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经》注释指瑕

2010-03-22刘祖国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10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12期
关键词:太平大人

●刘祖国(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 250100)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其宣讲对象主要是下层民众,为宣扬教义的方便,该书采用对话体写成,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汉时期语言的真实面貌,正逐渐引起中古汉语研究者的注意。

近年来,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不断出现。迄今共有以下5个注本:《中华道学通典·太平经释读》(杨寄林著,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太平经注译》(罗炽、刘泽亮、康志杰、陈会林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太平经全译》(龙晦、徐湘灵、王春淑、廖平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太平经正读》(俞理明著,巴蜀书社,2001年)、《太平经今注今译》(杨寄林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这些专著的相继问世对《太平经》的整理研究都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因该经年代久远,语言艰涩,并充斥着许多专业术语,加之每人学识功力水平不一,难免出现一些偏差。在某些语词释义上,尚存在一些可商之处。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所留意摘录,兹不揣简陋,条陈数例,就正于诸方家。文章引例均据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一版,1997年10月印行,以下简称《合校》),各注本的名称也都用简称(分别省称《注译》《全译》《正读》《今译》),例证依次标出卷次、篇目、页码。

(1)惟天上有圣明之人,皆有部职,各尽忠行,不负于上,各尽筋力所为作,亦不失意。皆豫知天君所施为,常倾耳听,欲知其意,常视储曹文部,别令可知。顾君呼召无时,不敢私出,公事乃行,辄关意相白,乃敢出。所周所徧,被敕当所案行,不敢留止须臾之间。奉功私乃敢有所言,诚相归自不敢施私。所不当全其命,不惜晨夜而自责,常恐有无牢之用。各自该理其身,欲副太上之意,何时敢懈,恐失其宜。效日自进,不须神言。乃而欲自成,欲得久视,与天上诸神从事,无有大小,皆相关知。(卷114/不用书言命不全诀/613页)

按:储,《正读》:“储,当作诸”,《全译》同《正读》,至洽。“诸曹”即天宫中负责各种事务的各天曹,是道教神仙世界中的一些职能部门。而《今译》认为:“储曹,指天庭所设寿曹、大司农等机构,寿曹掌仙籍,大司农掌财政审计,故曰储曹。”《注译》同《今译》,大谬。

“关”有“告知”义,《周礼·秋官·条狼氏》:“誓大夫曰敢不关,鞭五百。”孙诒让正义:“此不关亦谓不通告于君也。”《荀子·臣道》:“时关内之,是事暴君之义也。”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曰:“凡通言于上曰关。”《资治通鉴·晋纪十九》:“夫人臣关言于人主”胡三省注:“关,白也。”

关意,《全译》:“关意相白,即禀告,通知。”甚是。《正读》释作“注意,放在心上”,其说未安。《今译》释作“关照需要留意的事宜”,《注译》同,未能尽当。

关知,告知。《北齐书·高干传》:“干虽求退,不谓便见从许。既去内侍,朝廷罕所关知,居常怏怏。”《北史·列传十三》:“齐神武引为丞相府长史,军国之事,多所关知。叔亦推诚尽节,屡进忠谠。”《隋书·列传第十》:“太子家令邹文腾,专行左道,偏被亲昵,心腹委付,巨细关知,占问国家,希觊灾祸。”此词《今译》释为“告知”,至洽。《正读》释为“关心问及”,《注译》释为“关照询问”,皆未稳。

(2)不者罚谪卖菜都市,不得受取面目,为丑人所轻贱,众人所鄙,过重谪深,四十年矣。(卷112/写书不用徒自苦诫/570页)

按:“受取面目”不辞,“面目”当属下读,“面目为丑”成句,下文“人所轻贱”“众人所鄙”皆四字句,句式排列工整。《全译》沿袭《合校》之误读。

“都市”并非现在的“都市、城市”,而是“都城中的集市”,如《汉书·王嘉传》:“丞相幸得备位三公,奉职负国,当伏刑都市以示万众。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节操》:“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注译》《全译》都误以为现在的“都市”,这种“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应特别注意。

“面目”本为“面孔、面貌”,引申而有“脸面,颜面”义,①“面目”:(1)面孔、面貌;(2)颜面。(周俊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342页)如《国语·吴语》:“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汉书·王陵传》:“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

本例中“面目”释作“相貌、面貌”是不对的,之所以为“人所轻贱”“众人所鄙”,是因为“罚谪卖菜都市”“过重谪深”,而非长相之原因。《今译》《注译》《全译》之解释皆未得其旨。

(3)“惟太上之君有法度,开明洞照,可知无所不通,豫知未然之事。神灵未言,豫知所指,神见豫知,不敢欺枉,了然何所。复道太上之言,何有不动乎?”(卷114/九君太上亲诀/594页)

