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 3.0下的信息服务探析

2010-03-22潘庆超沈阳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沈阳11003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4期
关键词:个性化用户服务

●潘庆超(沈阳师范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沈阳 110034)

2005年圣诞节Bille Gaizi在美国微硬公司高管会上,讲述了微硬公司的互联网战略,主要围绕着一个互联网新的概念模式展开,并给了这种互联网模式一个新的名词Web 3.0。这次讲话的部分内容在圣诞节后有所批露,在硅谷引起了各互联网企业高管关注。美国著名IT评论家和投资人Mezi Bulunbulei博士在自己的Blog中最先对Bille Gaizi提出的Web 3.0概念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评论,从而使Web 3.0概念被迅速地传播出去。[1]

1 Web 3.0的基本问题

1.1 Web 3.0的内涵

有关Web 3.0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吴汉华、王子舟在总结各家观点的基础上指出:Web 3.0不仅是使用RDF、OWL、SPARQL标准技术产生的、可以作为各种应用程序数据库的智能化网络,而且是对于Web 2.0深入发展的结果,是对当前开源软件、资源共享、广泛参与等因特网观念的升华,是本体技术以及知识组织观念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和深入发展。Web 3.0为网络技术带来了深刻的革新,比如3D空间、图像及声音等,并且还会利用各种新技术对各种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比如博客、维基、You Tube、3D虚拟社区、iPhone等等。网络服务将更加智能化和知识化。

1.2 Web 3.0与Web 1.0及Web 2.0的关联[2]

如果说Web1.0和Web2.0解决了互连网“读”与“写”的物理与逻辑层问题,Web 3.0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在这两层之上的表象层或语意层的问题。Web 1.0是读的问题,是单向的,只是把信息挂在服务器上面,用户可以把信息抓下来,以个人网站和门户网站为主,引发投资热潮,引导人们进入互连网——特点“展现”;Web 2.0是双向的,可读可写可以互动,包括博客、播客、麦客、交友网、搜索引擎为主——特点“展现、共享”;Web 3.0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多向的,是个人数字中心,还没有人做到——特点“展现、共享、整合”。

2 Web3.0的特征分析

作为Web 2.0的替代物,Web 3.0仍然是建立在Web 2.0的基础之上,并且实现了更加“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功能的互联网模式。鉴于Web 3.0的诸多方面,本文归纳总结了Web 3.0的三个主要特征:[3]

(1) 适合多种终端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Web 3.0的网络模式将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实现融合网络的普适化、公用显示装置与个人智能终端的通用,同时加入E-RAD的应用与研发,使嵌入式技术在Web 3.0模式下发挥更大的效力。现有的Web2.0只能通过PC终端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的平台上,但层出不穷的新的移动终端的开发与应用都需要新的技术层面和理念层面的支持,而Web3.0将打破这一僵局,使得各种终端的用户群体都可以享受到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便捷。

(2)良好的人性化用户体验以及基础性的个性化配置。Web3.0在对于UGC筛选性的过滤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偏好信息处理与个性化引擎技术,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既寻找可信度高的UGC发布源,同时对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习惯进行整理、挖掘,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帮助互联网用户快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感兴趣的信息内容,避免了大量信息带来的搜索疲劳。

(3)有效和有序的数字新技术。Web3.0将建立可信的SNS(社会网络服务系统),可管理的VoIP与IM,可控的Blog/Vlog/Wiki。这些原本在Web2.0模式下允许用户随意发布的Blog/Vlog/Wiki会使得网络上堆积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为用户的搜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Web3.0提出了“可控”这一概念,使得信息的发布与使用连接起来,实现数字通信与信息处理、网络与计算、媒体内容与业务智能、传播与管理、艺术与人文的有序有效结合和融会贯通。

3 Web 3.0对信息服务的影响

3.1 构建个人门户3.0[4]

个人门户3.0就是带有Web 3.0时代特点的个人信息中心,是个人连接个性化的互联网信息的入口,可以实现个人网络信息管理的平台。一般来讲,个人门户3.0要实现以下功能:①个性化的标题和Logo。随心换的页面样式、自己最常用的网址链接、快速的邮件收发、集成的互联网搜索、最新的新闻资讯。②个人常用服务。个人主页、网摘、帖歌、日志、帖图等常用功能与上网首页镶嵌在一起。网摘+文章收藏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数据保存在自己的空间数据库上,便于搜索和信息关联;可以通过类似AJAX技术实现提交。③Blog以及一个在线RSS阅读器。其功能有阅读标志、导入导出甚至通过API实现和Blog的同步。④网络存储。集成图片存储、文件存储。⑤电子邮件。在线阅读、发送电子邮件、Gmail集。⑥搜索功能。包括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搜索。⑦社会性网络服务以及一些辅助工具。

