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境下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思考

2010-03-22

天府新论 2010年6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实力世界

黄 航

认知语境下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思考

黄 航

文化是通过人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在长期的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样需要从认知着手,更加仔细地考察现实生活世界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的变化及这两种变化的相互关系。这种考察能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源泉、内容和核心产生出一些新的思考。

认知;文化软实力;构建源泉;构建内容;构建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力度。美国学者克拉克 S贾吉 (Clark S. Judge)也认为文化实力这项 “令人捉摸不定的内容”,“可能成为 21世纪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1〕在经济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的今天,在国际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与文化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视域的今天,在科技、教育和文化领域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的今天,在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强调发展的质量与科学性并越来越依靠科技、教育与劳动者素质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在长期的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文化心理就内在于或沉淀在这种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结构之中。这种认知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当然有可能变得僵化,并且经常会变得僵化),由于现实生活世界总是处于不停地变动之中 (人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参与了这种变动,更准确地说是包含在这种变动之中的),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总是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与重构,直到今天。现在我们要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样也需要从认知着手,更加仔细地考察现实生活世界的变化及人们对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的变化,以及这两种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单是前一种变化会引起后一种变化,后一种变化也会引起前一种变化)。从这种考察中我们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源泉、内容和核心进行了重新思考。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源泉

首先需要提请注意的一点是,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并不是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的构建相对立、相抵触的东西,单纯的、就文化而文化的构建必然是空洞的、软弱的甚至是错误的。软实力的构建与硬实力的构建当然有别 (它们有着不同的构建表征、构建路径和构建速度),但这种差别并不是把两者截然分开,相反,它是把两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和结合起来 (在下文中,列宁的话从哲学高度对此进行了精妙的说明)。黄金辉、丁忠毅也认为:“完整地理解国家软实力概念,必须重视把握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紧密联系,即应对国家硬实力背后所隐藏的软实力因素,以及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的潜力和路径进行深入分析。”〔2〕“关键在于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二者合力的技巧、艺术和潜力,这种能力即苏珊尼·诺瑟、约瑟夫·奈等人最近所提出的巧实力 (SmartPower)。”〔3〕

软实力当然具有主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能具有客观性;软实力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主观性 (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客观性),不能将它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对立起来甚至截然分开。这种倾向的确存在,如黄金辉、丁忠毅所评:一些研究者“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仅仅把国家软实力当成一种主体间性的柔性力量,而忽视了国家软实力本身的客观性。”〔4〕“国家软实力……具有……客观性,即国家软实力虽然不像硬实力那样可以直接进行量化分析,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力和制度力,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能够直接感知的,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领域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5〕如上所述,文化源自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并不是要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相反是要更加深入人们自身的现实生活世界,从中汲取文化发展和软实力增长的不竭资源和恒久动力。另一方面,任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不是在虚空中进行的,它高度依赖于该国、该民族已有的文化积淀、文化资源和文化品性(它甚至就直接生发于此)。而这些传统的文化因素同样不是空穴来风,它们也源自于过去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总之一句话,现实生活世界是文化软实力构建的起点、基础和源泉,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之更深地扎根到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去,不可须臾离开。

就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如何通过现实生活世界进行而言,首要的就是去考察人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也就是去考察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他们还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7〕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他的生活是由他自己创造、自己选择的,但这种创造和选择总是在既有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环境中进行的,他不可能脱离这些既有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环境,但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些条件 (其实既有的条件和环境也是经由前人的努力和创造形成的),创造出更好的历史环境,形成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人不断从生产劳动、社会斗争、科学研究、艺术创造等与自然界和社会及人自身的交互中获得大量的认知因素,从而推动着个人思维力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变迁。构建文化软实力就包含在这一变迁之中并直接形成这一变迁。而对于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考察之所以必要,不仅是因为考察直接结构着现实生活过程,它本身就是现实生活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因为只有更加广泛、更加精细、更加科学、更加深层次的考察(同样是考察,但考察力是不同的,可以区分出许多的层次)才能提供出更多更新的认知因素,才能推动个人思维力与社会文化向纵深发展,才能真正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另一方面,这种考察是由两种力量引导的,一种是问题,一种是兴趣。问题来自过去,兴趣指向未来。在现实的考察过程中,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发挥作用,有时很难截然把它们区分开来,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所差异的。作为问题的引导更多地是出于外来的、外部的强制性因素。比如说我国的近代史就是因外国的侵略被强行打开大门而引发的、外源性的近代化发展历程,你不变,别人逼着你变,逼着你“睁眼看世界”,重新去考察自己和认知世界;虽说由此产生的众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人们的兴趣,但在最开始时这是不情愿的,是不得已的,对于此时的人们来说,解决当下最紧迫的、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那些问题才是最主要的,而不是为了满足兴趣。作为兴趣的引导则更多地出于内在的、内部的自觉性因素。比如说某些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或艺术大师,他们创立自己的事业或学说,发明某种专利,创作某件作品,是受到某种他们自身不想抗拒的引力驱动,他们自己愿意去做这件事,愿意为此而付出努力,而不是因为受到了外在的强迫;虽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由问题引导,但更多地是出于兴趣,而如果没有这种兴趣的存在,则这些问题本身可能根本不会被注意到,这些事业、学说、专利或作品也可能根本就不会产生出来。尽管问题引导和兴趣引导有上述差异,但有一点它们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引导着人们更深入细致地考察周遭的事物和自身,更深入细致地探究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也就是说,它们都将提供给人们更深层次的考察力,更科学的考察力,这种考察力将更贴近和深入事物内部以及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某种意义上,这种考察力就意味着文化软实力,问题和兴趣也由此构成文化软实力增强的两个渠道。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就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兴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解决问题、应对各种局势、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越强,它的文化软实力越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现问题、引领人类文明、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越强,它的文化软实力越高。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内容