按:对于这一小段话的句读和解释,各注本存在诸多分歧,现分条论述如下:

第一,句读问题。《合校》的句读存在明显问题,“何所”为一疑问词,“了然”作为形容词放在“何所”前,解释不通。《正读》改作“不敢欺枉,了然何所复道?”《注译》同《正读》。《今译》断为“不敢欺枉了然”,按照如此句读,那么“了然”就成了一个名词,考之于传世文献,“了然”很难发现作为名词的用法,于古无征。

第二,注释问题。对于“欺枉”一词,《正读》释作“欺骗”,《今译》释作“欺诈蒙骗”,《注译》释作“欺骗隐瞒”,《全译》:“欺枉,当作‘欺罔’,即欺骗蒙蔽……后世有‘欺君枉法’,故抄者误以‘欺枉’改‘欺罔’,二词性质不同,不能相混,今正。”窃以为,《正读》的解释恰当明了,《今译》、《注译》的解释近是,但略显迂曲。《全译》之观点非是,文献中,不仅有“欺罔”,亦有“欺枉”,并非“抄者误以‘欺枉’改‘欺罔’”;二者语义相近,而非“性质不同,不能相混”。综合对比,以《正读》之观点为佳。另外,“了然”一词,乃“明白;清楚”,唐白居易《睡起晏坐》诗:“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周繇》:“考其时变,商其格制,其邪正了然在目,不能隐也。”《今译》释作“明摆着的事”,《注译》同《今译》,恐非。

(4)诸神皆怀惧而言,本素不知此人,来恐不大精实。且各消息其意,不知天君闻之。②此句标点据《正读》改。(卷114/有功天君敕进诀/611页)

按:精实,可靠。意即本来对此人不了解,招来恐怕不太可靠。《今译》释作“精确真实”,《注译》释作“精当”,《全译》释作“准确实在”,皆未尽允洽。

消息,斟酌。其它文献用例如《晋书·慕容超载记》:“其令博士已上,参考旧事,依《吕刑》及汉、魏、晋律令,消息增损,议成燕律。”《隋书·礼仪志五》:“今之玉辂,参用旧典,消息取舍,裁其折中。”《今译》《注译》释作“侦测”,甚误。《全译》释作“等等看”,近是。《正读》释作“斟酌、考察”,至洽。

(5)万物之生,各有可为设张,得其人自行,非其人自藏。凡事不得其人,不可强行;非其有,不可强取;非其土地,不可强种,种之不生。(卷55/知盛衰还年寿法/209-210页)

按:设张,部署、设置。《正读》释为“设立,产生”,《全译》释为“开设,开张,开始”,《注译》释为“设置张列”,《今译》释为“设布张列”,窃以为上述解释皆不甚妥帖。揆之于上下语境,文中讲万物、凡事都要有正确的部署安排,要“凡事”“得其人”,并以“(所) 有”、“土地”为喻。而非万物的“产生”、“开始”、“张列”这些动词之于“万物”似未允洽。

中古文献多见,汉李尤《门铭》:“门之设张,为宅表会,纳善闭邪,击柝防害。”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不知天网设张,以在纲目,爨镬之鱼,期于消烂也。”《后汉书·孝安帝纪》:“设张法禁,恳恻分明,而有司惰任,讫不奉行。”近代汉语沿用,《艺文类聚》卷六十五《产业部上》引晋杨泉《织机赋》曰:“伊百工之为伎,莫机巧之最长,似人君之列位,象百官之设张,立匡郭之制度,如城隔之员方,应万机以布错。”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十二《下部经第三》:“日月照察,万物瞻仰。阴阳设张,四时调和。”

(6) 人人欲誉其长吏,使其名善,而高功疾迁,共作无道,互天地之灾异变怪,令闭塞不得通达帝王之前,使帝王无故断绝,无聪明,不得天地心意,其治危乱难安,得愁苦焉。(卷86/来善集三道文书诀/320-321页)

按:互,《全译》《注译》皆释为“交互”,失之偏颇。根据文法,交互的对象即主语通常是在“互”字之前,此句用例释为交互语法上讲不通。《正读》认为“互当作至,通窒”,愚以为未尽允洽,“互当作至”是对的,但不可认为“通窒”,而是“至于、以至”义,即前面所述人们肆意夸大功绩的种种无道行为,以至于出现很多灾异,政令不通,皇帝无法得知民间实情。

(7)人用心意不专纯,又易喜易怒,易惊易惑;又易事轻口清辩慧,常欲语善恶,无可能隐匿,遭者欲言,不能自禁止。(卷98/神司人守本阴佑诀/439-440页)