当网络社会化向个人网络化转变的时候,互联网将由以内容为中心转向以个体为中心、以内容为媒介,那么大众门户也自然向个人门户转变。个人门户不再仅仅是个性化信息的汇聚节点,它还是你的社会关系、日常活动等各种资源的汇聚节点。你可以决定哪些是私密的,哪些可以与别人分享,也可以决定分离的范围和尝试,即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而Web 3.0不仅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更关键的是,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5]它可以根据一个用户的习惯,自动地聚合用户的信息,每个人的IE首页都完全是按照个人关注的资讯偏好、个人行为习惯来进行组合的,体现高度的个性化;进行搜索引擎的个性智能化,用户不用分析和试验如何组合关键词语,只要把想要的东西列出,与个人的偏好和背景连接,搜索引擎就能把适合的数据提供出来,更快捷地搜索信息、解决问题,同时用户可以自由订制搜索聚合结果;同时,还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顾问服务。基于人们的互联网行为轨迹,专业的网站将成为一个能针对简单问题给出合理、完全答复的系统,会将RSS的应用提升到另一个应用层面。

3.2 微内容(Widget)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3]

Web 3.0将应用Mashup技术对用户生成的内容信息进行整合,使得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便于检索。将精确的阐明信息内容特征的标签进行整合,提高信息描述的精确度,从而便于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与整理。同时,对于UGC的筛选性过滤也将成为Web3.0不同于Web2.0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互联网用户的发布权限经过长期的认证,对其发布的信息做不同可信度的分离,可信度高的信息将会被推到互联网信息检索的首项,同时提供信息的互联网用户的可信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4]渐进式语义网的发展也将为Web3.0构建完备的内容聚合与应用聚合平台。将传统意义的聚合技术和挖掘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个性化,搜索反应迅速、准确的“Web挖掘个性化搜索引擎”。

彼德·里普(Peter Rip) 将Mashup分为基于特色的Mashup和基于应用的Mashup。[6]前者是作为某个应用系统的特色功能存在,比如Google map和Flickr的Mashup就是基于特色的;而基于应用的Mashup往往要在“信息增值”上着手开发。对于信息机构Mashup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增值”上,即信息机构的专业信息与网络其他应用进行Mashup后的信息增值。例如网上书店与图书馆专业信息服务的Mashup,如 Go-go-google-gadget和 Lib2.0 Library Toolbar,使图书馆所提供的专业信息进一步增值。

3.3 改变大众阅读形态[6]

传播学者马歇·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Web 3.0的到来,是对大众的阅读对象、阅读形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功能价值的一次置换和刷新。

首先是“个性化阅读”将得到极大满足。从数字传媒发展的路径来看,以网络为例,Web 1.0时代是信息单方面输入互联网的时代,此时大众的阅读形态依旧是传统阅读形态的延伸,缺乏人机之间的互动性。Web 2.0时代是互联网逐渐摆脱以关键字为核心的信息组织和阅读方式,转向用户个体思想脉络为线索的阅读方式,此时的阅读形态以“去中心化”、提倡个性化为核心,互动性大大增强。然而,在经历了Web 1.0、Web 2.0两个阶段后,当大量冗余、杂乱、真实性和可信度参差不齐的信息纷纷涌现的时候,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发展趋向的必然。因此,可以猜想,进入以Web 3.0为标签的一种全新的数字传媒语境后,大众“个性化阅读”的阅读形态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极大满足。这种以“服务个性化”为核心的阅读形态将一改过去大众被动的信息阅读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和喜好来订阅内容,而媒体则根据用户的订阅要求进行数据的挖掘分析,得出该用户的喜好偏向,进而向用户主动推送他喜好的内容信息。

