥有某种知识的优势会在短时期内消失。有资料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教育,就足以应付以后40年的劳动生涯对知识的需求;在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5~22岁;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必须把12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伸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这就意味着人的一生分为“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历史已经结束。②全员学习。目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基础薄弱,到2000年,还有10%的人口只能普及5~6年教育,5%的人口只能普及3~4年教育,尤其在农村,少年儿童的辍学率仍然较高。因此,创建学习型社会任重道远。从我国国情出发,只有整合全社会的教育学习资源,把正规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鼓励社会成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以多种形式学习,接受教育,才能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③主导式学习。学习型社会提倡主导式学习,即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转变为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通过正规、非正规和正式、非正式形态相结合,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从而获得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最终完成个体的自我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④团体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和享受。只有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普遍化以及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持久性,才能把社会推向学习型社会这样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1. 2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1.2.1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化时代,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里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脑力资源将成为经济社会的动力,人的价值得到普遍承认和肯定。当前,我国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实现,急需千百万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将为实践这一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必将成为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象征。
1.2.2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指出: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各尽所能”,前提是个体拥有自身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素质。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一个主要因素,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口优势。因此,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就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1.2.3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无终身职业可言。人们为了不被社会淘汰,必须不断学习,必须储备多种技能,以应付随时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因此,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终身教育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其次,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教育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面临一个大规模的教育需求。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满足这一教育需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1.2.4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在科技革命的新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在缩短。客观上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所学的线性知识和结构层面,及时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智能水平,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 公共图书馆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
公共图书馆与学习型社会相伴相生、相依相存,互通互动、互促互进,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学习型社会。因为离开了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求知者,图书馆势必走向消亡。而且,学习型社会的兴起与形成,也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学习型社会的创建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支撑力量,其建设目的和存在意义就是服务读者,开展社会教育,履行传播知识和信息的职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 1 学习对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指出,“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不同阶层、不同需求的读者,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贫富尊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学习的一席之地。这对于调动广大公众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自觉地加入到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队伍中,具有强烈的磁场效应。
2. 2 学习内容
人们历来把公共图书馆誉为“知识的海洋”、“智慧的宝库”。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凡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都是公众学习的内容,而文献信息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公共图书馆由于藏书丰厚,门类众多,各种资源组织有序,因而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即使有的学习内容一时提供不了,也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或联机检索的方式从其他图书馆获得。
2. 3 学习时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当随人的生命持续地进行。”到图书馆这一社会大学学习,可以不受教育年龄的限制,任何人任何年龄都可以到图书馆学习、充电,因而较好地满足了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特别在满足社会成员持续性学习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2. 4 学习方式
学习型社会打破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严格界限,而且由于终身学习的需要,更加重视非学历教育和成人教育,因而在学习方式上也由传统的被动式、单线式、灌输式转变为主动式、互动式和共生式。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提供的个人学习平台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形成了一种共生式、互动式的学习。
2. 5 学习目的
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们学习的目的已不单纯是为了变换职业和谋生的需要,而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公共图书馆可以为来馆读者提供整洁、安静、轻松、愉悦的学习和阅读环境,读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获得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性情,提高素质,从而在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适应社会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思想境界得以提高,最终达到圆满的学习目的。
2. 6 学习服务
公共图书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一方面他们可以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起带头和示范作用,较易成为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的榜样。
3 公共图书馆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3. 1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社会教育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公共图书馆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是人们理想的继续教育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不受年龄、性别、身份的限制,成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享受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公共图书馆是一所社会教育机构。其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①提供有计划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活动;②提供学习场所和相关书籍,满足读者学习需求;③为社区的科学文化活动服务,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如举办科普展览,开展图书流动车服务,组织读书竞赛、征文活动等;④提供各类专题培训,包括对下岗、转岗人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培训。
3. 2为传播知识信息服务——文献信息中心
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在社会文献信息服务中不再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将有用的资料加以收集、组织利用,从而使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查询,以满足其信息需求。作为地方信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其信息职能主要体现在:①提供口头、电话、信件、传真、网络传输等服务。②为特殊群体提供信息服务。如配备盲文资料,举(下转第23页)活动不受行政权力的干涉,维护学术权威。同时,创新科技查新站管理模式,保证查新质量,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科技查新迈向新台阶。
3.3 成立科研课题组和决策机构,为图书馆的发展出谋划策
科研课题组按照建设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的要求,在体制变革、机制建设、战略和策略选择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建成高水平大学图书馆。
郑大图书馆通过建立图书馆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为图书馆的发展规划、重要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保证重大业务建设和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
3.4 以人为本,建立和培养馆员的信仰机制
长期以来,郑大图书馆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加强馆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馆员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爱国精神和爱党精神,帮助馆员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忠诚意识,加强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督促馆员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如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举办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召开政治学习会或座谈会;到革命老区学习参观等。
4 “三位一体”模式中各方面的关系
图书馆的性质、地位、作用决定了服务是其本质内容,科研和管理要围绕着服务展开。从本质上说管理也是一种服务。有效的管理有利于图书馆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科研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学习活动,科研活动围绕服务和管理展开,有利于提升员工素质、提高图书馆学术水平和学术竞争力、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强化图书馆服务能力和质量、塑造图书馆新形象。因此,在“三位一体”内涵建设模式中,服务是核心,科研是支撑,管理是保障,3个方面联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统领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
[1]邓仕松.做服务“文章” 求内涵发展——高校图书馆发展思路[J].怀化师专学报,1999(1):109-110.
[2] 张雷顺.建设“三型两基”模式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19-22.
[3] 叶艳鸣等.论高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开放服务管理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81-85.
[4] 李宗确,周淑英.高校图书馆办馆理念的内涵[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9):88-89.
[5] 张惠恩.试探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的出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