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010-03-22

图书馆学刊 2010年1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图书馆

杜 宁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我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积淀了非常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在当今社会显示出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面临遗产失传、文化断流的重大危机。抢救、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途径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 高等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根据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极其丰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范畴作了科学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如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等);②表演艺术(指民间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有关大自然的观念、农业活动和农业知识、生态知识与实践、药典和治疗方法、宏观宇宙和宗教方面的信仰和实践等);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包括建造艺术和建造物、民间艺人和传人的民间绘画、民间雕刻艺术、民间工艺、民间剪纸、织绣、扎彩等)5个方面[2]。

受诸多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冲击,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快速恶化,传统的依靠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在当代语境下越发难以为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挣扎在几乎干涸池塘里的鱼儿,正在加速消亡。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手段。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讲,如果青少年不再对祖先的传统文化及其文化遗产感兴趣,那么即使其他方面再竭力去保护它也无济于事。可以说,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为有效的方式。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如今也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与重视。[3]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经历着重要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期,面对着全球化的种种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急剧流变和消失的时候,高校作为专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各种优势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高等教育的独特作用。设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从教育的视野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4]

高校图书馆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高校图书馆以大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明确功能定位,拓展服务领域,发挥其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神圣使命。

2 高校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2.1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馆职能的定位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图书馆的第一职能。众所周知,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从文稿到书籍,从纸质文档到各种电子文献都可以由图书馆收集、整理与开发。倘若没有图书馆的存在,不知道会有多少文献灰飞烟灭,失传于世。可以说,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正是经过图书馆等机构的不懈努力才得以保存下来。

高校图书馆拥有加工和分析各种信息资源的专门人才,较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保护经验,在资料抢救工作和后续的资料整理、数字化、保存、保护等方面,有其他保护单位,甚至其他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优势。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来就和地方文献保存及地方经济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需要,高校图书馆应当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资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文化”物化为有形的文献进行永久保存。高校图书馆只有收集和保存有大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料,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并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做出贡献。

2.2 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学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保障之外,还肩负着保存人类及地方文化传统、为本地政府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支持地方文化建设的社会职能。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保存好人类文化遗产信息,也要设法加以科学利用,使其能够服务于地方社会文化及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近些年来,在逐渐升温的文化遗产热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注意收集保存各种文化遗产资料信息,并将其视为珍品,甚至作为“镇馆之宝”,无疑这是一种好的趋势。但也必须看到,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许多图书馆在视搜集到的文化遗产为珍品的同时,对其作用的发挥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准外借,不准复印,“保”而不用,使这些珍贵的典籍、资料等长期沉睡在库房里、书架上。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承,而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必然途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针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社会需要,高校图书馆应该逐步由封闭式办馆转向开放式办馆,特别是地方性高校,更要与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了解地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在文化遗产申报、相关人才培养、信息咨询服务、开展文化遗产科学研究和组织各种文化传承活动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3 组织与协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

高校内集聚着众多的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从事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的研究成果应该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工作。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和科学保护理论等方面仍然“欠账”很多。[5]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在高校拥有相关研究中心,有一批对地方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学者和专业人员。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馆藏优势,密切结合我国及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需要,确立研究主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研究活动,为整个研究过程提供有关文献信息发掘、整理、咨询等服务,并为其研究内容申报国家及地方科研课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图书馆还可以组织对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熟悉的馆员到民间采风,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并运用摄影、录音和存档等方式收集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信息,为高校教师及有关专家从事相关研究提供有用素材。

2.4 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社会环境。高校是广大知识青年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大课堂,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学校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为此,图书馆应努力营造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教育的环境氛围,通过图书馆的建筑格局、装饰特点、音乐的播放、传统工艺品的摆设等途径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民间文化空间中感受、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艺术魅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寓教育于日常学习及生活之中。

互联网是一种便捷、快速、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更为高校大学生们所青睐。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特色、有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教育和有关信息服务是吸引大学生的有效办法。图书馆可以针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网站、设计民间艺人主页和民间艺术绝活浏览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线图书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授课、网上讨论、网上答疑,为濒危、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设立电子公告栏等,使高校师生能够在特有的网络环境中,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2.5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传统技艺、艺术审美资源,是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素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更是教育年轻一代正确地为人处事,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6]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兴趣,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老艺人进行校园传习活动,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班人,使其传承能够后继有人。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节假日活动、展览、讲座、知识竞赛、专业性研讨等形式,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深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图书馆还可以组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社团,将那些对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兴趣的师生组织起来,开展文化展演及教育传承活动,以丰富高校广大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国发办(2005)18)[EB/OL].[2009-02-28].http://www.gov.cn.

[2]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32届会议.巴黎,2003.

[3]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 张卫民,黄文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形式[J].装饰,2006(11):20-21.

[5] 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7-70.

[6] 申茂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文化论坛,2009(1):49-52.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图书馆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图书馆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