其次是“移动式阅读”有望异军突起。在Web2.0时代,伴随着手机、便携式笔记本电脑以及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运用,“移动式阅读”就已经锋芒毕露,在Web 3.0时代,这一阅读形态也将有望战胜一个新的制高点。(1) 3G(3rdGenration,即第三代数字通信)手机的正在面世和推广,不仅使大众阅读成了地铁、机场、公交站台、公园、街头随时随地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第三代数字通信手机在前两代的基础上将极大地提升用户查看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的速度,并且可以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媒体形式,用户除了可以阅读手机报、手机小说等等之外,还可以享受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加之超大的彩色显示屏,这种“个人通信终端”将有可能受到大众的极度青睐。(2)其他移动流媒体的再度勃兴也将对“移动式阅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公交车移动电视、可折叠的电子报纸、便携式播放器等等,一旦突破壁垒,“移动式阅读”将迅速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转变为一种习惯和常态。

3.4 实现数字最大化(Max- Digi tali zative)

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的交易,对商家来说都会涉及时间、效率、空间成本的问题。而通过互联网按照一定规则将商品和服务数字化,可以同时解决时空上的矛盾。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Web 3.0的最大特点是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实现在线服务,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从而达到服务数字化的目的。Web 3.0是使用RDF等标准技术产生的,可以作为各种应用程序数据库的智能化网络,与传统结构的数据库相比,RDF数据库拥有诸多优势。针对这些优势,微软于2006年12月在其连接服务框架(Connected Services Framework 3.0) 开发者指导中指出,RDF数据库让用户能够灵活地在计划图表中存储当初设计图表时没有考虑到的数据。不仅如此,RDF还可以帮助开发者拉近Web与数据之间的距离,而这些都是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做不到的。随着人们对RDF更多的认可,RDF自然成为了最重要的标准查询语言。[7]

3.5 信息服务多维化[8](Multi-Dimension)

近几年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愈加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一些娱乐领域,比如在线视频电影、网络游戏等。实际上Web 3.0时代将会出现信息多维化的趋势。比如目前拍卖网站的商品描述主要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表现,如果为部分高端商品提供视频描述,或者三维动画,就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从而更有利于商品的出售。

还有对“纯网络杂志”的搜索。[9]“纯网络杂志”(the electronic-only journal或E-zine),就其内容而言,具有纸质杂志的一些属性,但是,大量图片、音乐、Flash动画甚至视频的穿插应用,使纯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相比具备了更多元的表现形式,强化了视觉效果。“纯网络杂志”的用户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成为驾驭信息的主人,用户可以随机选择杂志的期数,按照个人喜好选择在线阅读、下载阅读或订阅。而且,“纯网络杂志”的传播主体可以依据用户的个人兴趣、爱好,向用户推荐、发送相关类型的杂志,个人可以点播或“广捕”方式获取信息。受众在观看数码互动杂志文件时可以直接进行联网互动,例如直接向其他受众推荐,直接通过数码互动杂志文件下载手机图片铃声等。受众可以主动选择接收或进行双向交流,对内容有一定的操控性;其传播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可跨时空提供内容的交流。可以说,纯网络杂志真正将受众需求放在了第一位。

4 结语

Web 3.0将改变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行为和习惯。随着越来越多的Web 3.0网站出现,它既是工具又是平台,节约了用户大量的时间,将受到大量用户的青睐。与此同时,它也将慢慢培养一批新生用户的上网习惯,最终取代网址导航类、门户新闻类网站等大集会一类的网站,而改由用户自己选择上网的方式和关注的方向。Web 3.0时代的互联网模式,一定是基于用户行为、习惯和信息的聚合而构建的互联网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设置、人性化的设计、友好的界面、简单易用等特点是用户体验的核心元素,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聚合才是互联网的大趋势和大未来。

[1] Web 3.0比 Web 2.0强在哪儿 [EB/OL].[2007-03-15].http://Zhidao.baidu.com.

[2] Web3.0时代机器要思考了 [EB/OL].[2006-11-13].http://news.xinhuanet.com.

[3] Web 3.0[EB/OL].[2009-03-31].http://baike.baidu.com./view.

[4]史新伟.个人门户3.0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情报资料工作,2009(2):61-62.

[5]张鼐,张英.Web 3.0与个性化信息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09(2):33-35.

[6] Web 3.0时代大众阅读形态猜想 [EB/OL].[2008-12-02].http://bolg.sina.com.cn.

[7]孟祥宏.基于语义Web服务的电子政务数据集成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2):52-54.

[8]Web 2.0方兴未艾 Web 3.0初露端倪 [EB/OL].[2005-09-05].http://www.sina.com.cn.

[9]尹达.纯网络杂志的传播学视角解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39-42.

猜你喜欢

个性化用户服务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