文化软实力构建的实质性内容是“精神的太阳系”的生成与发展。“精神的太阳系”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就精神领域中人的自我意识所作的一个形象比喻,〔8〕这里借用来说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内容,借用来说明个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如前所述,人 (这里的人是泛指,既包括个人,也包括由相互关联的个人所组成的氏族、家庭、企业、民族、国家等直至国际社会的可由“社会”一词笼统地加以称呼的大大小小的社会组合)是从其现实生活世界中取得各种认知因素的,但这些因素并非是互不相关地、零散地、杂乱地摆放在人的头脑中,而是一开始就是以某种相互关联的方式结构起来。没有这种结构化的东西,人就根本不能认知;没有这种结构化的东西,人的认知就会与动物无异。随着现实生活世界的变化,随着新的认知因素的不断流入 (如前所述,这种新的认知因素的流入并非没有条件,它要么由问题引导,要么由兴趣引导;没有这种引导,就没有新的考察,也就没有新的认知因素的流入),人的认知结构也不断地进行着再结构或重构,这种重构达到什么样的深度或层次,人的认知力就达到什么样的深度或层次。换言之,在现实生活过程中,人总是会生成并带有自己的精神太阳系;现实生活越展开,精神太阳系就越庞大,其内在的结构就越复杂,其内部的矛盾和争斗就越激烈,其自身调控和管理的任务就越繁重,从而对其核心把握和运作能力的要求就越高。这不管是对从自然界而来的新的认知因素的流入,是对从人类社会而来的新的认知因素的流入,还是对从个体自身而来的新的认知因素的流入而言,都是如此,都包含有一定的内在的逻辑结构,都需要某个“太阳”进行引导。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哲学层面说明了“精神的太阳系”产生的必然性:“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9〕列宁进一步发挥道:“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10〕列宁还有两句话说得更精妙,他说:“ (1)在康德那里,认识把自然界和人隔开 (分开);而事实上认识是把二者结合起来。(2)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的‘空洞抽象’代替了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日益深入的活生生的进展、运动。”〔11〕可以认为,“精神的太阳系”就是客观世界通过人而在人心中形成的主观倒影,就好像湖边的山通过湖水而在水中形成的山的倒影一样。当然,不同的湖面所形成的倒影是不同的。有的湖面异常狭小,从它里面看到的山便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或部分;有的湖面波浪起伏,从它里面看到的山便动荡不安、扭曲不已。湖面越宽阔、越平静,其所形成的山的倒影的范围越广大、越完整,形象越清晰、越真实。同样,个人越发展,社会越进步,精神的太阳系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把握就越贴近实际,描述就越清晰具体,据此而开展的行动就越富有效力;对于国家而言,它的精神太阳系越贴近它的现实生活世界,内容就越丰富、气势就越恢宏、结构就越严谨、架构就越精巧、就越富有弹性、就越充满活力,文化软实力就越强。放到日常语境中,这便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本国、本地区的地理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生产水平、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制度框架、风俗习惯等了解得越多、越准、越深,对全球、全人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掌握得越全面、越高级、越灵活,它的文化软实力越强。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核心

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和其构建的最重要的方面都是精神支柱的建设,是精神支柱的矗立和加强,是精神支柱的粗壮化。因为精神支柱就是“精神的太阳系”中的“太阳”,所有的行星和小行星都围绕着它运行和旋转。精神支柱在“精神的太阳系”中的地位就好比坐标原点在坐标系中的地位、圆心在圆中的地位一样。支柱大、支柱强、支柱结实,整个体系才稳定有力。如前所述,人从现实生活世界取得的各种认知因素总是以某种方式结构起来的,精神支柱便是这些因素向之而趋近、而附着、而结构其上的东西。随着新的认知因素的流入,人的精神支柱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方向却有两种,一种是更加壮大,一种是相对缩小。这是因为支柱不过相当于一颗树的主干,除了主干,它往往还有支干,如果新的认知因素是附着到主干上,那么主干就变得更加壮大;如果新的认知因素没有附着到主干而是附着到了支干上,那么支干就会壮大起来,甚至壮大到取代原主干的地位而成为新的主干,从而使原主干相对缩小。前一种变化是较为顺当和称心的变化,后一种变化则是一个痛苦和嬗变的过程。在我国历史上,历次改朝换代和权力更迭都意味着这样一种发展壮大起来的支干对原有主干的取代,这是一些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时期。就个人而言,也存在着这样的时期,这是一个思想苦闷和情感波动剧烈的时期,由于环境或自身带来的新的认知因素 (特别是那些重大的认知因素)附着到了与原有价值观体系不同的新的价值观体系上,使得新旧两种价值观体系出现了争斗和交锋,人表现出迷茫与不安,日常行为也会趋于混乱,严重者会造成双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

