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细亚文库文献评介*

2010-03-22王广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图书馆建设 2010年11期
关键词:亚细亚满铁文库

王广义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王 志 (吉林大学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12)

吉林大学图书馆亚细亚文库所藏的俄文、西文(包括英、法、德等语种)、朝鲜文、蒙文图书资料都是伪满州国时期日本为研究满、蒙、西伯利亚地区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国际关系以达到其侵略目的所收集的图书资料。该文库始建于1938年,收藏了从当时约35 000部图书资料中精选出的6 000种约10 000余册图书,是以俄文图书为主建立的大型图书库。亚细亚文库当时基本是由朝鲜人金在斗、日本人大桥国太郎和山口吉康、俄国人维·阿·依维茨克图维奇等人整理编目而成的,他们还编印了《亚细亚文库图书目录》。目前亚细亚文库的所有图书资料均保存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国内外独一无二的1886-1945年间出版或手抄的孤本俄文和西文图书资料,它与1922年从俄国后贝加尔军区用特别手段获取的“奥照文库”[1]、大连图书馆与满铁调查部第三调查室图书室(藏有法语、德语“东方关系文献”)[2-3],共同构成有关满铁调查的三大西文图书文库。

1 亚细亚文库的历史变迁

19世纪末,沙皇俄国向远东地区大规模扩张,侵吞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1896年强行与清朝政府签订协定,修筑横穿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洲里至绥芬河段中东铁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俄国在东北地区的军事扩张,俄国也加强了其文化传播。1902年俄国中东铁路建成后,随之在铁路枢纽站哈尔滨建立了铁路图书馆,即俗称的俄国中东铁路图书馆。该馆由于图书积累丰富,曾在当时小有名气。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吞并了中国东北地区。当时中东铁路事宜由苏联所继承,日本拼凑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后,为逼迫苏联将中东铁路转让给日本,1932年始曾与之举行多次会谈,于1935年与苏联达成协议,以1亿4千万日元购得中东铁路及一切附属机构,其中就包括中东铁路图书馆,直属满铁总局管理。满铁总局当时有两个图书馆,分别设在哈尔滨和奉天(沈阳)。1937年,中东铁路图书馆与满铁总局经营的哈尔滨图书馆合并,命名为哈尔滨铁路图书馆,并成为公共图书馆。之后,日本人选取该馆图书中有关我国东北、苏联西伯利亚、蒙古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图书单独编目,取名“亚细亚文库”。哈尔滨铁路图书馆在1941年有馆员36人,藏书10万余册,馆长竹内正一是当时的知名作家,当时图书馆出版《北窗》杂志及其他资料。1944年,哈尔滨铁路图书馆关闭,并被归入满铁北满经济研究所。

1945年,苏联红军攻入中国东北,伪满垮台,满铁北满经济研究所连同原哈尔滨铁路图书馆由苏联接管。由于当时局势混乱,图书馆难于有效管理,藏书大量散失。1952年,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及一切附属单位全部移交中国,其中包括哈尔滨铁路图书馆。1956年,哈尔滨铁路图书馆馆藏“亚细亚文库”资料被调拨到吉林大学图书馆。根据对亚细亚文库中图书资料上馆藏印章的不完全统计,它们曾辗转于中东铁路中央图书馆、中国长春铁路中央图书馆、哈尔滨铁路图书馆、哈尔滨铁路局图书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图书馆、哈尔滨事务所调查课、外阿穆尔独立边防军区参谋部图书馆、哈尔滨图书馆等,几经较大变迁,饱经历史沧桑。

2 亚细亚文库的分类与内容

亚细亚文库的图书资料被分为“A”和“M”两大类。“A”是俄文“Азия”(亚洲)的简写,包括我国除东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及日本、朝鲜、印度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图书资料;“M”是俄文“Манчжурия”(满洲)的简写,包括满洲(我国东北地区)、蒙古等满蒙地区及西伯利亚地区的图书资料。以“A”和“M”分类的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知道图书涉及的地域。

