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国伟大歌唱家列梅舍夫的演唱特点

2010-03-22郭成龙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头腔横膈膜高音

郭成龙

(湛江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俄国伟大歌唱家列梅舍夫的演唱特点

郭成龙

(湛江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列梅舍夫开创了俄罗斯抒情男高音的先河。他坚持以气息为支撑点的歌唱理念;利用横膈膜的完美控制将声音做到了“高音低唱;低音高唱”的演唱技巧;充分将胸腔、口腔、鼻腔、头腔等共鸣腔体混合在一起,并极大限度的利用了这些发声腔体,使声音的总体共鸣达到了极限。准确地把握词句,充分地理解词意更使他对作品的表达,形象的塑造达到了近乎完美的诠释。

列梅舍夫;抒情;理念;共鸣

一、列梅舍夫戏剧男高音的形成

声乐既然是以人声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它的音乐艺术,那么它与医学就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列梅舍夫的生理报告上,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声带是一对完整的两片肌肉,用喉镜观察是没有区段之分的,也没有任何的连接的痕迹。相对于戏剧男高音来说,列梅舍夫的声带要略显单薄,由于声带结构和共鸣腔体的大小不同,他发出的声音较柔和、细小而有弹性,中声区假声成分要多一些,当唱到高音时,真假声结合自如得多,因此高音也就方便得多,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在他演唱作品时,上下软腭纵向打开的非常充分,喉头自然下移,使咽腔共鸣体积得到了加长和扩大,从而形成了丰满、圆润的声音;同时竖起来的会厌与咽壁形成了管状空间,进而使声音进入头腔,达到头腔共鸣;咽腔在共鸣时引起的气管震动促发了胸腔共鸣。这一切,为他具有魔力的声音打下了良好的生理基础。

二、列梅舍夫的歌唱理念

1. 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气息为支撑点

列梅舍夫经常提到:要想演唱好一部作品,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做到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但重点还是在抒情上,要想将这种抒情性音乐的线条做到连贯,主要是要注意控制气息的灵活性。在列梅舍夫演唱作品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气息的控制,是相互作用力的对抗,而这种对抗又不是僵死的、静态的,而是处在运动中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解释,这种呼吸的支持是在深吸气后所产生的横膈膜向下的力与腹肌支持横膈膜向上的力形成对抗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有了这种对抗才能有支持,这种支持同时又需要控制。我们在歌唱时,深吸气产生了这种对抗,在发声的同时,腹部肌肉收缩的力量大于横膈膜扩张的力量,从而使气息从里往外呼出,通过声带的冲击而发声。所以歌唱的呼气过程,是两种力量形成并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对的呼吸始终伴随着歌唱的整个过程——这就形成了控制。

不论歌声是高还是低,它都是以气息的保持和气息的控制为基础的。就好像盖房子,地基挖得越深,楼才能盖的越高。如果没有正确的气息支持,那么声音就好像失去了重心。中国唐朝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指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陈彦衡《说谭》指出:“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可见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是多么的重要。列梅舍夫在回忆录中说道:刚开始学习声乐时,自己所发出的声音细小,音色稍暗。但是他始终坚持着以气息为支撑点这一原则,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发出了优美高亢的天籁之声。

列梅舍夫的气息练习,是以采用腹式呼吸法获得气息支持的。这种气息支持点比较低,离喉部较远,容易放松喉部和胸部。最终为头声的共鸣做好了有力的后备支持。

2. 中低声声音大而宽,高声区声音小而细

在欣赏列梅舍夫的演唱时也是这样的,唱到高音时声音就小而轻一点,关键是他的这个“轻”是由横膈膜来控制的,就是当他唱到高音时,横膈膜的支持更稳固,两肋的扩张更大,感觉声音就在小腹那里发出。他将歌唱的每个环节有机地连贯在一起,同起同落。“高音低唱、低音高唱”,在唱高音时他始终保持着气息是由小腹进行的,走向是向下的这一原则;而唱低音时,他尽可能的将声音向上“打”到高位置的头腔。从而达到“字字清晰、声声圆润”的完美效果。

