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发展演变探析

2010-03-22王珍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内圣外王荀子孟子

王珍珍

(鲁东大学法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发展演变探析

王珍珍

(鲁东大学法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儒家;理想人格;内圣;外王

理想人格是人类自产生以来一直追求的一个终极价值目标,是人们道德修养上的奋斗方向和要努力达到的人生境界。先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奠基时期,也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确立时期。先秦儒家学派,主要代表者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都注重理想人格的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设计。

一、孔子:儒家内圣外王的开拓者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孔子,孔子确立仁道(人道)原则并以之为基础,把以“亲亲尊尊”为根本原则、以“宗君合一”为重要特征的宗法奴隶制文化加以改造,树立起以圣定王而又圣王合一的内圣外王的新的人格理想。

(一)孔子将宗君合一转化成圣王合一,这是孔子内圣外王观的理想形态。

无论在过去的尧舜禹时代还是之前的夏商周三代,整个社会形态都是宗君合一的。统治者一方面作为道德人格的典范和楷模受人民崇敬和膜拜,一方面又掌握着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有能力也有机会去发挥自身的道德影响力,从而干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受这种历史背景的影响,孔子提出圣王合一的人格理想,希望在以后的社会中,当政的君主也能同时具备完满的品德修养和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孔子的礼包含许多周礼的内容,有许多守旧的成分,而正如前所述极富时代性和创造性,孔子试图统一二者,就不免落入以仁迁就礼的地步,如“克己复礼为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固然是因为“周室微而礼乐废”的社会现实的刺激,但却不免使圣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的独立地位,所以他的理想的内圣外王观其实质是由王而圣。

(二)孔子还提出构建学而优则仕的以圣定王的贤人政治,这也是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孔子突破了传统的社会模式,提出“学而优则仕”从而以圣定王的贤人政治模式。“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突破宗法等级制的“举贤”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认为,为了维护和发展社会,需要一批贤能之辈来管理和统治国家。而以任人唯亲为用人机制的奴隶制宗法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孔子提议从平民中选取有德有才之辈,使之任职于国家和社会。但孔子所谓的学而优的德才兼备之士,其主要内涵是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伦理德行的君子。可见,孔子是极其强调尚仁贵德的。所以,学而优则仕的实质便是主体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以实现其外在的社会实践,也即由内圣而外王,以圣定王。

二、孟子:内圣面的突出

身处战国中期的孟子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仁道学说为己任,将仁道原则与个体心性修养直接联系起来,把道德精神高度完满、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确立为自己的理想人格,其外化形式则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王道政治。

性善论是孟子理想人格的基础,他发挥了孔子的人性论,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论。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认为:“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于是,孟子就把人性统一起来,其标准是一个“善”字。

孟子认为,人一出生就有四种品性:“测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测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样,孟子又将人皆具备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进一步引申为仁义礼智四端。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理情感的充分体现,而这四种品质即内圣的品质。可见,这四种心理情感并不一定等于仁义理智,所以孟子的人性善也只是表明性可善、性能善,亦即人性有善端。孟子的“即圣即王”是对孔子内圣外王观的一次改造,他极力突出了内圣的一面,把扩充善端作为成就王业的基础,以圣论王,并由此建立了他的仁政学说。

孟子以性善论和仁政说为基础,提出了理想人格的具体典范是具备“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注重气节和献身精神是孟子的理想人格风范。孟子继承了孔子“仁者安仁”的道德理想,特别注重气节,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的生命固然珍贵,但当生存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孟子更主张舍生取义,从而达到理想的人格极致。他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为了达到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孟子还提出一系列修养的方法:存心寡欲,养浩然之气。

三、荀子:外王面的突出

生当战国末期的荀子,以天人相分、从而性伪相分为理论前提,以礼治秩序的重建为重心,把才智卓越、德率天下的圣人确立为为学的最高目标。

荀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思想上的,即性恶说。而这一论断的产生以他对天人关系的分析为基础。不同与以往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荀子更加强调天人相异之处,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著名命题。所谓“天人之分”,首先指人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现象的存在:“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其中气、生、知都是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唯有义才使人超越了自然状态成为人并具有至上的价值。而天的特点就在于“不为而成,不求而得”。根据天人之分,荀子提出“性伪之分”。荀子所谓的“性”,就是指人先天具有的自然属性,而“伪”则指后天人为的结果:“少七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认为,在人的本性中包含着恶的基因,因而人的本性顺其自然发展,就产生了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情欲的发动,就会引起“争夺”、“残贼”、“淫乱”等邪恶现象,从而导致“忠信”、“辞让”、“礼义文理”等道德秩序的丧失。因此,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这就是荀子的性恶说。他认为之所以会有圣贤、愚恶之别,是人经过心智的思虑而对礼仪规范之善的选择的结果:“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待尽而后备者也。”据此,荀子主张“性伪和”,“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造人性中恶的一面:“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通过“化性起伪”使人的道德水平有所提高,成德成圣进而在政治上“成王”。荀子认为,圣人是普通老百姓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也可以达到的境界。同时荀子还提出知识分子阶层最高的修养目标,即大儒。荀子所推崇的“圣人”和“大儒”不仅在内在德性修养上高度完满,而且更要在外在的社会实践和治国中都具有相当的功绩,是才智和德行均佳的人。由此可见,荀子在内圣外王观上走出了孟子的内圣致思,而突出了外王的一面。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在孔子那里,孔子求“安”,“内圣”与“外王”显得同等重要。孟子求“悦”,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内圣”学说,创立了儒家的心性之学,试图从“内圣”直接开出“外王”。荀子求“治”,荀子从“外王”发展孔子的政治思想,突出强调了“外王”在“内圣外王”中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的正统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的理想人格不断被注入新的精神,但总的来看,儒家的理想人格主要是一种他律的人格,其强调社会道德,强调个人的道德修为及对于社会的责任,重义轻利,不太注重个人的需要。“内圣外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圣人”“君子”是其最终的培养目标,亦即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1]王均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125-225.

[2]陈近.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当代道德人格建构[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9(4):75-79.

[3]郭广银.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J].南京大学学报,2003,34(4):91-95.

[4]门献敏.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人格境界及其现代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6,23(6):131-134.

[5]王根顺,陈秋生.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的塑造—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阐释[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3(2):11-14.

[6]吴桂翎.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与现代人格教育[J].池州师专学报,1998,12(4):72-75.

[7]张家成.儒家人格思想析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5,15(3):11-16.

(责任编辑:李文)

"Being Sage Inside and Being Kingly Outside":The Evolution of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WANG Zhen-zhen
(College of Law,Ludong University,Yantai,Shandong 264025,China)

Pre-Qin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though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ursuit of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can be summarized as"Being Sage Inside and Being Kingly Outside".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Being Sage Inside and Being Kingly Outside".This thought started by Confucius,developed by Mencius and improved by Hsun Tzu.

Confucianism;ideal personality;Being Sage Inside;Being Kingly Outside

B222

A

1008—7974(2010)06—0051—03

2010—03—25

王珍珍(1986-),女,山东潍坊人,现为鲁东大学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内圣外王荀子孟子
“内圣外王”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谐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
内圣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