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术转移工作
2010-03-22宋澄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天津300457
宋澄 (北方技术交易市场 天津300457)
1 技术转移工作的背景及原理
技术转移,又叫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技术转移的途径很多,其基本形式可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类:技术许可证、产学研结合、设备和软件购置、信息传播、技术帮助、创办新企业、企业孵化器等等。技术在空间上发展的不平衡,是技术转移及其定向性的内在根据。
从技术效率与功能的角度,可以把技术内容定性为尖端技术、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初级技术、原始技术等5种级差形态。任何特定技术都能从中“对号入座”。当然,这种座次是变动不居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大体呈依次后移的态势。正是技术效率与功能上的“级差”,造就了不同技术所特有的技术“势位”,也赋予它特有的运动“惯量”和特定的运动方向。只要技术形态之间存在着技术势位的“落差”,技术就会由高势位向低势位发生转移,表现为技术上先进的国家、地区、行业、企业向技术落后的国家、地区、行业、企业实行技术让渡,前者是技术的溢出者,后者是技术的吸纳者。同时,技术转移实践表明,在技术定向转移过程中,技术转移的“惯量”、成术和效应与技术之间势位的“落差”成正向变化,而转移的频率及成功率与技术势位的“落差”成反向变化。
2 技术转移工作的形式
人类社会的早期,技术转移多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转移越来越呈现出功利性的特征,直到今天,很难看到盲目无目的的技术转移现象。究其技术转移的功利性,主要体现在经济目标上。无论是技术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瞅准技术转移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和商业价值,这是不谋而合的,出于竞争目的而发生的技术转移,归根结底也是经济利益的需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在国家、部门、行业、企业之间所发生的技术转移已经完全排挤了无意识活动的空间而与功利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与实物商品不同,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流转过程中具有不完全让渡性。它作为知识性商品,尽管有时以实物商品形态出现,但实物形态只是技术的载体或物质外壳;交易完成后,虽然它的使用价值已让渡给对方,但让渡者仍然保留了这一技术知识的使用价值。至于以图文、技能、方法等非实物形态存在的技术转移,实质上只是使用权的转移,不影响让渡者对这种技术的拥有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转移过程中具有显著的非完全让渡性质。正因为如此,技术的供给方能够不断重复出卖技术,如果不加限制,技术的购买者也可以连续不断地将该技术转卖出去,直至所有人都掌握这种技术。这就是技术转移的重复性特征,也正是技术转移的重复性,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
一般来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转移的方式是不同的,技术转移主要是通过上级流动来实现,产业革命后,主要是通过向外进行强制性的生产资本投资来实现。而今天,技术转移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商业形式实现的。因此,技术转移越来越显现出自身独特的市场化特征,其具体表现是:①市场供求规律制约着技术转移的几率和成本;②技术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技术的研制费用、生命周期、转让成本、机会成本、体制环境以及转移所潜在的经济价值等;③技术转移发生的频率与该技术物化商品的市场“待遇”具有极强的相关性,技术的命运与产品的销路是休戚与共的;④市场竞争既刺激技术需求者吸纳技术的冲动加速技术转移,同时又强化技术供给者对技术的有限垄断从而延续技术转移的进程。
3 国内及国际技术转移工作发展现状及问题
任何科学的战略决策,都是从确认自身定位开始,唯有指导所在,才能辨清何所往。回顾技术转移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从宏观上看,我国技术转移工作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技术转移工作日益规模化、规范化,其发展历程与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几近同步,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初始发展阶段,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承认技术成果也是商品,建立按照价值规律有偿转让的机制;②引导调整阶段,国家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方针主导下,经过“八五”期间技术转移工作的发展,以“九五”技术转移发展政策的出台为标志,建立结构合理、运行有序的技术转移体系;③规划发展阶段,随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起步,为加快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应运而生。技术转移工作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在发展中逐步趋于体系化、规范化、产业化。
从微观上来看,各技术服务机构自成立以来,就按照国家和科技部明确的要求和定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进入新世纪之后,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亟需科技做支撑,对技术转化工作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出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从多种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科技资源与智力资源的支持,这正是科技服务机构进行运作的有效空间。
4 新形势下技术转移工作的发展思路及应对措施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现有的技术转移体系是实现技术转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规模的日益提高,如何为社会提供更深入、更专业、更有效的服务,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另外,如何学习借鉴国外科技转移体系建设上的经验和做法,增强我们创新网络的活力和效能,形成新的特色;如何利用好网路资源所构建的辐射面,做深做细、整合集成其中的科技资源,将是一个挑战性、诱惑性并存的全新空间。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外部竞争的巨大压力,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市场发展需要新的生长点,技术转移工作需要不断创建新模式。