这两大类均按同一分类法各自独立编排分号:(1)“000”为综合类图书,下从010-090,包括图书馆学、目录学、百科全书、文集、期刊、学会刊物、报纸、混合出版物等。(2)“100”为哲学,下从110-190,包括玄学、东方哲学、欧洲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等。(3)“200”为历史、地理学,下从210-290,包括日本史、亚洲史、欧洲史、非洲史、北美史、南美史、大洋州史、传记、地理学及游记等。(4)“300”为社会科学,下从310-390,包括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统计、教育学、民族、风俗习惯与道德、军事等。(5)“400”为自然科学,下从410-490,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6)“500”为工艺学和重工业,下从510-590,包括机械、建筑学、力学、电工学、矿业、化工等。(7)“600”为产业,下从610-690,包括农业、蔬菜栽培、林业、畜牧业、丝绸业、渔业、商业、运输、通讯等。(8)“700”为艺术,下从710-790,包括雕塑、绘画、绘图艺术、摄影术、应用艺术、音乐、戏剧、体育、沙龙游戏等。(9)“800”为语言学,下从810-890,包括语言、语法、辞书等。(10)“900”为文学,下从910-990,包括日本文学、中国文学、英美文学、德国文学、法国文学、西班牙文学、意大利文学、俄国文学及其他语言文学。

这种分类方法不仅直观地表明研究地域,还表明了图书内容涉及的研究领域。例如,Л.б.Хавкиная. Вели кие религии востока,Москва ,1899(哈夫基娜雅:《东方的伟大宗教》,莫斯科,1899年)的图书分类号为“A16022”,А.Доморовский . Манчжурия .С.-Петербург,1904(А.多莫罗夫斯基:《满洲》,圣彼得堡,1904年)的图书分类号为“M240”等。使用这种分类方法即使不看图书本身,一看分类号就大致知道该书是研究什么地域、什么方面的图书,但其缺点在于分类相对粗略,部分编目数据混乱。

此外,在“M”大类中,哈尔滨和西伯利亚的相关资料特别被编入M000总类目下,“M001”为哈尔滨资料,下从 M0010-M0019,如В.В.Солдатов .Кпереписи населения города Харбина (索尔达托夫:《哈尔滨市居民统计调查说明》,哈尔滨,1912年)分类号为“M00133”;“M008”为西伯利亚资料,下从M0080-M0089,如С.Елпатьевский . Очерки Сибири ,С.-Петербург,1897(叶尔帕季耶夫斯基:《西伯利亚概述》,圣彼得堡,1897年)分类号为“M00829”。“M001”与“M008”内容上都包括普通问题、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自然科学、工艺学、重工业、各类产业、艺术、语言学、文学等各个方面。这种特殊的分类体现了日本对这两个地区的重视,暴露出它妄图侵占这两个地区的野心和该文库直接服务于侵略战争的目的。

在吉林大学图书馆的亚细亚文库中,期刊文献亦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吉林大学图书馆现存的期刊文献有100多种,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并按年、卷、期被装订成简装合订本或精装合订本,绝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涵盖的范围和信息很广,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司法、军事、外交、财政、政策、交通、教育、文化、宗教、文学等均有所述及,如 Жизнь Сибири (《西伯利亚生活》)、Известия восточно сибирского отдела государс(《俄国家地理协会东西伯利亚分会通报》)、Сель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 в Северной Маньчжурии (《北满农业》)、Chinese economic bulletin(《中国经济报告》)等。这些期刊与亚细亚文库其他资料同样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3 亚细亚文库的收藏特色

3.1 地域性

亚细亚文库收藏的资料从语种上看主要以俄文为主,兼有少量的英语、法语、德语等语种文献。文库收藏的共计6 000余种文献资料中,俄文文献占3 000多种;收藏的10 000余册文献资料中,俄文文献近5 000册。其中,关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文献约有500种(其中与哈尔滨相关的文献有100多种),与西伯利亚相关的文献有3 000多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俄国、日本侵略者对这两个地区的高度重视和侵略野心。

