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暴力新闻谈媒体的负功能

2010-03-2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暴力媒介受众

杜 杨

(天津边防总队海警支队政治处,天津市 300450)

从暴力新闻谈媒体的负功能

杜 杨

(天津边防总队海警支队政治处,天津市 300450)

媒体对暴力新闻的不正确报道,导致其负功能的出现,并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报道暴力新闻时,媒体的麻醉、信息泛滥、金钱至上等负功能,给人们和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为此,要完善新闻立法,加强媒介教育和监督等。

暴力新闻;媒体;负功能;娱乐化

面对媒介日益增强的权力,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就表示出极大的忧虑,他们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一直以来暴力新闻频频亮相媒体或媒体抓住一个暴力新闻大肆炒作已不足为奇。因为受众对新异、刺激的新闻有一种本能的趣欲,而暴力新闻正好符合受众的这一特殊需求。媒体在对暴力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会传播一些暴力新闻中或隐含或暴露的负面因素,逆向影响受众的观念和行为,极易导致恶性社会后果,这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暴力新闻概念

1.暴力新闻的含义

暴力新闻,即采取新闻的方式对新近发生的暴力事件的报道。暴力常常是新闻报道的内容,而且具有十分可观的销量。有一句新闻行话叫做“sex sells”(性是好卖的),在这一方面,堪与“性”并称的恐怕就是暴力了。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这恐怕不能算做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只要看媒介上充斥的大量暴力新闻就能明了暴力对于媒介和受众的意义。

就新闻而言,暴力经常和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有关,诸如战争、政局冲突、刑事犯罪等,它会对相关者带来极大影响。对大多数置身于暴力事件之外的传媒受众来说,暴力事件引发的冲击力和刺激性是大多数其它类型的新闻无法比拟的。通过媒介接触暴力已成为普通人平淡生活的点缀。所以,对传媒而言,暴力现象无论就其对事件相关者的重要性,或是对无关者的刺激性(有时甚至是趣味性),都是具有极大价值的新闻。

2.暴力新闻的主要表现方式

暴力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又具有巨大的新闻价值,故传媒青睐于它无可厚非。但因暴力现象的特殊性,媒介应该怎样表现暴力,却是社会各方争论不休的话题。长久以来,人们己经充分地注意到媒介呈现暴力的负面效应,这也是媒介屡受诟病的重要原因。暴力新闻的表现方式主要有:

(1)纯暴力报道。是以暴力侵害为主题或以描述斗殴,凶杀、劫机、战争等暴力事件为主题的报道。如2007年4月16日发生的震惊世界的美国弗州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惨案。报道内容直接涉及暴力事件,正面描述该暴力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以及造成的恶劣影响。

(2)反暴力报道。以防止、制裁和反对暴力侵害为主题的报道,如通缉或逮捕暴力罪犯,暴力案情的调查、对暴力侵害分子进行的庭审或司法辩论、对暴力犯罪人的法律惩罚、防止暴力侵害的立法、社会各界对暴力行为的抗议和反对、为结束战争而进行的和平谈判等。

(3)报道主题并非暴力,但涉及暴力,如总统竞选中论及社会暴力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二、暴力新闻报道中,媒体显现的社会功能

1982年,韦尔伯-施拉姆正式将媒介功能确定为:守望人功能、决策功能、社会化功能、享受功能,从而形成影响较大的四功能说 。我国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应包括信息功能、协调和管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众媒介如同“双刃剑”,从其功能释放的效应来看,它也有正功能和负功能之分。正功能是信息传播的正常效果,与传播者的健康预期和追求正面一致。负功能是信息传播的消极效果,与正常传播行为的良好欲求相悖。在大众传播中,负功能往往是正功能的伴生物,在传播的实现过程中反面干扰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使用和价值判断,对正功能有阻斥、滞退的消极作用。目前被我国传播理论界批评较多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虚假信息、信息泛滥、信息污染、麻痹大众、垄断意见、人情冷漠、金钱至上 。

具体到暴力新闻,一般而言,暴力现象以负面的居多,经由大众媒介的传播,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但是,媒体对暴力新闻事件的报道也有积极的正功能。首先是发挥了其社会守望功能。社会的安全和发展需要守望者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视和守望。媒体及时地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信息,维护了受众的知情权,并且协助受众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现象背后隐藏的真相。其次是联系功能。对周围环境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通过报道一些暴力事件,借助暴力事件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等信息来强化社会规范,警醒人们,教育大众,帮助人们达成反省人性的共识。第三为协作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起到推动法制宣传,传载社会舆论,它促进了社会准则的实行和推动社会机制良好运行。基于暴力新闻的特殊性,媒体在报道暴力新闻时,更应该关注其负功能和相应解决方法的研究,以更好的体现媒体的社会价值。

