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舆情信息机制的完善路径

2010-03-22于家琦

关键词:舆情机制分析

于家琦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 300191)

论我国舆情信息机制的完善路径

于家琦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 300191)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掌握社会动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目前舆情信息工作存在“报喜不报忧”、舆情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工作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改进现有工作,需要健全和完善舆情信息机制,应运用先进方法技术,完善舆情信息汇集机制;扩充舆情网络单位,完善舆情信息分析机制;制定“好信息”评价标准,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舆情信息工作;舆情信息汇集机制;舆情信息分析机制;“好信息”评价标准;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对党执政理念的新概括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舆情信息和民意表达的高度重视,是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提出的“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全新阐释。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舆情信息工作成效显著,仅从报送到中宣部舆情局的舆情信息来看,2002年是6千多条;2003年达到26 000多条;2004年是4万多条;2005年是9万多条;2006年共计19万多条。这些舆情信息为党中央掌握社会动态、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服务大局、服务民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舆情信息工作毕竟还是新生事物,舆情信息机制的建立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舆情信息工作中的问题逐渐暴露。舆情信息的时效和质量有待提高,一些重要舆情出现迟报、漏报现象,综合性的舆情分析、对策性的意见建议还相对较少。有的地方和部门对舆情信息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机构人员还没有到位,工作的手段比较落后。为此,本文针对目前舆情信息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健全舆情信息机制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希望能有助于改进现有的舆情信息机制,为和谐社会中党的舆情信息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一、目前舆情信息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出现“报喜不报忧”现象

在各地报送到中央的舆情信息中,以新经验类的舆情信息为主,对事件问题类的舆情动态涉及较少。收集反映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新进展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决策部门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出于维护本地形象的考虑,却很少报送本地出现的问题类信息,或者报送其他地方的热点问题和事件,而对本地的相关舆情不予报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国的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显现。人们对反腐倡廉、贫富差距、医疗问题、假冒伪劣、环境保护、教育问题、失业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价格、生产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反应强烈。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涉法涉诉、国企改制、城市拆迁、农民失地、复转军人待遇等方面的事件,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了解民众对这类问题的意见和思想动态,为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提供前提条件。只报喜不报忧就会给决策部门全面客观掌握情况,进行科学决策造成困难,与报喜相比,报忧的重要性更大,能及时引起决策部门对问题的重视,指导其他地区更好地解决类似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既要善于报喜,又要勇于报忧,避免报送信息的片面性,充分发挥好舆情信息工作“预警器”和“减压阀”的作用。

2.舆情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报送的舆情信息数量稳步上升,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的舆情信息不多,表现为舆情信息的典型性、完整性不强,信息的深度分析欠缺。有些报送的舆情信息反映的不是重要的有共性的问题,不具代表性,信息的价值不高;还有一些信息残缺不全,见头不见尾,信息出处不明,时间不清,也没有说明舆情的传播渠道和影响范围,这样的舆情信息对决策来说缺少研判的基础,意义不大。目前还存在有分析的原创性信息少,转载借鉴性的信息多的问题,而综合性的舆情分析、对策性的意见建议对党和政府的具体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辅助作用,应是高质量舆情信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无处不在、海量存在。这就要求舆情信息员发现信息后,判断信息的价值,看是否值得报送,研判信息反映的是主流问题还是支流问题、是普遍问题还是个别问题、是全局问题还是局部问题,确保信息的典型性。要善于对十分零乱的信息内容进行辨别、筛选、分类、归纳,并提炼出本质的观点来统领这些分散而细碎的内容。无论报送什么信息,无论篇幅长短,都要提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讲清楚舆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来源、传播范围等基本内容。

3.舆情信息工作科技含量不高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它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科学方法进行信息的采集、组织、存储、分析等信息管理工作。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舆情信息都是舆情信息员坐在办公室通过互联网简单检索而来。他们既没有运用专门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分析,也没有深入社会了解实际情况。这样的舆情信息只是信息员凭感觉找到的,并不能充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代表性。对搜集到的信息也大多是“手工操作”,没有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导致信息的丢失和难以检索。

二、完善舆情信息机制的路径选择

改进舆情信息工作中的不足,需要从舆情信息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入手。舆情信息机制是在制度的规范下,依靠有关人员协同工作,获取和传递舆情信息且运行相对稳定的工作模式,包括舆情信息汇集机制、分析机制、工作保障和激励机制等若干分系统[1]。鉴于目前舆情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着重从如下三个方面完善舆情信息机制。

