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对传统高校管理的冲击与对策

2010-03-22李国仓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管理者文化管理

李国仓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网络文化对传统高校管理的冲击与对策

李国仓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的高校管理形成了巨大冲击,与此相对的网络文化以无形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意识形态领域,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该文以网络文化为出发点,从文化视角剖析网络文化对传统高校管理所产生的冲击,并提出相应对策,目的是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管理者,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信息技术;网络文化;高校管理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才在我国出现的因特网,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以其参与的平等性、传递的迅捷性、知识的丰富性等其他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征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以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形成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对人们的生存方式尤其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并以“润物无声”的力量革命性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信息网络技术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普遍运用,在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同时,与此相对的网络文化也对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对象、模式等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网络文化的由来和界定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自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建立ARPA网(网络雏形),使研究人员能够共享远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后,计算机网络就携带着特有的力量很快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存在,日益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自此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其价值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具有了文化意蕴。在社会实践中,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与信息网络产生碰撞、互动,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意识形态变迁。信息网络以其他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独特技术优势和特征,很快占领社会信息传播渠道的制高点,形成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即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突显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但在界定网络文化概念时学术界却众说纷纭,至今尚未达成一致。实际上,界定网络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两个视角:即从网络信息技术的角度看文化和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信息技术,前者强调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信息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方式变革,认为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以接受和发送数字化信息为核心的一种现代文化传播形式,特征主要集中于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多媒体性等层面;后者强调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信息网络技术所引起的文化内容、文化观念、文化模式变迁,认为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多媒体技术为途径所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特征集中于文化存在方式的虚拟性、主体关系的平等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占有的共享性和组织的无中心性等层面。实际上,只有从文化角度深入研究网络文化才能更好的阐释其文化内涵,真正揭示网络文化对社会存在方式的影响,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整合功能。作者认为,网络文化是网络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途径,加强沟通为目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出的所有文化活动形式及其内含的各种文化观念、文化存在形式的综合体,研究对象主要是网络文化的时代内涵、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变化的速度总比想象的慢,可是它的意义却总比想象的深”。随着网络的延伸和人们对网络依赖度的加深,网络文化对人们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影响不断突显。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普及,对高校管理产生着毁誉不一的影响,但是,正如《建立21世纪初的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文所说:“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在学校管理各个层次的运用,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理念,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和行政体制也因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因此,深入研究网络文化的正负面作用,以求扬长避短,全面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网络文化对传统高校管理的冲击

人类创造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也影响着人类生活。正如德国作家尼古拉斯·鲍恩所说“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别的什么人能够拒绝或想拒绝这个电子文明世界里的怪物。”高等教育系统概莫能外。但是,从哲学认识论看,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对人的塑造,信息网络技术在以“跨越式”速度提高高校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正以无形的力量塑造着高校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对传统的高校管理环境、价值取向、组织模式、策略等产生极大冲击。

(一)网络文化使传统的高校管理环境由封闭、稳定和单一走向开放、多变和多元

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概念,传统上由围墙、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所组成的高校校园日益变得开放、多元。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共享性、丰富性、和多元性使整个世界在虚拟空间中连成一体,不仅师生的实践认知活动不再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和外界相隔离的“象牙塔”内,而且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也将不再局限于校园围墙内的狭小空间,而必将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高校将成为一个无围墙,甚至是无国界的开放性存在实体,高校管理的空间必然要伴随信息网络的延伸而冲破传统校园围墙的限制,实现高校管理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互动式和谐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本身包含着各种价值取向、社会理念和思维范式,它通过各种渠道涌入高校校园,使大学成为多种价值取向、社会理念和思维范式交流与碰撞的中心,相对稳定的传统校园文化受到冲击,被管理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多变,高校管理者再也难以像过去那样实行舆论引导和控制。网络信息技术在拓宽传统高校管理空间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化管理环境。

(二)网络文化促使传统高校管理过程中“升迁谋职”的教育价值观转向“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终身教育价值观

高校管理中,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先导,教育价值观是管理思想观念的核心。自古以来,我国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把教育看成是学生“升迁谋职”的最佳手段,在确定管理目标时片面强调知识性,着力于学生的“智”,忽略以创新性为核心的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多变性,加速了当代社会流动和知识更新老化速度,纯粹的“知识性”教学和相应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大学固定年限的教育不可能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发展,提供永恒需要并适切的内容和结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老化,正在学的知识即将老化,准备学的知识有可能老化,真正不会老化的知识是没有学到的知识,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使人们未来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状况不可能再仅仅依赖于知识积累的多少,更多将依赖于人们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和能否从周围世界及时搜寻、过滤、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较高的创造力,高校管理者必须改传统“升迁谋职”的教育价值观为“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终身教育价值观,通过管理创造一个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和塑造完善人格的良好环境,把管理策略由充分利用价值转向在充分利用价值基础上创造新价值的轨道上。

(三)网络文化加速高校管理组织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发展。

我国高校管理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高校管理组织分工过细、层级过多,机构膨胀和臃肿,不仅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导致价值扭曲。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组织已弊端百出,网络文化的出现加速了“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的扁平化过程。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即时性、多变性,给高校管理带来一个瞬息万变的管理环境,高校只有缩短对外界环境的反映时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主动,相应地要求高校管理组织纵向缩减层级、精简人员,横向加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本身的交互性使传统的沟通渠道(学校→学院、系所→辅导员→院、系所学生会→学生)落后于时代发展,校园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既取代了许多程序性、文本性的工作,又使上下级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为提高管理效率和合理性,撤销形式化的中间管理阶层就成为一种必然。同时,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其学校主人翁的意识,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充分参与高校管理。因此,在网络文化大环境下,高校管理者必须树立效率和反应性的信息观,加快传统管理组织的改组。