3. 最大限度利用共鸣腔体的总体共鸣

在他的理念中,这些共鸣腔体都是同等重要的,没有主次之分的。其中,头腔的训练较为困难。在他的歌唱体会中提出:头声训练可以采用以真声为基础,高音区域逐渐加入假声的练习方法。他也提出了头腔的训练应建立在对哼鸣练习的基础之上。哼鸣是真假声过度的一个桥梁。哼鸣的高位置就是我们演唱作品所要达到的共鸣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当歌者刚开始接触头声时,音量是较为微弱的,而且与平时所发出的声音有着明显的界限。但是,这些是暂时的、正常的,是有一定相持阶段的。随着对气息的运用的熟练掌握、喉咙的打开等各种技能的逐步熟练掌握,原先微小的头声会渐渐圆润饱满起来,直至与本声融会贯通,形成漂亮的头腔共鸣。

4. 充分理解每一首作品的词意

从歌唱的角度看,准确地把握词句,充分地理解词意是声乐艺术表达的基础;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关键所在。列梅舍夫对他所演唱的每一首作品的词意都有着充分的理解。他认为他所塑造的每一个艺术形象,表达的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都是运用对词句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悟二者相结合来完美诠释的。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的语言规律,例如意大利语比较重视母音,重音一般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德语,它的子音特别多,而且发音要强而清楚,听起来有喉音的感觉,重音一般在第一个音节上;而俄语的语音系统发源于斯拉夫语系,包含:[а,у, о, э] (啊,乌,噢,哎)四个元音。但是对于各种语言的掌握绝对不能停留在只是掌握它的读音这种理性认识的层面,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语感的能力的培养。列梅舍夫作为俄罗斯的一名伟大的戏剧家、歌剧演唱家,他所掌握的语言包含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六个国家的语言。这些无疑为他充分领会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铺平了道路。因为在作曲家谱曲时,大部分的音乐节奏是与语言节奏相互吻合的。所以,想要演唱好一部作品,首先要掌握语言的节奏,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的节奏,从而最终抓住了歌曲的语感。

列梅舍夫作为一个开创俄罗斯戏剧抒情男高音时代的伟大歌唱家,无论是在个人的人文修养,还是音乐综合素质等方面,他无疑都是完美无瑕的。他的演唱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能更好的掌握声乐演唱技巧指明了道路。

[1] П Е Т Р У Ш А Н С К А Я Р. Л е м е ш е в. С. Я[M]. М а с т е р а Б о л ь ш о г о т е а т р а.М о с к в а, 1976 ..

[2] Л Ь В О В [M]. . М а с т е р а Л е м е ш е в. С. Я.М о с к в а, 1947 .

[3] С. Я. Л Е М Е Ш Е В И з б и о г р а ф и ч е с к и х з а п и с о к С т а т ь и Б е с е д ы [M] . П и с ь м а В о с п о м и н а н и я о С. Я. Л е м е ш е в е.М о с к в а, 1987 .

[4] С. Я. Л Е М Е Ш Е В [M]. П у т ь к и с к у с с т в у. М о с к в а, 1968 .

[5] 周亨芳.歌曲的风格及其润腔技巧[J].音乐探索,1985,(3).

(责任编辑、校对:韩松青)

The Singing Features of Russian Vocalist Lemeshev

GUO Cheng-long

(Department of Music, Zhanjiang Teachers College, Zhanjiang 524048, China)

The great Russian tenor Lemeshev created a precedent for the Russian lyric tenor. He insisted on singing supported by breath, singing skill by using the diaphragm to achieve perfect control of the sound of "treble sings; bass singing", full integration of such resonant cavities as pleural cavity, oral cavity, nasal cavity and head cavity, and putting their integrated resonance to the extreme by making the biggest use possible of these cavities. And his accurate command of words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meanings enable a nearly-perfect interpretation of song meanings and images.

Lemeshev; lyric; ideas; resonance

2009-12-31

郭成龙(1977-),男,满族,河北唐山人,硕士,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J616

A

1009-9115(2010)04-0149-02

猜你喜欢

头腔横膈膜高音
浅谈铜冶炼渣中横膈膜形成机理与消除实践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中医的“气沉丹田”有什么用
人为什么会笑得肚子痛
腹式呼吸可给脏器按摩
头腔共鸣在声乐演唱技能中的意义探讨
声乐教学之歌唱着力支点
需求、追求、求法、求效——自觉教研行为下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实践探索
头腔共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