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史的意义
2010-03-22张悦心
张悦心
(太原师范学院 音乐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学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史的意义
张悦心
(太原师范学院 音乐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学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史的意义在于:一、使我们全面了解小提琴音乐在我国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二、使我们了解了前辈音乐家为我国小提琴艺术发展所做的探索和贡献,他们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三、可以使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与教训,展望未来,激励我们探索与思考。
中国;小提琴音乐史;民族化
学习小提琴音乐发展史,对于我们从事小提琴演奏、教学和研究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史,使我们全面了解小提琴音乐在我国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小提琴音乐的产生、发展与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仅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的发展状况密切关联,而且也是高度发展的科技与日趋成熟的艺术的完美结晶。小提琴音乐艺术产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场被恩格斯称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刺激了对新文化的探索。意大利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不仅在雕塑、油画等美术领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艺术珍品,而且使音乐从禁欲主义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人们对音乐的要求,不再是对神的敬仰和歌颂,而是强调表现人的意志和感情,期待一种新的、更接近于“人”的声音的、能表现人类自己的强烈的具有个性的自由奔放的情感的拉弦乐器。因此,小提琴应运而生了。17世纪以后,随着小提琴制造工艺更加完善,演奏技艺的日趋娴熟,音乐创作的不断丰富,小提琴音乐逐步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接受,不仅形成各种风格与流派,而且从欧洲走向世界。
中国小提琴音乐的萌芽,出现于明末清初,“百年海禁”的取消,与欧洲通商的恢复,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中西方文化交流逐渐高涨的总体趋势,使得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无论是罗马教皇派出的传教士在民间传播小提琴音乐,还是按照清帝康熙旨意到宫廷演奏小提琴的法国音乐人,以及教堂中的宗教音乐活动、教会学校的音乐课程和音乐活动、西方人士的管弦乐队在中国的创建和音乐表演,都对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者为他们的殖民统治服务,对西方文化的传播无论是在形式的多样性还是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影响的深远性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从前。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开始更加广泛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逐步认识到西洋音乐对发展中国音乐乃至影响中国社会的积极作用,从而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学习小提琴并从事相关的艺术活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而以曹如锦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小提琴留学生,学成以后都相继回国,开展小提琴的表演与教学工作。他们是中国小提琴艺术真正的拓荒者,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小提琴的发展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掀起探求新思想、新知识的热潮,全国中小学的迅速发展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广泛开展,为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在以萧友梅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音乐教育先驱的倡导和努力下,促成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科等我国第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开始了中国最早的正规的小提琴教育,并在演奏、教材编撰和书籍、乐谱的翻译、介绍以及小提琴音乐创作等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专业器乐艺术在演奏、教育以及创作等方面的前进步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战争给祖国带来苦难,却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第一代专业作曲家逐步走向成熟,特别是由于马思聪的独特贡献,使这一时期的小提琴音乐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小提琴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蓬勃发展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给予文化事业应有的重视,为包括小提琴艺术在内的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在教育、表演、理论研究、音乐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小提琴教育方面,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为龙头的音乐院校的教师们以鲜活的艺术观点诠释作品,树立教书育人的教学思想,提倡教学相长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小提琴人才,为普及与提高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小提琴表演艺术方面,马思聪在几大城市的巡回独奏音乐会、林克汉和林克昌公演的大型小提琴协奏曲、郑生石举行的“郑生石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和“中国作品专场音乐会”,以及司徒华城、杨秉孙、盛中国等小提琴家的表演,都充分展示出中国自己培养的小提琴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水准。在小提琴艺术的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方面,结束了理论研究的空白状态,发表了大量有关“表演艺术”、“教材教法”、“音乐创作”等领域的研究论文,使中国小提琴艺术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同时,小提琴音乐创作得到了比较兴盛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作品。不少作曲家在创作中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民族化、群众化探索,取得了重要成就。
应当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破坏性灾难,使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本不该经历的坎坷与磨难。
中国小提琴艺术的繁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良好的社会环境,半个多世纪的艰辛积累,当代小提琴艺术家们的辛勤耕耘,使新时期的中国小提琴艺术,在教育、演奏、研究、创作以及小提琴制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随着全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各音乐院校的恢复和规模的扩大,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小提琴教育网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已经能够站在较高的基点上观察、思考、处理小提琴艺术中的诸多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从1980年到1996年间中国有73人次在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这在国际小提琴演奏艺术史上确实是罕见的。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小提琴艺术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范围广、形式多、层次深等是其显著特征,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小提琴艺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中国小提琴创作也进入了广泛开拓、深入探索的新时期,呈现了活跃而多彩的局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时期以来中外小提琴艺术交流日益活跃,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家们不仅通过交流吸纳外国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而且以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的小提琴艺术,开始为世界小提琴艺术做出独特的贡献。此外,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小提琴制作水平也不断提高,从1980年到1994年的短短十几年中,中国有13人次在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奖。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小提琴制作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学习中国小提琴发展史,使我们了解了前辈音乐家为我国小提琴艺术发展所做的探索和贡献,他们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民族化”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方向。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小提琴作为外来乐器要为中国广大群众所接受,需要“民族化”;第二,中国的小提琴要走向世界,就需要具备自己的显著特色,这同样需要“民族化”。在这个问题上,前辈的艺术家们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有他们独到的见解。
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曾说过:“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1]刘先生是首先把小提琴演奏技巧运用于二胡演奏的洋为中用的典范,他的论述对于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依然适用。章彦先生也指出:“艺术贵在创造,切忌模仿,演奏艺术也不例外。我国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除了掌握外国优秀学派的表演手段之外,还必须创造一套本国民族音乐的表演手段。只有这样,小提琴演奏艺术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繁荣,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2]
前辈艺术家们自觉选择小提琴音乐创作和演奏的民族化道路,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无论是冼星海《红麦子》中的哈萨克民歌的运用,还是桑桐《夜景》中五声性和弦的镶嵌,尤其是马思聪在将中西音乐文化加以结合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都促使我们沿着他们开创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其次,前辈艺术家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教学与交流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根本途径。(2)科学技术的进步、小提琴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3)小提琴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4)音乐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和他们不懈的努力,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学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史,可以使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与教训,展望未来,激励我们探索与思考。
首先是关于小提琴音乐普及与提高的问题。纵观小提琴发展史,我们培养了大批的小提琴演奏、教学、创作及理论研究人才,但欣赏小提琴音乐的人却为数甚少。如何培养小提琴音乐的听众,是有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其次,小提琴演奏教学中,怎样统一感受音乐与技术训练的关系?因为技术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而单调、枯燥的技术训练却会让学生失去对音乐的兴趣。所以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培养更多的小提琴专业人才和爱好者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学小提琴不必苛求从“六岁始”。王光祈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理论家。他学习音乐由小提琴开始,但据资料推算,王先生学习小提琴时已经是30岁的而立之年了。由此可见,如果不是做职业演奏家,学习小提琴跟年龄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通过学习小提琴却可以陶冶情操或触类旁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工作,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1] 袁静芳.“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J].人民音乐,1980,(6).
[2] 章彦.对青年小提琴家的祝愿[N].文汇报,1963-05-20.
【责任编辑 张 琴】
2010-04-13
[个人简历]张悦心(1978-),女,上海人,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1672-2035(2010)04-0107-02
J622.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