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两年来关于“党内民主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2010-03-22郭玉亮

天府新论 2010年1期
关键词:民主主体党员

郭玉亮

近两年来关于“党内民主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郭玉亮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大课题后,近两年来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对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党内民主建设主要内容及其对策思考;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内在逻辑及其路径选择;党内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党员主体地位的现状及其对策等方面。

十七大报告;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党内民主选举;党员主体地位;综述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大课题后,近两年来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围绕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对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党内民主建设主要内容及其对策思考;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内在逻辑及其路径选择;党内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党员主体地位的现状及其对策等方面。现将其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以期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策思考

(一)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原因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民主建设,甄小英认为,主要有五方面原因:一是艰巨执政使命要求我们发扬党内民主。二是社会深刻转型决定了我们必须发扬党内民主。三是我们党自身在组织上又处在比较明显的代际更替时期,靠权威、个人魅力维系党内正常运转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四是利益群体复杂化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联系群众,发扬民主。五是不断地发展党内民主,加强民主监督,可以遏制腐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1〕丁晓强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加强党的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四大考验”的需要 (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同时,他也指出加强党的民主建设也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然要求。〔2〕王长江则认为,中国的政党制度决定了必须加强党的民主建设。他指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其他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所以,共产党搞得如何,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意义重大的,因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①王长江.谈党内民主和执政能力建设 〔Z〕.人民网,2009-09-09.

(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那些方面?李源潮归结为七大方面: (1)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2)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3)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委员会工作机制。 (4)实行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 (5)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6)改革党内选举制度。(7)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3〕

许耀桐则把它细化为十个方面,在上述七大方面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三方面的内容: (1)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会常任制。 (2)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和少数人专断。(3)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一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等内容。同时他还指出,党员权利有“15权”,即: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建议权、批评权、检举权、监督权、表决权、被选举权、罢免权、申辩权、保留意见权等等,特别强调党员对党的各级干部要拥有批评权、选举权和罢免撤换权。①甄小英,许耀桐.什么是党内民主?〔Z〕.人民网,2009-7-11.

(三)当前影响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因素

关于当前影响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因素,王光华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党内民主的理论研究滞后。从总体上看,党内民主的理论体系建设还没有完成,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对党内民主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界定、目标设计、战略部署等方面都存在着争论。如关于党内民主的概念界定、关于党内民主的实质、关于党内民主的目标、关于党内民主的性质以及关于民主集中制等。(2)党内民主的思想意识滞后。当前,党内民主的思想意识相对滞后于民主实践。其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缺位、平等意识变异、权利意识淡薄以及责任意识虚化等。(3)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党员权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不完善以及党的委员会制度不完善。(4)“一把手体制”影响发展党内民主。表现为霸道作风严重,缺乏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以形式上的民主掩盖实质性的不民主以及看 “一把手”眼色说话的庸俗风气。〔4〕

(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思路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遵循哪些原则?李源潮提出了五大原则:一是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二是必须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三是必须实行民主与集中相统一。四是必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五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5〕郑科扬则提出了六大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内民主理论为指导,保证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第二,必须坚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展开,保证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完成。第三,必须坚持把加强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发展党内民主的工作水平,保证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第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贯彻既坚定积极又稳妥有序的方针,保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第五,必须坚持把自上而下的示范、带动与自下而上的监督、促进结合起来,形成全党同心同德发展党内民主的新局面。第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学习民主、推进和发展民主。〔6〕

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对策思路,欧阳淞指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来展开。具体应做到: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内民主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以及改革创新与借鉴吸收的关系,既要发扬光大党内民主建设的优良传统,借鉴吸收其他政党于我有用的经验、作法,又必须坚决抵制照搬西方式民主、搞“精英民主”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创造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模式。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党员各项权利,激发党员主体意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共同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出发,进一步加大这方面工作的改革创新力度。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必须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统一,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逐步建立起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第四,坚持积极稳妥的方法,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7〕

其他研究者则把对策思路细化为七个方面: (1)增强党员民主意识。包括强化党员的民主权利意识、民主责任意识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理念等。 (2)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和规范化。包括完善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党的委员会制度。具体应做到,一是厘清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以及委员会的常委会之间的权力架构关系。二是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解决党内权力运行结构体系倒置问题。三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制度。四是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 (3)完善党内民主程序规则。具体包括完善党内权力产生和授予的程序规则、完善党内权力行使的程序规则以及完善党内权力终止的程序规则等。〔8〕(4)坚持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9〕(5)进行党内民主的研究、讨论和宣传、普及。(6)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7)制造可控的外部压力,鼓励探索党内民主的不同实现形式。〔10〕