3.2 多样性

亚细亚文库收藏的资料具有多样性。从出版方式来看,既有正式的出版物,也有铅印、油印、打印、手写等多种形式的文稿;既有装帧豪华的精装书,也有普通小册子;开本从32开至4开不一,甚至还有大于4开的。以出版类型划分,包括图书、期刊、各种类型的调查报告、专题资料、会议记录、年报、月报、目录等,其中调查报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出版内容来看,涉及对我国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自然地理、矿产资源、政治、外交、经济、历史、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情况详略不等的调查,还包括西伯利亚、印度尼西亚、大洋洲和欧美大陆等地的资料。

4 亚细亚文库的研究意义

亚细亚文库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东北亚、亚洲、太平洋地区伪满时期历史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文件作为各方面研究者的参考资料,可以说价值非常之大”[4]。即使到了今天,该文库对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历史渊源和各国间疆域问题仍是重要历史印证。同时,亚细亚文库对于东北地区经济历史变迁的记述及部分建设性对策的论证,对于今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4.1 为解决周边地区的领土争端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亚细亚文库是在俄国人收集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由日本人整理建立的,藏书内容十分广泛且丰富,其中不少图书资料是难得的珍本甚至孤本,因此开发和利用此文库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部、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均查阅和借阅了文库的部分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为维护国家利益服务,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和处理边界争端提供了史料依据。

4.2 研究利用文库可揭露沙俄和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

近代以来,日、俄不断侵略中国,甚至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的霸权,在东北大地展开了厮杀,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通过亚细亚文库资料的研究,可以重现这些历史场景。例如,在Ф.Шикуц . Дневник солдата в Русско Японскую войну .С-Петербург,1909(石库茨: 《一个士兵在日俄战争期间的日记》,圣彼得堡,1909年)与Н.Штейнфельд .Мы и японцы в Маньчжурии .Харбин ,1913(Н.什届因菲尔德:《我们与日本人在满洲》,哈尔滨,1913年)等书中,沙俄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都可得到印证。

4.3 开发利用亚细亚文库,为社会建设服务。

在亚细亚文库资料中,有关中国的资料近一半,其中相当数量的资料是对我国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料的调查报告。毫无疑问,这些资料是当时日、俄等帝国主义为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和掠夺资源财富而搜集的。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立足现实,钩沉历史,了解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借鉴历史,服务现实。例如,从М.Гордеев..Леса и лесн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 северной Маньчжури . Харбин ,1923(М.格尔捷耶夫:《北满的森林与林业》,哈尔滨,1923)一书中,可以通过今昔对比了解东北资源、环境的变迁;从чума в Маньчжурии в 1900-1911. Харбин ,1911(《1910-1911 年满洲的瘟疫》,哈尔滨,1911年)一书中,可为当前的SARS、禽流感、H1N1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防治探寻历史借鉴。

吉林大学图书馆设“满铁、亚细亚特藏书库”专库收藏亚细亚文库资料,现在仅整理或编目6 000余册,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以使广大读者特别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对其充分解读和利用。因此,应对这批资料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对其的系统开发和资源整合,使它们再次被充分地利用起来,为振兴我国东北经济、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

[1]解学诗. 隔世遗思:评满铁调查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0-80.

[2]翟艳芳. 满铁远东文库——西方人眼中的清朝映像[J].图书馆杂志,2007 (12):76-78.

[3]李晓非.大连市图书馆欧洲语言古籍——“远东文库”概述[J].图书馆学刊,1989(6):34.

[4]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亚细亚文库图书目录[M].哈尔滨:满铁哈尔滨图书馆,1938.

猜你喜欢

亚细亚满铁文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满铁研究述评
专家文库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亚细亚世界的可能构造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大调和·亚细亚文化研究号》十月号封面
A super business girl 超级商业女孩
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
专家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