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结尾”设计
2010-03-21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呢138000胡春波
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呢 (138000) 胡春波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结尾”设计
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呢 (138000) 胡春波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凤头”和“猪肚”,而对于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交给学生自由活动,体现学生自主性;有的教师认为剩点时间,浪费可惜,便接着讲下次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收场……。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得一节课总的印象尚可,但总给人“虎头蛇尾”之感。实际上,一个好的结尾,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增强记忆;可以成为衔接前后教学内容的纽带,使新旧知识连贯起来;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新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可以形成新的高潮,使学生“欲知后事”,期待“下回分解”。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地理教学“结尾”设计的几种做法:
一、归纳总结 提纲挈领
授完新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内在联系,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表将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准确地抓住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内在联系。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结尾方式。归纳总结必须体现提纲挈领,全面准确,力求多形式、有深度,不能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或简单重复。
如,在讲完人教版“中东”一节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本节知识归纳如下:
本节内容主要以“长期热点地区”为主线,进而引出中东各方面的情况。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为出发点,围绕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展开教学内容。采取讨论的方法把中东的气候、经济、居民及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而出,相互作用为一个整体。
又如,人教版“日本”一节,是我们学习世界地理的第一个国家,以后还要了解许多国家。一般来说,学习国家地理要抓住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地理”等特点,而学习“日本”一节时要抓住日本的“海洋条件”来串连这些内容。
当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地理特点,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将日本地理的特殊知识,概括成国家地理的一般结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模式,并注意各国地理的特殊性。在以后学习国家地理时,逐步完善知识结构,细化、深化知识结构,形成地理知识体系,为日后吸纳地理信息,构建知识框架和信息网络做准备。
采用归纳总结的方式,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帮助修改完善,使学生在系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二、练习巩固 及时反馈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能听懂或掌握了所学内容,但课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做题时又不会了,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却非易事。因此,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训练,以达到完善、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
如,在讲完“澳大利亚”一课时,笔者转换角度设计了这样的反馈练习:(1)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房屋,哪一面是朝阳的?七月份到悉尼旅游,是否适宜游泳?为什么?(2)如果澳大利亚的东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西部为山地,将对气候、人口及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学生自由选择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可见这样的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的“脉搏”,把握教学进程。
三、设置悬念 承上启下
人的强烈求知欲往往来自于神秘、好奇。在一堂课即将结束之时,对于与后续课程或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便可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式的结尾。教师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自行讨论,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内容有关的悬念。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为了弄个清楚,自己会迫不及待的去探讨或提前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如,在讲授“中东”一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两部分,第二课时讲“匮乏的水资源”和“文化差异”。在第一课时结束时,老师小结: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中东成为世界长期的热点地区,除此之外,“水源之争”和“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中东长期战争,冲突不断的原因,具体情况是怎么回事?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悬念式结尾,“收”中寓“展”,使学生思前,觉余音缭绕;顾后,兴味盎然,欲奋力再攀。
四、拓展延伸 引导探索
45分中内,教师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涉及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讲清楚,有些问题可以留到课后去思考解决。可以有意识地将话题向课外延伸,把结尾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鼓励学生走出课本,探索生活中的知识。真正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如,讲完“地球的运动”后,提出:⑴如果地球不公转,昼夜长短将如何变化?⑵假如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地理现象将出现那些异常?再如,讲完“地势和地形”后,提出:“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也呈现三级阶梯分布,那么它将对我国的气候、河流起怎样的影响?”
这样的结尾,自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新的深度,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新知,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兴趣将是十分有益的。
五、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
有些教师采用提出学生感兴趣但又不能马上解答的问题来引入,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结尾时,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引课时的悬念,使导入和结尾互相呼应。
如在“欧洲西部”一课,这样设计导言:“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四川人爱吃辣椒,是因为四川的气候潮湿”、“东北人爱喝高度白酒,是因为那里冬天寒冷”、“日本人爱吃鱼,是因为那里鱼资源丰富”, 欧洲人的饮食有什么特色呢?(有的同学能说出以牛羊肉和乳制品为主)为什么?到课的结尾时照应导言,进行小结:欧洲人的饮食之所以以牛羊肉和乳制品为主,是受当地的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
首尾呼应式结尾,既能反映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情况,又使整堂课首尾照应,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时内容,结尾的方式都有所不同。课堂教学的结尾方式多种多样,虽然在一堂课中仅占几分钟,有时甚至几句话,却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若设计得精妙,则能产生“课断思不断,语断意不停”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