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旧经验 构建新知识
2010-03-2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号第三中学215020王晨光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号第三中学(215020) 王晨光
辨析旧经验 构建新知识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号第三中学(215020) 王晨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
这就启示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学情,有效地引导学生调动相关知识和经验,找准新旧内容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要对可能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错误的、容易误迁移的知识进行辨析。辨析旧经验,构建新知识。
例一、学习近地面大气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规律时,许多同学错误地迁移了“距离太阳越近,温度越高”的经验。
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应的情景,进行辨析。
如图1所示,比较近地面的甲乙两地气温高低,有两种意见,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1. 距离太阳越近,温度越高,所以甲高于乙
2. 依据爬山的经验,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高处不胜寒,甲低于乙。
图1
图2
学生经过思考、辨析,才能了解旧知识的局限性,认识到由于近地面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气热量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是地面长波辐射,距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
例二、地球的自转造成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由于我们日常肉眼所见的运动距离短,偏转幅度极小,不能察觉,所以学生很难认同偏转现象。
教学中可以用大尺度的运动来说明这种现象的存在。如图2展示经纬网地图,提出问题:A与B在同一条经线上,相距较远,从A瞄准B发射一颗炮弹,能否打中?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转,炮弹在运行过程中要发生偏转,不能打中,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改造旧经验。进一步指出偏转的规律是北半球右偏,上题中的炮弹将打在B点以东;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还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来考察,效果也会较明显。比如一刻不停流淌了千百年的河流,在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河水总是倾向于向右偏,河流的右岸被冲刷,左岸由于没那么多河水冲向它,流速较慢,经常有沙石堆积。再比如铁路,每天都有火车在飞驰,日积月累也会产生磨损。在北半球,右轨要承担的压力就比左轨要大那么一点,磨损也就更厉害。当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只要求知道偏转的现象与规律,对偏转的原因不需要探讨。
例三、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一月初到达近日点,七月初到达远日点。
远近日点的时间学生非常容易弄反,原因是学生依据旧经验,七月初我们这里天气炎热,应该到达近日点。学习该知识时,可以特意指出这个矛盾,设置疑问,然后在学习完四季的变化后,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事实上,近日点时整个地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的确多一些,但因地球的公转轨道接近正圆,远近日点的距离差值相对于遥远的日地距离而言很小,获得太阳热量的差值也很小。一月初,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决定太阳辐射强度)大,白昼(决定太阳辐射时间)长,得到的太阳能量远多于北半球。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也就是决定北半球季节的主要因素不是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而是太阳能量在南北半球的分配。
例四、天文意义上的夏季指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从而获得太阳能量最多的季节。
对于北温带而言,夏至日前后的三个月,正是获得太阳能量最多的季节,我国传统上的夏季就是以此划分的。但这一段时间却并不是平均气温最高的季节。从气候统计上划分的夏季,时间要相应的滞后大约一个月。也就是地球获得太阳能量最多的时候并不是大气温度最高的时候,初看起来,这似乎和我们的经验不一致。
为帮助学生理解,可以举例生活中的经验。夏季时气温最高也不是出现在太阳最毒辣的中午,而是午后2点左右,这是因为太阳能量要先传导给地面,再到大气,大气本身的升温也有个过程。
例五、热力环流中的“高压”、“低压”有特定的含义。
我们平常所讲的高低压是以我们所处环境的正常气压为标准来衡量的。热力环流中的“高压”、“低压”系指同一高度相比较而言,即使是近地面的“低压”也要高于高空的“高压”。 这一点要特别说明,防止错误迁移经验。可以用大气密度来衡量气压的高低。高空中大气密度远远小于近地面,即使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高空密度增大,密度仍然小于近地面。
例六、褶皱形成时,背斜部分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向斜部分下凹,形成山谷。经历长时间的差异侵蚀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对地形倒置的成因,学生好理解,背斜受到侵蚀,但往往想当然的认为向斜部位高出来是因为堆积。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向斜处岩层的缺失状况,着重指出向斜也受到侵蚀,只是受侵蚀速度较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