三、暴力新闻事件中,媒体显现的负功能

1.对负面人物的不正确报道引发媒体“麻醉”受众或导致社会惊惧

当前许多媒体为了追求刺激,常常会大肆渲染人物新闻中容易引起公众情绪波动和趣味的因素,采取先入为主、过度渲染和妖魔化,借此引起受众的强烈关注。比如2007年4月16日发生的震惊世界的美国弗州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惨案。案发后,美国大众和多家媒体报道怀疑犯罪嫌疑人是中国留学生。然而,经过调查后得知真凶是韩国学生而非中国学生。这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不少美国媒体对我国的“妖魔化”。歪曲的报道,使美国人一说起中国人就和犯罪等恶性事件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固定的认识模式。

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报道内容的偏颇、不客观、不真实,使人们对媒介失去信任,也使舆论引导陷入被动局面。媒介的报道所构成的传播弊害,可能加重受众的心理负担,或导致受众的心理反弹,滋生不安和恐慌倾向。这也正如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穗和默顿所指的媒介的“麻醉负功能”,即: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过多的信息,便可能陷入一种对信息的漠不关心或被动消极的状态;如果过多地接触那些不寻常、不正常、极特殊的新闻还导致受众毫不了解社会上平常、正常、普通状况的后果。恶性案件的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引起社会恐慌 。按照舆论学观点,这种恐慌属于“潜舆论”。这时,公众需要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布来引导他们,只有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才称得上是正确的引导。对类似这样的恶性案件,更要平实、客观,才有利于疏导公众情绪。简单、片面化和过于渲染的报道则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会刺激相同处境人的心理,不但起不到安抚公众的作用,反而引起更大的恐慌和不安。

2.暴力新闻“娱乐化”倾向导致信息泛滥并且逆向引导受众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业界出现了明显的新闻娱乐化倾向。新闻娱乐化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信息和娱乐的结合,一方面是加大软新闻的比例,另一方面是在硬新闻中努力挖掘软性因素,从人情味走向趣味性、吸引性。

人民网“社会走笔”栏目刊载的杂文《娱乐压倒一切》的杂文针对暴力新闻“娱乐化”倾向的现象,批评到“一个严肃的话题奇异地充满了娱乐性。以媚众和无立场为立场的传播代替了传统,善与恶的黑白分明于是在事不关己的起哄中让位给色彩斑斓而混乱的搞笑。”可见,媒体脱离了暴力新闻的现实基础,将严肃的暴力新闻娱乐化,向受众传播的只能是毫无价值的信息泡沫,它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造成信息泛滥。媒体也在“娱乐化”指引下,回避对暴力这个严肃、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对暴力新闻娱乐化的包装过程中,媒体关注高度集中于“血”和“性”、“惨剧”和“罪行”,新闻本身的教育信息含量反而狭窄化,受众通过娱乐化这副有色眼镜,看到了一个充满暴力、血腥、情色的拟态世界。大众媒介在促成人们社会化过程的无意识动因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为异化的暴力新闻在为受众提供感官刺激的同时,满足了其潜在的杀伐欲,嗜血欲,使受众心理产生对文本内容广延性的想象。甚至会在现实中因行动能力的具备而模仿,而新闻文本自身亦会因犯罪细节的过度披露而成为“犯罪教科书”。

暴力新闻的娱乐化不仅逆向影响受众心理和行为,还会颠覆人们理性的基石,弱化思考的力量,而娱乐化的暴力新闻在为受众寻找娱乐价值时,往往会忽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使受众在欣赏、消遣的接受心理中失去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道义上的谴责,让人逐渐变得麻木,成为冷漠的看客,这种不作为的结果必定把大众推向无责任,无正义感的鸵鸟心态,即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从而不去积极地反思或解决问题。

3.媒体扮演了从精神教唆到行为犯罪的角色

暴力问题早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也是传播领域的敏感问题。一般认为,受众对猎奇、新异、刺激的新闻有一种本能的趣欲。而媒介在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激烈争夺中,往住就自觉不自觉地确定了对轰动的耸人听闻事件的追踪。这类暴力新闻频频亮相媒体或媒体抓住一个暴力新闻大肆炒作,似乎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以2000年9月1日发生,2001年4月14日开审的“常德劫案”为例。据媒体报道,一位年仅5岁的男孩收看“常德劫案”电视新闻后,竟发出:“张君一人杀了这么多人,还有枪,好舒服哟!”这种报道方式对于正处于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影响尤为深刻。因为未成年人心理脆弱,性格、人生观、世界观处构建期,对是非标准以及对是非的复杂性程度缺乏必要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出于好奇天性而对于刺激性事物有一种本能的向往与冲动。而媒体对“张君案”的报道过分倾斜于轰动效应,必然负面刺激未成年人的感官和神经,导致对暴力认识的偏差。它极易抵消媒介传播新闻的正功能,而形成一种受众在接受的逆反心理:极不正常、极其幼稚的暴力崇拜,消解了未成年人对正确观点和观念价值认可。