1.应用先进方法技术,完善舆情信息汇集机制

舆情信息种类繁多,数量极大,舆情传播的载体和渠道也日趋多元。我们正在面对以QQ、MSN为代表的及时通讯工具舆情,以博客、播客、个人新闻台为代表的个人网站舆情,以手机短信彩信、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为代表的手机舆情,以及传统媒体和民众口口相传所反映的舆情。这使得舆情信息汇集机制更加突出地要保障信息汇集的灵敏高效、真实准确,要求我们运用最先进和尖端的技术和方法进行舆情信息汇集工作。

对于信息量庞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具有“去中心化”特点的网络舆情信息,要运用不同的网络信息技术来保证信息汇集的灵敏高效。在信息采集环节,运用网络抓取技术,包括元搜索引擎、网络雷达和网页内容智能提取等,来保存网络新闻中的有效信息,获得新闻点击次数及相关评论,搜集指定论坛帖子的主题,记录回帖数量和内容,获取发帖人的相关信息和计算机网络地址[2]。在信息处理环节,运用自动关键词、自动摘要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分类聚类、主题追踪检测、关联趋势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汇集来的网络舆情信息简单明了,更具准确性和可读性,能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信息之间的潜在关系,在各种信息来源中追踪热点事件和话题,并判断其“热度”趋势,从而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不良倾向的预警,为舆情信息深度分析和预测提供广泛而深入的信息基础。目前,我国已有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自主研发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方正智思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全国已有上海、山西、辽宁等八个省委宣传部门和一些地方的公安部门采用该系统进行本地区网络舆情的汇集和初步分析。

为保证舆情信息的真实准确,需要深入基层运用社会调查方法汇集舆情信息。一般而言,对内容丰富、情况复杂的重大舆情信息,就需要运用社会调查方法进行信息搜集以形成专题舆情分析报告。社会调查包括实地考察、面谈访问等多种形式,目前越来越多使用的是民意调查,它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在问题设计、抽样、访问、结果分析等环节均具有明确的原则规范和严格的操作要求,因此应交由专业的民意调查机构来实施。目前,我国多数地方政府都成立了事业单位性质的民意调查中心,而为保证民意调查科学客观地反映舆情,更好的作法是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给民间民调机构进行调查,以保证调查的中立性。此外,对汇集上来的舆情信息要妥善存储,应把采集到的信息录入计算机,建成数据库,方便信息的调取和统计。

2.扩充舆情网络单位,完善舆情信息分析机制

在舆情信息机制中,舆情信息网络是其正常运转的基础。目前,舆情信息网络已经有一定的覆盖面,在搜集一般社会思想动态方面也有相当的基础,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体制内强体制外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整体效益提高和功能发挥[3],特别是造成舆情分析机制薄弱的局面。完整的舆情分析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由点到面,把大量零散信息整合起来,寻找其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内容;由形到势,通过判断舆情信息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态势,预测走势;由问题到建议,揭示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情的对策建议。

可见,分析舆情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分析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掌握科学的分析技术。在这方面,社会组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把它们更多地纳入舆情信息网络,作为“体制外”的舆情信息直报点。社会组织对本领域的情况比较熟悉,又能充分运用组织成员的知识经验和技术资源,群策群力,将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整合为明确集中的政策要求。这不仅能降低政府搜集舆情信息的成本,还为党和政府决策活动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案和政策分析的技术支持。而且由于社会组织大多希望影响政府决策,它们进行舆情分析的动力很足。“智库型”社会组织能运用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舆情,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意见呼声,对现实社会问题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对策建议,其最大特点是比较中立,舆情分析结果的倾向性较弱。“维权型”社会组织以维护本组织宗旨和成员切身利益为主要目的,它们搜集大量有利于自己发展和成员利益的各类信息和数据,对本领域的社情民意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影响政府决策,这类社会组织的舆情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目前,我国大多数社会组织都是“维权型”的,其中尤以环保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进行的舆情分析影响较大,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从完善舆情信息分析机制的角度,把社会组织纳入舆情信息网络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定期召开社会舆情联席会议,邀请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掌握不同领域重要舆情的部门参与,共同分析当前的舆情热点问题;其二,“借助外力”,即通过合作项目和课题,委托社会组织开展重大舆情的研究分析,也可聘请有能力的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舆情研究员,请他们定期对社会舆情进行深入研讨,撰写舆情分析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社会组织加入舆情信息网络单位时,最好选择独立性强、草根性强的社会组织,防止它们受到权力干扰,以保证舆情分析结果的客观真实。