对于个人来说,其精神支柱就是其头脑中的价值观体系,它决定着个人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决定着个人的行事和生活方式;对于组织来说 (如部队、企业、学校),其精神支柱是该组织特有的精神文化,即该组织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为该组织多数成员认同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信念,它通过最内层的观念文化折射到中间层的制度文化上,又通过中间层的制度文化折射到最外层的物质文化中,形成该组织有机的文化运作方式,决定着该组织每个成员的行为和组织整体的发展方向;对于国家来说,其精神支柱是该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跟个人的思想观念一样,意识形态也代表着一种精神力量,只不过是更大范围内 (在这里就是整个国家)、由许多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合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力量而已。这是一种历史性的、活生生的、不断自我变化和演进着的力量。社会生活不断地创造着它,它也不断地创造着社会生活。简言之,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作为 “国家”特有的、占统治地位的认知方式和思想,代表着一种国家精神。如果说“社会”是国家的躯体,那么“国家”就是社会的脑袋,“意识形态”则是这个脑袋的想法,体现着统治者的利益、价值观、愿望和意志。把握住了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也便把握住了这个国家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把握住了它的灵魂。意识形态是国家认知世界和自身的方式,是国家坐标系的原点 (经济基础是其基点)。社会主义国家也一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无产阶级认知世界的方式,体现劳动群众的利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和意志为依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特殊性,人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但必须体现其中最先进的思想意识即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引导作用。事实上,没有这种引导,就好像一个人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会使整个国家思想涣散、处理事务的能力低下、行动软弱无力。总之,把握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意识形态。正如把握一个坐标系,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原点。原点明确,整个坐标系也便清楚;原点稳固,整个坐标系也便牢靠。

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框架下所进行的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我们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实践进程中,更应牢牢把握住这一点。要时刻记住,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 (自我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思想体系能够为我们提供出前进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能够在任何情况下 (哪怕是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发动和组织起有效的现实的行为过程,能够科学地研究和应对在如此广袤的国土上、如此众多的人口中、如此复杂的条件下进行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新社会建设所必然遇到的数不胜数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全力推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又不至于在这种全力推进所带来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成就、矛盾和诱惑面前迷失了航向;能够始终扎根于现实、扎根于群众并通过这种扎根所带来的真理性认识引导、凝聚和组织起群众。要时刻记住,在当代中国,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由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和发展道路所体现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才能科学构建和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使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互增强、相得益彰并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运行轨道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构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和根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精神支柱,离开了我们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新的文化因素的流入便会失去它最根本的附着点,失去它最终的依归,从而使得新的文化因素不是增强而是削弱我们的精神支柱,不是使我们变得更加理智清醒而是更加混乱迷茫,不是使我们的行动变得更加坚实有力而是更加动摇犹豫,不是使人们变得更加团结和步调一致而是更加分散和各行其是;在当代中国,任何冲击我们精神支柱的做法都要坚决摒弃,任何干扰四项基本原则的想法都要坚决制止,任何借着解放思想来破坏思想的企图都要坚决抵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僵化保守,并不意味着不解放思想、不对外交流,而是要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并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统一思想,要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对外交流并通过对外交流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辩证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已经由改革开放事业启动并将一直持续下去的过程。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始终能够高高矗立,它内在的本性就会自我加强,它伸入实践大地的根就能源源不断地为自己输送养料从而使自己的树干变得更加粗壮有力,更加能够经受风雨;它的枝叶会变得更加繁盛,并结出累累果实;它会按照它自身的逻辑逐步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它脚下的这块古老大地提供出广泛而持久的荫庇!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 〔M〕.人民出版社,2005.31.

〔2〕〔3〕〔4〕〔5〕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 〔J〕.社会科学,2010,(5):34,36,33,34.

〔6〕〔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人民出版社,1995.72,67-68,5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 〔M〕.人民出版社,2002.326.

〔10〕〔11〕列宁全集:第 55卷 〔M〕.人民出版社,1990.78,76.

G112

A

1004—0633(2010)06—110—04

四川省 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基于认知机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 SC09C001);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2009-2010年科研课题“基于认知机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立项编号 SCSZ2009073)。

2010—09—20

黄航,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四川成都 610059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实力世界
实力抢镜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假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