根据我国技术转移工作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的几个发展思路入手:
4.1 坚持技术转移工作的“网络化-集成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
充分依托各科技服务机构技术供方网络和信息网络汇集的研发优势、学科特长、技术资源以及其他技术创新要素,围绕高新技术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应用以及先进共性技术推广的重点领域,以培育和催化原始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切入点,整合集成专业知识、研发项目、基础条件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资源,为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提供综合性技术服务,增强技术供给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技术集成平台的运作效能和服务水平。
针对技术转移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技术供需双方对技术转移工作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协调实施、跟踪反馈,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集成创新为目标,识别、筛选有效需求,整合集成技术评估、市场调查、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专利代理、律师咨询、产权交易等多种服务品种,形成互动衔接的技术转移服务链。
依托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整合集成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提高科技信息集散效率,提供反馈、传输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的通道和机会。
适应经济、科技全球化以及国际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着眼于促进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以国际技术交流为载体,以国际技术合作项目为纽带,积极推进从一般性的交流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转变。
4.2 思路创新
技术转移工作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思路的创新,不可能有工作的创新;没有工作的创新,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思路创新是我们实践创新、服务创新的前提。
进入新世纪,面对我国加入WTO,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的大好形势下,中央确定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国家技术转移体系随之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因此,技术转移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有机遇意识,及时抓住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对实现科技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其次,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快转移和流动,给科技服务机构带来了更大的运作空间和市场机会,而获得这些成果,首先就要求我们具有全球的视野,吸收先进的理念,与巨人结伴,与伙伴同行。最后,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站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之下,如何跳出单纯技术交易的局限,提出网络化运作构想并付诸实践,再从网络化向集成化、国际化转型的创新探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挑战。继续在探索中前行,不断深化对技术转移内在规律的认识,需要我们开放现有格局,打开思路,拓展新的领域。
4.3 模式创新
技术转移工作始终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前提,一方面调结构,在资源布局上重新组合,实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集成化发展,利用当代科学技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特点,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也集成发展。因此,我们在技术转移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平台一体化与服务内容个性化相结合、服务产业集群与服务中小企业相结合、服务地域发展规划与国家整体规划相结合、搞好服务政府与培育新的增长点相结合。
4.4 面向世界
我国的自主创新是在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为此,服务自主创新、服务国家战略规划,要求我们必须在更宽广的层面上,把握国际技术转移日趋多元化的新格局,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国际化进程。
改革开放的历程,是我国主动融入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的进程。我国通过与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惯例及规则的对接,促进了经济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技术转移全球范围内,以引进国际化理念为先导,深化国际技术转移事业规律的认识;以开展国际技术交流活动为载体,建立机构合作和信息沟通的长效机制;构建国际合作网络,实现与世界先进技术区域合作交流的有效覆盖;围绕集成科技资源,搭建专业性的国际合作平台;围绕引进技术项目,实现服务平台的深度开发等等,是我们趋向全球化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
[1]李志军.英国技术集团(BTG)的技术转移[J].调查研究报告,2003(52):1-17.
[2]李国杰.关于技术转移的战略思考[J].科学新闻,2006(17):16-18.
[3]屠建飞.基于技术转移中心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J].科技与管理,2008(2):102-104.
[4]周晶.浅论技术转移方式及其选择 [J].科技创业月刊,2005,18(4):16-17.
[5]李文波.国立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知识产权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3(4):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