(四)网络文化促使高校管理模式由指令控制型向服务支持型发展

高校中“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以行政权利为核心,过分强调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指令和控制,评价标准是被管理者的顺从程度,这种过分追求统一性和服从性的管理模式在工业化时代,确实可以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但在网络社会日益突现的时代背景下已显得不合时宜。一方面,网络文化的精神主旨是自由、开放,它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任何人只要通过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念充分发挥和创造,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选择接受信息和教育,真正的差异化发展时代已经来临,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真正的个人时代已经来临了,我就是我。”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追求统一性和服从性不仅不符合高校管理规律,而且不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违背了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提升人们的民主和权利意识,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高等学校收费制的改革,使不少高校学生把自己视为教育的消费者,要求高校管理者为自己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权利地位关系逐渐趋于平等均衡。所以,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管理必须充分尊重管理对象的个体价值、地位和自由性,把管理模式由指令控制型转向服务支持型,实现个性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管理。

三、高校管理者应对网络文化冲击的必然选择——管理思想创新

信息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广泛运用,革命性地影响着高校管理,但有形网络体现的是一种无形文化,这种无形的网络文化对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对象、模式等产生了巨大冲击,正如一些文化学者所言,“它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场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人类的行为和观念。”那么,高校面对网络文化形成的巨大冲击波,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才能适应日益网络化的社会发展呢?答案只有一个——进行高校管理思想创新。

高校管理创新的内涵是多维的,包括管理思想、组织模式、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创新等,但从认识论看,管理思想创新是先导性因素,只有实现思想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其他层面创新,因此,应对网络文化对传统高校管理带来的冲击,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思想创新。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上,首先树立网络时代的意识观,加强对信息化的认识,正确评价网络文化的双重作用

管理人员自身对网络文化的理性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与成败。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研究,科学评价网络文化的双重作用,既不将其视若洪水猛兽,进行围追堵截,也不将其视为新世纪的法宝,全盘吸收,而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觉转变观念,利用网络社会的思维方式,科学合理地充分利用网络文化自身的优势为管理服务,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管理者还要善于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能够掌握最新信息,并对其做出科学分析,为其他环节的管理创新提供指导,高效率、高质量的开展管理活动。

(二)在管理过程中积极培养管理工作创新意识,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网络文化导致高校管理内外部环境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急剧增加,增加管理难度的同时,也为高校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空间,高校管理者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工作中自觉树立创新意识,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复杂多变的多元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急剧变革的经济、政治新态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旧陈规,寻求新思路,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自觉超越,遵循教育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改变过去执行、服从的工具化工作意识,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才能适应快速变动的管理环境的要求。同时,管理者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充分尊重个体的不同需要,承认他们多元的价值取向,把自己看作是高等学校实现其三大职能的服务者而不是决策者,为师生员工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三)改变传统高校管理的时空观,树立“全天候”“全方位”“因人而异”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高校管理大多通过时间安排和制度保证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的管理,有一套及其严格的作息制度来约束员工,管理活动也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这个狭小空间。网络技术的出现,将办公室的功能和概念延伸到现有远端的任何地方,使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空进行对话式工作,打破了旧有的时空概念,人们的时间观念、效率意识增强,时间成为人们的宝贵资源,高校管理再像过去那样通过时间、空间的约束来管理员工,不仅不符合人本管理,而且难于提高效率,管理时空必须相应地冲出学校围墙,超越时间表的限制,延伸到社会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时空观,树立“全天候”、“全方位”“因人而异”的管理时空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满足不同个体的时空需要,实现管理的全程化、服务化和人性化。

(四)用创新的思想指导创新的行动,推动高校管理活动各个纬度创新

高校管理不仅要有创新的思想,而且要善于利用创新的思想指导行动创新,全面推进高校管理活动多个纬度创新。网络信息技术在影响高校管理手段的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以无孔不入的渗透力,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它不仅对传统高校管理环境、价值取向、组织管理模式等产生冲击,而且对高校管理的方法、目标、组织队伍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冲击,高校管理者只有在创新思想指导下,从各个层面创新性地开展管理工作,达到高校管理的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网络文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把高校管理真正引向信息化、现代化、知识化的轨道上。

在网络时代,谁拒绝网络,谁就是拒绝世界,谁错过了网络,谁就将错过整个时代。不管高校的管理者们是否喜欢网络文化,它都已经全面渗透进高校管理活动的每个时空,并不断改变着主客体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以一种间接方式塑造着整个管理活动,我们只有迎头赶上,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所以,在网络时代,高校管理者要以冷静的眼光去审视网络文化,用认真、研究的眼光正视它、挖掘它,让它更好地为高校管理服务。

[1]雷·海蒙德.数字化商业:如何在网上生存和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2]清华大学.建立21世纪初的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1—7.

[3]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203.

[4]赖新民,孔冬.环境变化与高校管理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1(9):67-68.

[3]冯永泰.网络文化释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90-94.

[4]马永斌,吴剑平,屠中华,赵伟.信息化与高校管理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83—86.

[5]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33-139.

(责任编辑:李文)

C913.4

A

1008—7974(2010)06—0040—04

2010—03—30

李国仓(1981-),河南洛阳人,河南工业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管理者文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