二、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内在逻辑及其路径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对于这一重要论述,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如何做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等方面。

(一)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关系

张书林认为,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1)党内民主先于人民民主而建立,为人民民的起步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2)党内民主较之于人民民主具有更高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 (3)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可以从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上看出。 (4)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还从治党与治国的关系上体现出来。〔11〕韩强认为,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还体现在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有促进和保证作用。具体表现在为人民民主使党内民主具有民族特色、适应性、现实性以及持久性。他还指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首先,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在党内的具体体现,具有强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其次,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第三,扩大党内民主最终是要完善和巩固人民民主。〔12〕

李玉福也指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具有内在一致性,表现为:在民主精神的价值取向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要追求和实现人民主权的实现;在民主的基本原则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准则;在民主的实现方式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通过不同领域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四大民主渠道来实现的;在民主的最终目的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最终目的都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民主的领导主体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两种领域的民主的领导力量都是中国共产党。〔13〕

田改伟指出,党内民主之所以能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许多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其一,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民主观作为指导思想。其二,都坚持相同的民主原则即民主、平等、选举、公开和监督的原则。其三,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其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不同点则表现为:其一,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政治功能不同。其二,党的组织体制与同级政权的组织体制在形式上不同。其三,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在民主集中制方面的具体实施原则不同。〔14〕青理东也指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尽管二者的地位、民主的主体、形态、层面和适用范围都不同,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所以,党内民主理应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党内民主寓于人民民主之中。这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客观依据。〔15〕

(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必要性是什么?对此,王凡指出,民主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历来是同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相联系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只能与现有的经济社会发水平以及我国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适应,只能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以党内民主带人民民主的发展,既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1)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2)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党内民主能够示范带动人民民主。 (3)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党经过长期执政得出的基本经验。 (4)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是我们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16〕吴欣也认为,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要求,党内民主具有能够积极推进人民民主的条件和优势。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也在党。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17〕田改伟也指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的,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方式决定的。〔18〕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有没有这种可能?青理东指出,党内民主如何带动人民民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实践上看,各地创新的经验表明,这种结合与带动是可行的。带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采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联动的方式。所谓“联动”,即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同时进行,往往体现在干部公开选拔的流程中。 (2)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示范的方式。所谓“示范”,是指先在党内探索某些实现民主的有效途径,然后再推广到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去。 (3)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引导的方式。所谓 “引导”,是指以党内民主引领并保障人民民主正确的政治方向。〔19〕

(三)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路径选择

杨继荣认为,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首先,要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联系起来,通盘考虑,达到相互衔接;其次,要增强党内民主的开放度,让党外人士和一般群众参与进来;第三,要提高党内民主的水平。〔20〕张书林指出,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是抽象的理论表达,必须体现在活生生的实践之中,体现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之中。为此,他提出以下对策: (1)坚定地推行地方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2)完善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按照党内民主的精神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司法机关的关系。 (3)党领导法的制定,但党又必须在法的范围内活动。 (4)推进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5)以党内监督支持和保证党外监督。 (6)以党内民主精神推进党群关系的民主化。〔21〕

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多方面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为此,田改伟提出以下途径: (1)以先进的民主思想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2)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制度建设。 (3)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的法治化建设。(4)创新人民民主实现形式——协商民主。(5)引导社会组织从各自特点出发,丰富和发展人民民主。(6)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序参与。(7)通过党内民主实践展示民主成效、取得民主经验。(8)通过党内民主实践学习民主、增强民主意识。〔22〕

三、党内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政治的基石与精髓,直接决定着党内民主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为此,学术界针对党内民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深入的研究。

(一)党内民主选举现状

刘启春指出,大量的实际情况表明,党内选举仍然局限于“安排为主,选举为辅”的上级意志。一是差额率过低。二是候选人的产生是由上届委员会提名,组织部门审查,报上级审批,而不是在相应的选举主体中酝酿产生。三是主要领导人的选举不实行差额。这样,代表、委员和书记的选举仅仅是名义上的,事实上却是由党委、上届委员会提名和事先审定产生的。候选人只有在审查或审批过了关,才能进入选举,否则就与选举无缘。而一旦审批过了关,选举则成为无碍大局的形式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剥夺了相应的选举主体的选举权,使选举权始终掌控在组织部门和个别领导人的手里,使之成为少数领导干部的特权。它所带来的必定是金字塔式的级级上溯的授权机制,与民主所要求的权力结构是背道而驰的。〔23〕

