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0-03-22吴有凯曾秀端
吴有凯,曾秀端
(1.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 361008;2.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厦门 361005)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
吴有凯1,曾秀端2
(1.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 361008;2.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厦门 361005)
运用文献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单位仍以各级各类体校为主,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太小,是当前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 2个最明显的特点。造成这种现状的症结在于培养目标单一,法规制度不健全,资金来源不足,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欠缺等。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为:培养单位学校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机构协会化。对策为: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体制转轨,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完善运动员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培养单位以各级各类体校为主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主要实行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体制,即通常所说的 “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制。在这一体制中,以国家队、省市区优秀运动队为主要代表的训练单位承担着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为国争光的任务;各级各类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中级和初级培养单位承担着为省市区优秀运动队等高级训练单位输送后备人才的任务。[1]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变化,职业体育、高校竞技体育有所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竞技体育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国家队、省市队以奥运会和全运会为最高目标,主要依靠中央或省市财政来维持竞赛训练,职业体育 (如足球)发展步履艰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直未达到真正意义的高水平。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以国家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各级各类体校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而目前的种种迹象都无法显示这种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会被另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体制所取代。
1.2 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太小
在我国,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出现滑坡。一方面,独生子女成为儿童少年群体的主要特征,占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少,作为家里的“小太阳”、“小公主”,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流。一方面,儿童少年的人数总体下降,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总数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中小学学生人数逐年变少,造成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症结
2.1 培养目标单一,多数项目普及率很低
我国各级各类体校的最大业绩就是为优秀运动队输送队员,体校学员的成绩与其生存、前途直接挂钩。由于在培养目标上片面强调提高运动成绩,忽视了全面培养人的教育因素,许多培养单位通常都以牺牲文化学习来换取更多的训练时间,国家有关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规定很难落实在实处。由于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滞后,其升学就业必然受到很大影响,而这种前景又必然使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对业余训练望而却步。[2]在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曾在体操、举重、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柔道、拳击、蹦床、摔跤、帆船、赛艇、射箭、游泳、跆拳道、皮划艇、击剑等项目中获得金牌,但除了乒乓球、羽毛球、游泳以外,其他项目在普通中小学几乎没有开展。中国竞技体育这种“高水平低普及”的情形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它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原则——参与原则并不相符。
2.2 法规制度不健全,后备人才市场难以健康发展
近 10~20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一些改革,地区的界限有所打破,一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可以从培养条件不完备的地区向培养条件相对比较完备的地区流动。[3]有些地方体育部门为了完成任务,但又缺乏现有人才,应急时不择手段以权寻租、钱权交易、弄虚作假。整个后备人才市场还未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2.3 资金来源不足,制约后备人才培养
目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仍然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体。每年投向竞技体育的经费并不算少,但其中用于优秀运动队的经费占很大比例,如国家队、省市专业队运动员的伙食补贴、训练补贴、国内外参赛费用,场馆维修、行政管理、医疗科研费用以及外籍教练员的薪酬。射击运动员每天要消耗的大量枪弹、飞碟的费用,游泳池的换水费用,体操、自行车、水上项目的器材购置费用,训练场馆建设投资等费用都十分巨大。大量的资金用于优秀运动队建设,能够用于后备人才培养的资金所剩无几,无疑对后备人才培养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
2.4 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欠缺,业余训练的社会心理学基础薄弱
竞技体育本身存在许多危险因素 (这也是其具有巨大魅力的原因之一),而且又需要运动员把体能发挥到极致,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即使在科学和医学都十分发达,防护措施极其完备的国家,也无法完全防止运动员在训练竞赛中出现伤害事故。现阶段,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仍很落后,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问题十分突出。每年数以千计的省市区优秀运动员退役时都面临缺乏社会保障的困境。[4]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得不到社会的关注,甚至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许多家长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孩子从事业余训练,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十分薄弱。
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3.1 培养单位学校化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全面培养各式人才。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手段,只有在学校教育的体制内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功能并且得到最广泛的参与。当然,在目前情况下,使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单位向普通中小学过渡还只是一个人们所期望的前景,在实际发展中必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各类体校不仅要继续挑起后备人才培养的大梁,而且还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使青少年运动员获得全面发展。
3.2 投资主体多元化
业余训练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地方政府独家办,向社会办、学校办、企业办、个人办转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作为非投资主体的政府部门不能强求体育行政部门以外的业余训练单位如学校和俱乐部在管理形式上整齐划一,而是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引导其参与业余训练,并且由这些培养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选择人才培养方式。
3.3 管理机构协会化
我国有 40多个单项运动协会,但各单项中拥有实际管理权的机构仍然是体育行政部门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从长远来看,使单项协会实体化并赋予其实际管理职能和权限,有利于对各个层次体育组织、团体的管理与协调,有利于加强管理机构与各有关层面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体制与有偿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社会资源加入后备人才培养领域的竞争,从而达到扩展训练网点和扩大训练队伍规模的目的。
4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策
4.1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青少年训练要回归教育,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要走 “院校化”之路。[5]在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上也是如此,各级各类体校以及普通中小学都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观和人才培养观念,使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和运动能力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唯有使体育真正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竞技后备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我国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人口优势才能在竞技体育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耗巨资、运动员通过顽强拼搏而获得的奥运金牌才会具有社会效益。
4.2 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体制转轨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特点是把过去的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在全国的范围内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结合的培养体系,这种多轨制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利于调动全社会来发展竞技体育。各级领导部门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实行人才开放、人才交流政策。加强横向联系,努力创造一个团结信任和宽松和谐的训练环境。
4.3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新时期应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中,实现社会资源分化过程中的有机整合。市场化的竞技人才培养过程并不意味着政府从投资主体的地位完全撤出,国家队和省市队备战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以及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都必须也只能依靠政府。而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可以减轻政府对竞技体育投入的资金压力,争取更多资金保证奥运争光计划的实现,同时,又可将由培养奥运会后备人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商机和资本升值机会提供给社会某些集体或成员,以此繁荣体育市场,拉动体育产业发展。
4.4 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
优秀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运动员在役时期的文化学习保障、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和社会福利与优抚等多个部分。完善运动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对促使优秀运动员无后顾之忧地投入训练,家长和社会支持青少年参加业余训练,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以及优秀竞技人才的不断涌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黄香伯,周建梅.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19-20.
[2]汪海燕.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几种不同培养体制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27-29.
[3]李煌.未来 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发展的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1):16-17.
[4]潘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目标、原则、措施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36-40.
[5]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Z].体政字〔2000〕079号 ,2000.
[6]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bout Reserved Sports Talents Tra in ing in China
WU You-kai1,ZENG Xiu-duan2
(1.Xiame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Xiamen 361008,China;2.P.E.Dept.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author makes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 measure about reserved sports talents training in China.The results are that,in the training system,the junior sports schools at all levels are still the main training units and the size of reserved sports talents is very s mall due to single aim,lack of laws and regulations,insufficient fund and shortcomings in social security for elite athletes.The trend of the cultivation is:regular schoolswill become the training units and there will be many investment bodies and associations playing rol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s.Th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of the cultivation such as building up a correct notion,turning the system into another style,diversifying investment bodies and improving athletes social security are thereupon puts for ward.
competitive sport;reserved sports talents;training;current situation
G 80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7413(2010)02-0061-03
2010-03-09
吴有凯 (1959—),男,福建福鼎人,高级教练员,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辑 江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