媒体在传播暴力新闻时有一种强示范作用。媒体提供的暴力环境和模拟手段,逆向引诱受众:精神教唆(美化暴力)——模仿(崇拜暴力)——免除抑制(暴力冲动)——行为犯罪(暴力实现)。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发表了媒介暴力内容的观点:暴力内容增长对他人暴力和攻击,会引发模仿的行为,以为暴力能解决问题。据媒体报道,2001年3月份,湖南安乡县先后发生了4起持刀抢劫案。后据犯罪嫌疑犯交待,他们的犯罪“灵感”均来自模仿。暴力新闻可怕的示范功能还在于其对犯罪暴力行为的细节化“曝光”。有的媒体为了追求传播的煽情效果,对暴力事件特别是一些恶性刑事案件的作案细节、犯罪手段,行凶现场、组织黑幕等大肆炒作,从反面传播犯罪技巧。媒介人物或事件示范作用的大小是由其细节的描述的充分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决定的,由此可见,媒体报道越具体,受众的反映越强烈,模仿行为越普遍。

4.受商业逻辑侵蚀的传播媒体表现出人情冷漠与金钱至上

媒介组织作为一个营利机构,也要遵循以最少的投入,赢得最多的受众,获取最大利润的商业经营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媒介商业化进程向纵深推进。一方面,受众对信息的大量需求,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传播市场;另一方面,媒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观,刺激媒体不遗余力地开发“注意力”资源,想方设法把受众的注意力固定在媒介前。此外,媒体受迫于同行竞争的压力,其传播的内容和手段不得不更符合商品价值规律特性。因此,媒介组织把商业化作为其原则基础,以媒介组织的经济利益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以提高收视(听、阅读)率为媒介活动的中心,媒介组织根据市场的需求制造出有市场价值的新闻信息,创造出一个脱离现实、迎合受众的虚幻现实世界。信息成为一种商品被制造出来,成为迎合受众、面向市场、面向经济效益的代名词。新闻媒介的社会职能不再是传播新闻事件而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按照受众的需要,制造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事件。

在新闻界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为营利而不择手段、不顾事实、不问社会效果、丧失新闻道德原则的现象难以遏制。媒体培养公众口味反过来又需要加以迎合,这种恶性循环有可能把媒体“社会净化剂”的角色变成“社会腐蚀剂”。有的媒体除了漠视和嘲弄他人的痛苦外,甚至可以在别人的生死关头喝倒彩。现在,媒体自觉不自觉地轻薄他人的痛苦和生命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例如马加爵案期间,媒体在司法审判之前就对马加爵的命运做出审判,比如“马加爵的终点站”、“马加爵会被处以极刑”等。

四、减少媒体负功能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媒体自律性管理制度

要尽快建立健全媒体自律性管理制度。有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督促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2.完善有关媒介管理的立法

国家应该对新闻实行法治。以法律的形式监督新闻媒介,制定专门的新闻法,散见于宪法和各种法律中的条文末也可作参照。总的来说,世界各国有关新闻的法律都体现着保护新闻自由和限制滥用媒介权力两方面的内容。近年来,我国新闻立法逐渐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应该尽早制定新闻法,把新闻媒介的一切活动纳入有法可依的轨道。

3.加强媒介的教育和公众对媒介的监督

公众要对媒介进行监督。一方面新闻媒介有责任允许公众接近媒体,并且应该向公众解释新闻采访与报道的方式;另一方面,公众有责任了解新闻媒介的动作程序,打破对新闻媒介的神秘感。对于新闻媒介违背社会责任和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社会大众要勇于表达意见,提出批评。

4.社会要加强对媒介的批评

媒介需要社会给予正确的批评和理论的指正。对媒介批评是政府管理和法律监督的有效补充,利用批评和否定的武器对新闻媒介进行监督和制约。正确的批评和理论的指正能随时给广大受众提供某种忠告,提供一种理性的思考。媒介批评的基本任务是给媒介以压力,给受众以理性,给政府以补充。

5.提高传媒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传媒业务人员是“灵魂工程师”,他们的道德修养对传媒的影响更经常、更直接,因此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传媒界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职业道德观;要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主持正义和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尊重事实说真话,牢记自己是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牢记党的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同时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新闻规律、传播规律和传媒经济规律的能力。

[1]编委会.高校安全管理与大学生暴力犯罪防范及心理疾病诊断矫治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2]荆春霞,王声湧.暴力的流行特征和干预对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期[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4]李景阳.社会变动时期的俄罗斯冲突学,东欧中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On Negative Function of Medium from Violence News

DU Yang
(Political Division of Marine Police Detachment ofTianjin Border Def ence General Corps,Tianjin 300450 China)

News medium reports violence news in the incorrect report way,which has caused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s medium’s negative function,and have already caused the hot concern of the soci2 ety.Negative functions like the anaesthesia of the news medium,information deluge,and money suprem2 acy of the news medium bring many bad influence to people and the society.therefore should perfect news lawmaking,strengthen medium edu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so on.

violence news;news medium;negative function;entertainment trend

G206.3

A

1673-582X(2010)03-0085-04

2010-03-15

杜杨(1984-),女 ,山东人,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毕业,天津边防总队海警支队政治处助理记者,武警中尉,从事部队新闻报道等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暴力媒介受众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暴力云与送子鹳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