(二)党内民主选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党内选举存在那些问题,学术界形成如下观点: (1)制度设计层次的疏漏缺失,选举程序不够透明、规范和科学。(2)部分领导阶层的负面示范效应,候选人的确定不能充分反映大多数选举人的意志。 (3)一些选举中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干扰,既得利益层面的消极抵触阻碍,对选举结果不够尊重。 (4)选举的竞争性不强,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小,层次低,差额幅度小。 (5)面临着以票取人困惑。〔24〕(6)党内选举存在被委派制冲淡或代替的倾向。(7)候选人提名制度和介绍方式存在缺陷,有些选举程序规定不合理,有违选举的民主本质。 (8)党员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9)群众选民的比例太小。〔25〕

舒艾香等研究者对党内民主选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归纳:一是对党内民主选举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二是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存在缺陷。三是对不正之风的预警、防范和查处不力。四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五是利益、情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26〕马桂瑞认为,其原因还应包括,一是历史包袱: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二是体制束缚: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三是制度缺陷:制度设计层面的疏漏缺失。四是人为阻力:党内既得利益的消极阻碍。〔27〕刘益飞认为,党内民主选举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一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选举价值的忽视及缺乏实践的自觉性。二是党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误读、对“党管干部”认识及实践中的扭曲。三是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体制的阻碍及党内既得利益的困扰。〔28〕

(三)完善党内民主选举的对策思考

如何完善党内民主选举?学术界提出的对策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五个转变,做到五个结合。一是由注重选拔向注重选举转变。二是由注重选举单一环节向选举前、选举中、选举后三环节全面重视转变。三是由等额选举向差额选举转变。四是由间接选举向直接选举转变。五是由单纯强调选举制度改革向完善以选举制度为核心的党内权力运转体系转变。〔29〕改革党内选举制度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将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与改革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有机结合。二是将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与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有机结合。三是将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与健全党委制有机结合。四是将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与党员民主素质培养有机结合。五是将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与推动人民民主有机结合。〔30〕

第二、以发展党内民主为目标,不断推进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一是改革候选人提名制度,探索 “三荐一选”的党代表选举模式。二是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基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公推直选。三、创新党内选举方式,引入竞争性选举机制。四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形成党员普遍参与和自由表达选举意愿的党内选举氛围。五是严格设定选举程序,探索以民主过程保证选举结果的新路径。

第三、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根本,创新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理念。一要始终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本质要求。二要努力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作为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根本途径。三要坚持将是否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检验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核心标准。

第四、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为基础探索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新路径。一要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为价值取向确立党内选举原则。二要以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为重点完善党内选举程序。三要以扩大差额选举为突破口,创新党内竞争性选举机制。四要以维护党内选举的权威为基础完善党内权力授受体系。〔31〕

第五、坚持民主选举的原则,避免走入误区。一要坚持选举的合法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完善党内选举的法律法规。二要坚持选举的公平竞争性原则,避免选举的形式化。〔32〕

第六、正确认识民主选举的双重性质,防止党内民主建设走极端。

第七、深入研究人类创造的民主选举的成果和形式,大胆借鉴吸收其中反映客观规律的有益做法。〔33〕

第八、建立规则,完善制度。建立候选人之间具有实质竞争的选举规则和投票规则,完善选举干部的任期制和届中调动制度,探索建立选举制、任期制和罢免制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34〕

四、党员的主体地位现状及其对策思路

党的十七大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作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众所周知,党员主体地位既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特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就是要以党员主体地位为导向,构建党内民主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为此,社会各界加大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党员主体的本质内涵和特征

黄宇指出,所谓党员主体,就是指作为组成政党基本要素的党员,是政党权力和政党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并在政党体系中居于积极的和能动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其本质特征包括:一是主体性。从组织结构上看,共产党不是少数人为获取国家最高权力而组织起来的政治小团体,而是由具有共同思想基础、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奋斗理想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先锋队组织。二是结构性。从党员的总体情况看,党员是政党的基石,党员的成分如何、党员的素质高低、党员作用的发挥与否,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党的事业及党内民主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党的先进性及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具体性。从党员自身的情况看,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具体的。在政党活动中,党员主体的人格应该得到切实尊重,党员主体的权利应该得到真正的保障。〔35〕

欧阳淞则认为,所谓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党员在党内关系中处于主人翁的位置,在党内生活中拥有当家作主的资格。主要是指广大党员通过行使党章规定的权利,履行党员应尽的义务,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实践活动中所处的自始至终的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地位。其基本属性包括规定性、实践性、平等性、能动性等方面,具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体与组织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36〕曹峰旗也认为,党员主体地位即党员主体性地位,简单地说,是指党员在党活动中主导性、主动性与决定性的政治地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本质上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37〕