3.制定“好信息”评价标准,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舆情信息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通过考核来评价其工作绩效。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是以使他们获得有价值结果的期望最大化方式行动,激励员工需要确定绩效水平和种类、明确奖励与绩效的联系、确保奖额足够大、确保公平对待每个员工[4]。可见,激励员工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告知工作的绩效考核标准、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但从各地的实践看,舆情信息工作考核标准模糊,量化指标很少甚至没有,设定精确的考核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舆情信息工作考核中,对报送的舆情信息质量应是考核的重中之重,鉴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已设立“好信息”奖项,但无明确标准,因此应制定“好信息”评价标准,据此给舆情信息评分,依据分值高低衡量工作绩效。

“好信息”评价共有五大标准,即信息种类、信息来源、信息时效性、信息典型性和分析对策水平,每个标准的满分均为20分,总分为100分。得分高(如75分以上)的舆情信息,称为“好信息”。前三个标准各分若干类,每类分值范围不同,在评分时依据每条舆情信息属于哪类在所属分值范围内给分,如不在各类中为0分,其目的是鼓励报送高分值的舆情信息。标准之一“信息种类”,包括四类:宣传思想工作新经验(1~8分);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思想动态、思想理论领域动态动向(6~14分);境外重要涉华观点评论(8~16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态度看法(12~20分)。标准之二“信息来源”,显示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包括五类:境内媒体(1~6分);境外媒体(6~10分);实地调研访谈(10~16分);网络舆情监测系统(12~18分);民意调查(14~20分)。标准之三“信息时效性”,包括四类:一个季度内(1~8分);一个月内(8~14分);一周内(14~18分);当天(18~20分)。第四、五个标准评分时要把其中的二级标准分值相加。标准之四“信息典型性”,包括“涉及人群范围”和“传播扩散程度”两个二级标准,前者依据人群类型和数量多少(1~10分)给分;后者包括在事发地局部传播(1`5分),通过网络、手机等大范围传播(5~10分)两类,依情况选一类给分。标准之五“分析对策水平”,包括“舆情产生原因背景”、“发展趋势走势”、“对策建议”三个二级标准,前两个依据分析的深浅程度(1~5分)分别给分;“对策建议”按照其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程度(1~10分)给分。

把信息员每年度报送“好信息”的数量作为衡量其工作绩效的量化指标,对绩效高的信息员给予奖励。奖励可包括颁发奖金,授予荣誉称号,把工作绩效与干部晋升晋级、进修培训、出国考察等机会挂钩,鼓励他们把舆情信息工作当作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从而推动工作有效进行。除了对信息员的考核之外,对舆情信息网络单位也要设定考核项目,包括年度报送“好信息”的数量,信息员队伍的人数、技术水平、学历结构,网络单位的设备配备,工作制度建设等,对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嘉奖、通报表彰等奖励;而对工作绩效差的信息员及网络单位则要适当惩处,奖惩分明才能发挥出激励机制的最大功效。

舆情信息工作是政治性和业务要求都很高的工作,是畅通社情民意提高执政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掌握社会动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实践中,着重完善舆情信息机制的这三个方面有助于推动舆情信息工作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有助于发挥好舆情信息工作民意表达、“晴雨表”的重要功能,使其成为党和国家决策的有力助手。

[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5-19.

[2]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以科技手段辅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5(10):52.

[3]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56.

[4]DuBrin A J.Leadership:Research Findings,Practice and Skills[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5:217.

Approaches to Improvement of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Mechanism in China

YU Jia-qi
(Institute of 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s,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 300191,China)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work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ing capac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t present,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work has such problems as reporting only the good but not the bad information,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quality irregularity,and low scientific level of the work.So we should make use of advanced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improve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echanism,and expand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network to improve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analysis mechanism,and establish“good information”evaluation criteria to improve work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chanism.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work;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echanism;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analysis mechanism;“good information”evaluation criteria;work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chanism

C912.63

A

1008-4339(2010)03-0241-04

2009-11-10.

于家琦(1980— ),女,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于家琦,viviyu2002@yahoo.com.cn.

猜你喜欢

舆情机制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消费舆情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舆情
舆情
舆情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