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图书馆联合体演进机理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0-03-22黄汝群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福建龙岩364021

图书馆建设 2010年10期
关键词:联合体图书馆区域

黄汝群(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福建 龙岩 364021)

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又称区域图书馆联盟(Regional Library Consortium),指在一定区域内,分属于不同系统、不同行业的各种类型图书馆之间,通过达成多方协议而组织起来的,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和提高区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联合体[1]。其最早诞生于美国,如20世纪30年代初期建立的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及于1967年建立的“俄亥俄高校图书馆中心”,后者后来发展成为国际顶尖的图书馆联合体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发达国家实践证明,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可以发挥不同类型图书馆合作共享后的综合实力,对于降低区域图书馆运行成本、提高知识资源利用率、改善读者服务水平、缓解供需矛盾、体现区域特色等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是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 我国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发展现状

首先,建国后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先后组建了由教育部直属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科技部直属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简称NSTL)及文化部直属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多层次、跨地域的图书馆联合体,但是这类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实践都还局限在某个系统的范畴之内,如教育系统、文化系统等,还无法从社会和市场的角度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真正的优化重组[2]。

其次,我国理论界对于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研究也相对集中于高校图书馆联盟和数字图书馆联盟领域,如袁曦临以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成功发展实践为例,论证了外向型知识服务驱动是大学图书馆联合体形成的重要引擎[3];周婕通过对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的合作实践、发展状况及取得效益的分析,提出了规范联合体体制、构建联盟文化、加强信息沟通和加强人员培训的发展思路[4]。而对于跨行业、跨专业、跨系统的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如曹志梅将区域图书馆联合体资源共享的路径归纳为项目共建、联合办公、集团购买和联合培养[5]。

以上分析表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区域性图书馆联合体的实践和理论水平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可喜的是,我国部分先进地区已开始注意到构建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重要性,业已开始相关的尝试,如上海市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形成的,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情报研究所四大图书情报机构的图书馆联合体——“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有鉴于此,文章从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角度对跨行业、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构建机理进行探讨,以期为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2 基于创新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合体演进机理分析

根据国内外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发达国家实践,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演化周期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2.1 以“地理因素”为特征的萌芽阶段

早期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形成与地理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为一组地理位置相近的图书馆群可能面对相同的文化市场、历史传统和相同性质的读者群,有的甚至还同属于一个行业系统,有着共同的上级管理机构和资金来源,因而更容易形成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和理解信任,在文献资源建设协调和共享服务方面都容易取得实质性的合作成果,如美国早期的以州为单位组建的大学图书馆联合体。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空间距离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图书馆联合体覆盖区域范围较小,其功能主要集中于特许借阅、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目录等独立性较强的普通功能。

2.2 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基于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机器可读目录)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网络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的基本形态。这种变化也使得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突破了空间距离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如机读目录的出现使区域内各图书馆间能够更加方便地交换书目数据,因而这一时期图书馆联合体的代表类型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跨系统、多层次、广覆盖的数字图书馆联合体[6]。实际上,信息技术的智能性、灵活性和标准化特征不仅使得区域图书馆共同体的数字资源、馆藏资源、联合编目等管理工作更易于协调和控制,有利于降低内部交易成本,而且能够降低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图书馆同读者间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协调费用和机会成本,从而有效降低外部交易成本。进而言之,技术创新使得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范畴突破物理层面的局限上升到网络层面,联合体的功能也由最初的联合目录和馆际互借发展到文献资源建设协调、电子资源建设等。

2.3 以“组织创新”为特征的成熟阶段

根据科斯和威廉姆森等人的观点,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组织将采取何种组织结构或管理结构,其决定原则应使交易成本最小化[7]。所以当新的组织技术采用后,若能使组织的交易成本大量降低,则组织被建议采用新的组织结构,以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因而,正如机械技术的巨大变革所导致的手工作坊的衰退和现代大型工厂的兴起以及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一体化组织的虚拟组织、协同组织一样,随着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内部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必然酝酿着新的组织模式调整,即通过协调联合体内部各组织成员间的竞合关系以形成共同契约,进而形成新的组织能力,以避免各自为政状态所导致的各种图书馆资源的重复建设,如数据库资源的重复建设、网络设备资源的重复建设等[8]。新的组织模式包括:出于节约经费目的而产生的图书和电子资源的协同采购模式、出于提高图书流通效率和读者服务水平目的而产生的共同配送模式和流动图书馆模式、出于提高运作效率目的而产生的区域图书馆中介机构模式及出于读者细分目的而产生的馆藏特色建库模式等。