(二)当前党员主体地位的总体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

曹峰旗指出,当前党员主体的总体现状是,党员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从党员个体的角度来看,比较普遍存在着主体意识缺乏与参政议政能力低下的问题,党员的各项权利虚置状态不是个别现象,普遍健全的政治人格还没有形成,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建设实践中,普通党员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被动的地位,即党员往往是以被领导、被管理、被教育、被监督、被支配的角色出现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建设中。从党组织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在观念形态、心理习惯上,还存在着一种漠视党员主体性的倾向。在现实中,党内管理与决策神秘化、狭隘化的家长制作风还远没有扭转,民主不足、集中有余,等等。〔38〕

黄明哲也指出在“党员是党的主人翁,是党内生活的主体”这一根本性问题上,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已经有了较多的共识。但是,在确立和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党员自身缺乏主体意识。党员权利缺乏保障。党的组织领导体系与党员主体地位存在冲突。党员主体地位缺乏舆论支持等。〔39〕孙艳春也指出,党员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党的政治生活的各方面,但目前,在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处于“弱化”与 “缺失”的状态,其主要表现就是党员实际上主要是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即党内客体而存在的,很少以党的主人翁身份即作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出现。表现在党内民主上,就是民主主体的权利得不到有效行使和保障。〔40〕

关于当前党员主体地位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研究的薄弱。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导致党员主体地位确立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撑。〔41〕由于缺失主体意识的党建理论的教育引导,致使党员主体意识缺失、主体能力不强,导致主体作用发挥有限。〔42〕

第二、机制体制不完善。一是民主机制不健全,民主氛围不浓。二是党代会与党委会之间存在权力授受关系不清问题。三是党员权利保障制度不完备。四是党员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43〕五是以义务为本位的组织体系导致党员主体地位的实际错位。六是集中型的权力结构导致党员的主体地位缺乏体制力量的保障。〔44〕

第三、传统中的一些负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封建专制文化中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权威政治、官本位思想等仍对党员的思想和言行发生着影响。〔45〕

第四、“组织本位”和 “组织强势”传统思维的影响。一是由于多年的政治运动和思想僵化,形成了“组织本位”和“组织强势”,党员个人的权利被限定在极小的范围,加之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的淡化,以及党员在自我思想修养上的松懈,使党员自身主体意识淡漠的倾向加深,许多党员并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是党的先锋队组织中的一分子。二是由于“组织本位”和“组织强势”的影响,降低了党员的主体地位,党组织在重视发挥党员的主体意识方面还显得不够自觉,尤其在对待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时,往往片面强调党员的义务而忽视党员的权利。

第五、对民主集中制存在片面理解。由于对民主集中制的片面理解,我们时常在工作中依然习惯于 “领导决策、党员执行”,“我决策、你办理”的老做法,突出领导本位而忽视党员的主体性。

第六、在党内事务的管理和党内监督方面存在误区。在党内事务的管理上,忽视管理的开放性和党员的参与度,过分强调保密等方面的原则,以致严重损害党员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在实际上极大地损害了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党内监督上过分强调党员的客体地位,往往突出自上而下的对党员的监督,忽视了党员在党内监督中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广大党员自下而上的监督作用的发挥,弱化了监督自下而上的正确向度。〔46〕

(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对策思路

怎样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研究者提出对策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理论与制度创新,尤其是加强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研究。制定和完善党内相关法规,对党代表的权利进行明确规定,保证其能够正当行使。〔47〕一是加强党员主体地位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在全党形成 “党员是党的主体”的共识和理念。二是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度、机制和行为规范。三是全面提升党员主体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48〕

第二、提升党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素质。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其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教育党员,在教育引导中增强党员主体意识。〔49〕其二是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党内民主生活的影响。其三是提高党员的文化素质。其四是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实现党员主体地位,提高党员民主素质的党内民主生活氛围。提高党员的民主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党员的权利意识,强化党员的民主权利观。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加强党员权利意识的教育,提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加强党员的平等意识教育,使全体党员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在党内全体党员都是平等的。三是要通过提高党员 “知权”标准、坚定党员“用权”信心、锤炼党员“维权”勇气,强化党员的民主权利观。〔50〕