按:辩慧,聪明,辨慧(或辩慧)乃同义连文。[1]中古文献多见,《论衡·命禄篇》:“世俗见人节行高,则曰:‘贤哲如此,何不贵?’见人谋虑深,则曰:‘辩慧如此,何不富?’贵富有命禄,不在贤哲与辩慧。”汉祢衡《鹦鹉赋》:“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魏书·列传第十八》:“颉,辩慧多策略,最有父风。太宗初,为内侍长,令察举百僚。纠刺奸慝,无所回避。”《宋书·列传第二十八》:“恢,字景度,既嫡长,少而辩慧,义宣甚爱重之。年十一,拜南谯王世子,除给事中。”

《全译》认为:“轻口,轻言妄语。辩慧,能言善辩之智。”《今译》解释为:“出言不慎,尖口利舌,卖弄小聪明。”《注译》同《今译》,此例之“辩慧”似含贬义,故《注译》《今译》之解释更胜。周掌胜曾论及该词辞书释义之误。[2]

(8)汝母怀妊时,见汝生有续,心中复喜。家长大人,无所依止,贫无自给,使行事人。随夫行客,未有还期。(卷114/大寿诫/617页)

按:“大人”,可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汉扬雄《法言·学行》:“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后引申指对老者、长者的敬称。《后汉书·苏章传》:“祖父纯,字桓公……三辅号为‘大人’。”李贤注:“大人,长老之称,言尊事之也。”《后汉书·李固传》:“一日朝会,见诸侍中并皆年少,无一宿儒大人可顾问者,诚可叹息。”又可作为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颜师古注:“大人,博自称其母也。”又可尊称婆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3]

“大人”作为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特色语词,俞着将“家长大人”释作“公公婆婆,对儿媳妇而言”,至洽。而《今译》、《全译》、《注译》皆未出注,王云路曾指出:“古籍整理中,误注、误译可以说是较明显的失误,相对容易发现,故不多罗列。还有一种较为隐蔽的失误,应当引起重视,即对一些汉魏六朝时期出现或广泛使用的有特色的语词不作诠释,使人不得确诂,影响了文义理解。探究这些词没有注释的原因,大体有三:一是以常义或今义理解,看不出其特殊意义;二是似懂非懂,觉得不必作注;三是根本没意识到是一个词,而且是一个具有特色的语词。”[4]三注本正是犯了王先生所指出的上述毛病,实属不该。

(9)努力行之,勿以为懈倦也。是善人之福也。孝善之人,人亦不侵之也;侵孝善人,天为治之。剧于目前,是为可知。(卷114/某诀/592页)

按:剧于目前,《注译》1011页释作“使其眼下就受苦”,《全译》释作“以后日子比现在还不好过”,窃以为《注译》的解释更为妥帖。首先,这句话是说如果谁侵害善良的人,那么上天就会惩治他,而且,这种惩罚会马上出现,这样才能显示出这种神力的威力;再者,若说“以后日子比现在还不好过”,那么就是说现在的日子已经不好过了,可这种假定的前提条件我们从上下文看不出来,犯了增字为训的训诂大忌。

“目前”,张永言认为“目前”一词似晚汉已降始见行用[5],笔者发现张先生所举例多为“眼前”义,《太平经》亦见此用法,“正犹春儿生而死,不覩秋事;夏生而终,不覩冬事。说者当时各见其目前可覩者□□,故虽十辩之,犹不知也,内不然此也。”(卷50/天文记诀/177-178页)

(10)治生有进,不行侵人,有益于亲,宾婚比邻,孝者还报,不忘其恩,是之善者也。父母之年,不可豫知。为作储待,减省小费,岁岁有余,藏不见之处,勿使长吏及小吏闻知。(卷114/某诀/591-592页)

按:宾婚,谓招待宾客与举行婚礼。《史记·秦始皇本纪》:“高死之后,宾婚未得尽相劳,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盐铁论·散不足第二十九》:“古者,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飨。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旅饮而已。及其后,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綦脍熟肉。”《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贤家有宾婚及见亲,诸官并共,赐及仓头奴婢,人十万钱。”《太平御览》卷五五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京师宾婚嘉会,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宾婚”一词,《注译》“宾婚,宾敬和通婚”;《全译》“宾婚,亲戚和客人”;《正读》:“宾婚,姻亲”;《今译》:“宾婚,彼此相敬并通婚”,各注本解释皆不甚妥帖。

[1]郭在贻《〈太平广记选〉(上册) 注释商榷》[C]//张涌泉等主编.郭在贻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229.

[2]周掌胜.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J].中国语文,2004(2):173-177.

[3]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9.

[4]王云路.中古语言研究与古籍校注[C]//词汇训诂论稿.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189.

[5]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为祝贺季羡林先生八十华诞作[C]//语文学论集(增补本).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373.

猜你喜欢

太平大人
太平风俗美
太平老街
大人的快乐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假如我是大人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如果没有了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