综上所述,密切的地缘关系为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政治基础,而正确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则为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发展提供了合乎经济和历史发展逻辑的平台。因而,在构建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过程中,只有正确认识地理因素、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协同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经济效益,这正是基于创新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合体构建机理所在。

3 构建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困境

一般而言,我国特定区域内的图书馆基本可以划归以下三大系统:(1)公共图书馆系统。以特定区域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地域和行政归属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省级分中心及市、县、乡级支中心等层次,其较为注重图书资源的普及性;(2)高校图书馆系统。以所属高校师生为服务对象,并兼有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属于高校教学辅助机构,较为注重图书资源的专业性和综合性;(3)专业图书馆系统。以特定专业领域的读者为服务对象,如社科院图书馆、党校图书馆、地方特色图书馆等,较为注重图书资源的实用性。这三大系统的图书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行政主体和运作环境,在经费来源、人才配置、藏书建设的重点和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因而,通过建立区域联合体的方式实现不同系统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还面临许多困难。

3.1 技术创新能力不平衡

由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系统,其获得技术创新资源的渠道和层次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其各自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高校图书馆主要由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和省政府拨款办馆,而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无论是市级、县级还是区级)则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或挂靠单位出资,因而高校图书馆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如软硬件设施设备的配置、研发管理人才的引进、数字文献购买等,都具备明显的优势,造成了系统间图书馆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平衡;其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高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及各级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各系统内部不同图书馆间技术创新能力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表现为核心地区图书馆的技术水平普遍高于非核心地区图书馆的技术水平,如省级图书馆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市级图书馆,而市级图书馆又高于区级图书馆等。因而,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这种系统内外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平衡会使得联合体生成的组织成本和机会成本加大,从而使不同系统间图书馆难以自发地组成联合体[9]。

3.2 制度创新水平受限制

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构建必然要求形成一个类似行业协会的、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机构,而这一机构必须得到来自各成员单位的授权或权利让渡。成员图书馆通过将部分职权与职能让渡给联合体组织机构,使得联合体事实上发展成为范围上超越现存图书馆,职能上涵盖标准制定、协同运作、资源分配、文化发展乃至对外沟通的治理体系。然而职能让渡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市场机制和产权关联的职能让渡。首先,受管理体制限制,三大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一直处于令人尴尬的状态,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基本不向地方开放,公共图书馆也缺乏与高校图书馆交往与合作的意愿。由于缺乏公共市场,不同系统间图书馆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整合职能。其次,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系统,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和部分专业图书馆具有教辅机构的性质,许多图书馆不拥有产权或只拥有部分产权,导致不同系统间图书馆难以通过产权纽带形成稳定的联盟。因而,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从行政体制、产权体制等方面扫清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建立的制度障碍,从而形成有效的组织创新,是我国建立区域图书馆联合体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以上分析表明,由于受技术创新能力及作为组织创新基础的制度创新水平的制约,我国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目前仅能依靠“地理因素”进行低水平的联盟,即凭借地方政府的权威性,协调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成立有政府背景的图书馆联合体。而实际上,这种“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残余观念更是制约我国图书馆联合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构建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发展路径

当前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联结方式主要包括以下3种:第一,以价格机制为导向,基于市场的随机交易联结;第二,以信用和合作关系为导向,基于稳定契约的联结;第三,以产权协议为导向,基于产权纽带的准一体化联结。然而,上文分析表明,由于三大图书馆系统在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水平上的差异,既不具备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形成联合体的基础,也无法依靠单一的稳定契约或单一的产权协议形成联合体,只有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治理结构共同完成。

4.1 推行系统内总分馆制,克服“图书馆系统内部技术不平衡”的缺陷。

国外经验表明,“合适的建设主体+合适的管理单元+适度的覆盖范围=合适的总分馆体系或图书馆系统”。因而我国构建区域图书馆联合体首先应在不同图书馆系统推行总分馆制度,形成一个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图书馆体系,以达到不同图书馆系统内部技术水平的相对平衡,进而缩小不同图书馆系统间技术水平的差异,最终构建稳定的联合体。具体而言,一方面,推进公共图书馆系统总分馆制。公共图书馆系统技术水平整体提高的障碍主要在于各基层图书馆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而落后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受基层政府财力的限制,因而需要通过推行总分馆制,由区域内核心公共图书馆整合各基层图书馆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从而实现技术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建立高校图书馆总分馆制。高校图书馆技术水平整体提高的障碍在于其教辅地位,导致其发展受学校规模的影响巨大,因而可由区域内的重点高校或大型高校通过联合办馆等方式,逐步整合区域内高职、高专、中学等教育机构的图书馆资源,进行统筹管理,进而实现技术共享、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4.2 建立区域图书馆联合体中间机构,克服“不同图书馆系统间缺乏沟通”的缺陷。