第三、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各项权利的落实。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各项权利的落实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关键。其一、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为根本,落实和保障党员选举权。要逐步扩大党内直选范围,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其二、以健全党务公开制度为重点,落实和保障党员知情权。要扩大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其三、以完善党员意见表达制度为基础,落实和保障党员参与权。要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新途径,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以及完善党内表决制度。其四、以创新党内监督制度为关键,落实和保障党员监督权。要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度,党内询问和质询制度以及舆论监督机制。〔51〕

第四、积极构建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合力机制。要加大对党员主体地位的宣传力度,突出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权,建立、完善党内关爱机制以及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程序的机制。〔52〕

此外,学术界还就党内民主建设和党的团结统一关系、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党内民主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党内民主发展的突破口、如何培育党内民主的动力、国外主流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深入研究党内民主建设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甄小英,许耀桐,蔡霞党内民主建设: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的选择——著名党建专家三人谈 〔N〕.北京日报,2009-09 -01.

〔2〕丁晓强.以党内民主推动执政革新 〔N〕.东方早报,2009-09-27.

〔3〕〔5〕李源潮.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J〕党建研究,2007,(11).

〔4〕王光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焦点研究 〔J〕.理论探讨,2008,(3).

〔6〕郑科扬.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坚持的若干原则 〔J〕.前线,2008,(5).

〔7〕欧阳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J〕.党建,2008,(4).

〔8〕彭向刚.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若干思考 〔J〕.长白学刊,2008,(1).

〔9〕朱斌.新时期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考 〔J〕.南方论刊,2009,(7).

〔10〕王莉.党内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解决思路 〔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3).

〔11〕〔21〕张书林.论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 〔J〕.长白学刊,2009,(3).

〔12〕韩强.对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关系的几点新看法 〔J〕.领导科学,2009,(4).

〔13〕李玉福.加强党内民主 带动人民民主 〔J〕.法学论坛,2007,(6).

〔14〕〔18〕田改伟.试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辩证关系 〔J〕.政治学研究,2007,(2).

〔15〕〔19〕青理东.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

〔16〕王凡.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J〕.理论与改革,2009,(2).

〔17〕吴欣.关于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思考 〔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1).

〔20〕杨继荣.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N〕.成都日报,2007-11-26.

〔22〕田改伟.试论以党内民主建设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

〔23〕刘启春.竞争性选举:党内民主发展的新思路 〔J〕.社会主义研究,2008,(1).

〔24〕高民政.选举在发展党内民主中的意义 〔J〕.探索与争鸣,2007,(12).

〔25〕侯晋雄.关于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的若干思考 〔J〕.理论建设,2009,(1).

〔26〕〔46〕舒艾香,李瑾,冯莲,王影.党内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湖北社会科学,2009,(3).

〔27〕马桂瑞.党内选举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探析 〔J〕.世纪桥,2009,(4).

〔28〕刘益飞.试论党内选举制度改革长期滞后的深层原因 〔J〕.理论与改革,2008(5).

〔29〕李荣田.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实现五个转变 〔J〕.理论探索,2009,(1).

〔30〕孔令国.深化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9,(2).

〔31〕邵建光.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3).

〔32〕金晓钟,徐本岩.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充分体现党内民主 〔J〕.长白学刊,2009,(3).

〔33〕毛协铜.适应民主发展要求健全党内选举制度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5).

〔34〕李婷.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几点思考 〔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3).

〔35〕黄宇.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J〕.攀登,2008,(1)).

〔36〕欧阳淞.关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几点认识 〔J〕.党建研究,2008,(10).

〔37〕〔38〕曹峰旗.党员主体地位的政治学思考 〔J〕.探索,2008,(1).

〔39〕黄明哲.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对策思考 〔J〕.理论前沿,2007,(24).

〔40〕〔42〕〔45〕孙艳春.论党员的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建设 〔J〕.长白学刊,2007,(6).

〔41〕〔44〕储霞.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析 〔J〕.理论与改革,2007,(6).

〔43〕王慧.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关系、障碍及其路径 〔J〕.探索,2008(6).

〔47〕顾建键.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的思考 〔J〕.甘肃理论学刊,2008,(1).

〔48〕徐遥.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几个问题 〔Z〕.2009,(13).

〔49〕弘强.发展党内民主要以党员为本 〔J〕.党建研究,2009,(7).

〔50〕〔52〕黄明哲.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对策思考 〔J〕.理论前沿,2007,(24).

〔51〕张跃岭.切实落实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J〕.领导科学,2007,(24).

(本文责任编辑 谢莲碧)

D26

A

1004—0633(2010)01—0015—06

2009—10—22

郭玉亮,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陕西 西安 710049

猜你喜欢

民主主体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