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

2010-03-22赵志军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设置中职改革

赵志军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市 300131)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

赵志军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市 300131)

当前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改革中存在诸多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应从“长短结合”、“大小结合”、“传统与创新结合”、“相对稳定与动态发展结合”几个方面入手。课程设置改革应从“强化基础”、“模糊专业”、“提高能力”、“开发新课程”等四个方面进行。

中职教育;专业改革;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与改革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基本原则。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与改革的现状与上述基本原则的要求相差甚远,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与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吻合,存在诸多问题。

一、专业设置、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所谓专业是指职业学校按照学科分类,职业分工,科技和文化发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科门类,或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而专业设置则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学科分类与职业分工而设置的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专业类别。从上述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专业的划分,还是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而决定的社会分工和学科分类。由此可见,不论是新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还是对现有专业的改革,都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它是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最佳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的设置、建设及其改革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这也是专业设置、建设及其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还不能满足或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老的传统专业,这些年来尽管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造,但基本属于修修补补,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体系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渐行渐远。(2)近些年新建的一些专业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适当的调整,专业趋于老化落后。(3)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目前基本上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向下延续,过多强调“学术性”、“专业性”,缺乏中职教育的特色。(4)一些专业区分过细,学生就业面太窄,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成长发展。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现有专业设置、建设进行改革创新。其改革的思路是:

1.长短结合

所谓长,就是指专业的设置与建设,首先要考虑国家和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培养为实现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所需要的人才。而短则是指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要适时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要与科技发展所引起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工艺变革相适应;与国内外市场对产品需求变化所引起的企业调整、改造、转产的形势相适应。长短结合,一方面解决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问题;另一方面又满足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2.大小结合

大是指在专业的设置与建设上,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长远发展规划设置建设一些重点专业或骨干专业。这些专业应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基础。这些专业一定要具备相当的规模,以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小是指要依托重点专业或骨干专业的基础平台,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的原则,设置或建设一些“小专业”。这些“小专业”应是重点专业或骨干专业的专门化,突出其“船小好调头”的特点,贴近经济发展的现实,进行“短、平、快”的开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大小结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有利于调动重点专业或骨干专业师资的积极性,提高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专业的设置与建设问题上,应在保证大的专业(行业)类别的条件下,做到专业设置的“去专业化”。即应当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来设置和建设专业。这是因为,在中职教育的三年制学制中,专业技能课程(不包括顶刚实习)的学习原则上仅有一年的时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仅强调以某一具体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况且这种学习是很粗糙的),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成长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目前中专生的专业对口率是很低的,仅以我校为例:06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是31.7%;07届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对口率,据不完全统计仅有22%。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应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专业之间差别(如机电类等专业),去“学术性”、“专业性”而强调实用性,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3.传统与创新结合

建校时间长的学校,都有一些传统的专业设置。而这些传统专业往往大都是这些学校的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曾经甚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这些专业设置有些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有些已经过时。为此就要对这些专业进行改造创新,赋予其新的职能。而专业创新,则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的要求,开发设置建设一些新兴专业。这些专业代表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结合,既有利于继承学校的优秀办学传统,发挥办学特色,又有利于开发完善新的专业,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条件。

4.相对稳定与动态发展结合

一般来讲,专业一经设立,在其产生的条件未发生重大变化时,要保持其相对的稳定。这样做有利于专业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学校的稳定,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种稳定只能是相对的,一旦其产生的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么这个专业也要随之而变化。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必须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适应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更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因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所以专业的设置与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相对稳定与动态发展结合就是讲在专业的设置与建设问题上,相对稳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对专业的调整和创新则又为相对稳定创造了条件。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课程设置,是指一个专业全部教学科目的组合、结构、体系及进行的安排。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对象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但是,目前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有:(1)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面太窄,过分强调其“学术性”、“专业性”;(2)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陈旧落后,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3)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相差甚远,过分追求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超前性”,全然不顾目前我们中职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现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经济社会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办学宗旨的实现,为此必须要对现有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原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所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所指出的,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

基于上述原则,课程设置的改革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强化基础

上述原则的第三点指出,职业教育应当“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为此应当从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设置上加大和强化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即基础平台)所占的比重。同时目前的现实也迫使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做这项改革。因为:(1)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较大,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不扎实,这就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此必须加强和强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整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2)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一些大专院校招收“三校“生,高职热持续不退,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希望能进入高职院校深造,为此也迫切要求加大和强化基础课的学习。(3)当前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往往看中那些基础比较雄厚扎实又有一定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用人的客观需求也要求我们加大和强化基础课的学习。基于上述原因,中职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和强化基础课所占比重,具体要加大和强化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即加大基础平台的比重。

2.模糊专业

上述原则的第一点指出:职业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活动领域。”这就是说职业教育应当以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为己任。这既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大趋势,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具有流动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这就导致它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变的。加之教育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效性的特点,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即我们根据市场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设立的专业,由于市场的变化,使得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最终需要出现矛盾,从而导致就业困难的产生,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滞后性”。此外由于现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和劳动内涵也作相应的快速变化。因此,那种只考虑单一“岗位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就遇到严重挑战,过分狭窄的专业训练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得到认可。所以必须对那种强调“学术性”、“专业性”的课程设置进行彻底的改革,根据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为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模糊专业界限,以满足第一岗位的需要,同时兼顾第二或第三就业岗位的需要为原则,把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作为课程设置和改革的目标和依据。

3.提高能力

这一点是由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再结合近几年来中专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充实生产、经营第一线,从事生产操作或经营销售活动这一实际情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加大实习实训课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里所谓的操作技能,并不是指某一具体工种或岗位技能,而是指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产、经营活动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企业欢迎的是所谓T型结构人才,是既有有较广、较深、较扎实理论基础和知识,又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因为这种结构的人才能适应广泛就业需要,不仅能较快较好地适应眼前的工作,还可以为以后的转岗改行和进一步发展深造创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用人成本,很受企业青睐和欢迎。由此可见,在课程设置上加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课程的比重,有利于学生就业和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这一思路来设置课程和改造现有课程,其实质就是以“能力本位”、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进行课程组合、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该职业或职业群的能力与资格。加拿大的CBE和德国的“双元制”均属于这种模式,很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4.开发新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教育部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制定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立符合社会需要和人的终身发展,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这就给中职教育进行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家应组织相关中职学校的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或相关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编写新教材。新教材的编写要注意摒弃那种(系)统而全,那种眼睛仅盯在国外所谓“超前先进”知识理论体系上,而忽略或全然不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状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和中职教育对象现状的现象,一切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出发,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编写出真正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教材来。

[1]王屹.浅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快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的意见[Z].(津教委职[2006]14号),2006-03-27。

Thinking on Establishment and Reform of Specialized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ZHAO Zhi-jun
(Tianjin First Light Industry School,Tianjin 300131 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form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es2 tablishment in curren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hich do not adapt to the dema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ought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should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as2 pects as“long-short combination”,“large-small combination”,“tradition-innovation combina2 tion”,and“combination between relative stability and dynamic development”.The reform of course es2 tablishment should be perform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including“strengthening the basis”,“diluting the specialty”,“improving the ability”,and“developing new course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specialty reform;course establishment

G630

A

1673-582X(2010)03-0043-04

2009-11-25

赵志军(1955-),男,天津市人,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和中职学校行政和教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设置中职改革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瞧,那些改革推手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