区域图书馆中间机构是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基本政治构成,它介于各图书馆领域与政府行政机关之间,其载体主要是由非政府组织、社会人士等组成的行业性组织。建立中间机构是联合体的内涵和规范性要求,它既是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加强与读者对话的主要机构,也是政府行政机构咨询的重要组织。首先,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其组成成员不仅包括各成员图书馆代表,还应包括热爱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人士、读者代表、政府代表等,通过围绕共同体事务进行交流与辩论形成区域图书馆特有的语义范围,并负责起草、协调和编制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公约,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其次,负责管理由各成员单位按比例缴纳的“区域图书馆联合体运作基金”及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形成的“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发展基金”,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维持中间机构的正常运作、公共课题研究、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公共网络的建设等;再次,由中间机构下设采购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研发中心等常设机构,分别负责同各出版社的沟通和团购、各系统图书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培训及数字技术的研发等。

4.3 建立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公约,克服“不同图书馆系统间缺乏制度保障”的缺陷。

国外经验表明,区域图书馆联合体进程的快慢与是否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直接相关,这是因为各图书馆系统在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若没有规范化的统一公约,区域图书馆间的合作必然缺乏效率和充满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区域图书馆公约的主要部分应包括:首先,规定管理和协调机构。在区域图书馆合作中,跨系统的中间机构和政府(一般在系统间利益纠纷无法得以解决时,才予以介入)充当了图书馆系统间利益纠纷的中间人,以一种正式化的方式维护区域合作规则。其次,形成区域图书馆布局原则、区域图书馆发展准则及各种协调与管理制度,为图书馆系统间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课题合作等营造无特别差异的政策环境。再次,建立实现合作双方或多方的双赢或共赢的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各图书馆系统间的利益转移和合理分配。例如,设立区域图书馆信息技术代理制度,使得不具备研发实力的中小型图书馆能够以较少的资金分享大型图书馆的技术成果;建立联合体向成员单位反向购买机制,使得先进图书馆的次新设备或淘汰设备可以以合理的成本在联合体中流动。

4.4 建立区域综合图书馆,克服“不同图书馆系统间无法建立产权联系”的缺陷。

由于受现行行政体制的限制,区域内各图书馆短期内还无法建立基于产权联系的稳定契约,因而,应由各图书馆共同出资成立区域综合图书馆。作为各系统图书馆共同拥有的综合图书馆,面向全体市民开放,兼具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多重功能,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通过对馆藏图书资源的划分,可以缓冲开放高校图书馆对高校图书资源的挤占和负荷,同时弥补公共馆图书资源短缺、服务群体需求量大的缺陷;其次,作为区域图书馆联合体中间机构,为各系统图书馆间的学术交流、人才交流和项目共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地平台;再次,作为各图书馆系统间相关设施设备合理流通的渠道。例如,出于科研需要,高校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往往投入大、更新周期短,因而部分即将淘汰的设备可以经由综合图书馆这一公共平台适度流通到公共图书馆系统或专业图书馆系统,以补充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局限。

[1] 杨 勤.地方高校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探析[J] .图书馆论坛, 2008(5): 77-83.

[2] 蒋一平.我国公共图书馆组织结构改革新视角[J] .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9(2): 9-12.

[3] 袁曦临,阎丽庆.外向型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模式探析——以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为例[J] .图书馆建设,2009(6):62-65.

[4] 周 婕,崔海媛,张红军.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合作实践与发展研究[J] . 图书情报工作, 2007(3):121-124.

[5] 曹志梅,范亚芳.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资源共享方案研究[J] . 情报探索, 2008(7):8-9.

[6] 赖辉荣.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之比较: 联盟与集群管理[J] . 情报资料工作, 2009(4): 58-60.

[7] 黄家明,方卫东.交易费用理论:从科斯到威廉姆森[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3-36.

[8] 刘 军. 浅谈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4): 64-65.

[9] 生延超. 技术联盟的共生稳定分析[J] . 软科学, 2008(2): 83-86.

猜你喜欢

联合体图书馆区域
分割区域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图书馆
区域发展篇
创新思维——打造智库联合体
去图书馆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区域
工程联合体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