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卷特点及启示
2010-03-21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062张建珍夏志芳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00062) 张建珍 夏志芳
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卷特点及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00062) 张建珍 夏志芳
2009年是浙江省所有高考科目自主命题的第一年,也是浙江省课程改革不断深化,高考改革步子较大、实行新政策的一年。因此,今年的高考试题愈发引起各方关注。今年浙江省由于实行了新的五大政策,地理科的考试在两个项目中出现:一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组成的文综(总分300分)中地理占100分;二是在自选模块中,地理共2道题,每题10分。浙江省新高考为体现分类测试、分批选拔模式,设置了自选模块科目的考试,考试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个自主选修模块,每个模块10分,由学生任选6个模块,以60分计入总分,作为第一批重点院校考生录取的分数依据。这是浙江省为体现新课改理念,尊重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而精心创设的浙江特色。现在,广大师生又进入2010年的高考备考中,分析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卷特点,深入思考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无疑将对我们的教学和备考有所帮助。
一、有一定覆盖面,注重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核
(一)特点阐述
试卷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核,考的都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文综试卷考查了土壤类型、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气候类型判断与分布、工业布局的环境影响、住宅和商业布局、城市化阶段、城市空间规划、土地荒漠化、正午太阳高度、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区域、海陆分布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冰川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经济活动布局及影响因素、产业集聚、生态环境影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内容涵盖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地理3的绝大部分内容(笔者统计除地理3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未涉及外,其余各章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以及选修中的选修4“城乡规划”和选修6“环境保护”,可见该卷考点具备一定的覆盖面; 同时也可以看出该卷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有所侧重,如试卷考查了气候变暖对全球环境的响应、荒漠化问题、湖泊变化的生态影响、节能减排等,反映出命题者对新课标“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目标的把握。
(二)思考与启示:夯实基础,摒弃题海战术
纵观历年地理高考题目,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核是不变的主题,也是对高考命题者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师生要紧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对学生要求的表述。对重要的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字面背后的含义,并对一些易混淆、易搞错的概念,通过对比、解释、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深入理解。尤其是今年的浙江地理高考卷多处要求考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问题或作出评价、提出建议,这给教学带来的有益启示是:必须摒弃原先教学中重“地”轻“理”的倾向。要将教学从仅仅要求学生记忆地理原理转变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理原理的基本内涵,通过典型的例子说明如何运用这些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现象或作出评价。
二、注重学生读图析图、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一)特点阐述
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试卷地理部分有9图1表,自主选修模块中1张图,表现为等值线图、剖面图、区域地图、经纬网图、示意图等。笔者统计,2009浙江文综高考卷地理部分,需要通过读图表答题的分值为71分,占总分的71%,自选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的10分也要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以地图为载体,联系其他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延续了一贯以来地理高考“无图不成题”的特点。 此次高考更是突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转换图表的表达方式,如第1题、第4题。这两个题目考查的是气候类型等地理基础知识,但却是得分率较低的题目之一。第1题将书本上的文字表述形成示意图,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第4题用与书本上不同的图例来考查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的理解,一些学生只知死记书本图形,没有养成读图要先看图例的习惯造成失分。二是读图题多为综合题,图表要素趋于复杂。综合题的特点是可以就一个图从不同角度综合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缺点是易造成考点集中,影响覆盖面。如第36题,分值为30分,包括4小题,涉及的考点包括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类型与成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图上既有经纬度、又有地形地貌要素,还有公路、铁路和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信息,人文与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幅图上有机结合。4个小题全部需要考生从图6中排除干扰信息,获取有效信息。
36. 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
图6 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4分)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12分)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8分)
(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6分)
【答案】
(1)66.5°N及其以北地区 原因:黄赤交角为23.5°,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消失
(2)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 西临大西洋,盛行西风,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迎风坡,暖流经过
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较大,背风坡,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
(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主要位于河流中上游
(4)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
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湾沿岸地区,铁路和公路环绕海湾分布;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
(二)思考与启示:掌握读图基本步骤、归类专题练习
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地图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信息量大,能直观、准确反应事物的特点,同时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还具有培养学生智力的功能。因此,地图始终是历年地理高考的考查重点。高考对地图的考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考察考生识图、读图获取正确地图信息的基本技能;二是利用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利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前者是基础性要求,后者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地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目标,注意地图教学的方法。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看似很重视地图教学,一堂课的地图就多达几十幅,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呈现大量的地图,让学生反复操练,但效果并不明显,更有甚者地图看了很多,但连读图的基本步骤都没掌握,学生见了新的地图还是不会读、不会用。因此,地图教学也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依照不同的地图类型进行教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本质,教给学生地理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对地理读图题进行归类分析,找出规律,通过专题练习、比较归纳等方式,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注重对考生探究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核
(一)特点阐述
表1 某城市群内A、B、C三座城市各产业的年产值(亿元)
本次地理高考没有简单地理识记的内容,而非常强调通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涉及比较、分析、归纳、解释、评价等多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试卷题目中尤其让人耳目一新的是37(1)。该题通过给考生一个关于城市区位商的公式和一个有着3个城市各产业年产值的表,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计算三大产业应分别向哪座城市集聚。对考生而言,这些图表和公式都是陌生的情境,如何通过给定的信息获取有用的信息,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整个考试的过程就是考生探究的过程。考查的重点不是学生的地理知识,而是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能否在陌生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学会学习”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该题分值较大,失分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区域内A、B、C三座城市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三座城市都有纺织、装备制造业和文化等产业,三个城市主要产业的年产值见表1。
注:为了方便计算,表中产业结构情况及数据作了简化处理。
判断不同产业在不同城市的集中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区位商来确定。某城市的某个产业区位商越大,表示该产业越集中于该城市。理论上,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该产业应尽量向该城市集聚,以实现合理分布,形成产业集群。
(1)已知A城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1.03、1.07和1.39,B城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区位商的分别为0.71、1.29和0.83。据表1计算C城三大产业的区位商,利用计算结果确定上述三大产业在理论上应分别向哪座城市集聚?(9分)
【答案】
(1)纺织业应向C城集聚;装备制造业应向B城集聚;文化产业应向A城集聚。
(二)思考与启示:
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必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必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珍视、挖掘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特色。纵观近年地理高考试卷,可以发现高考命题者不断通过改革、创新,考查考生的探究精神和地理学习能力。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一个从未见过的学术公式或命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研究性学习,设置若干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得探究乐趣,并让学生总结、学会探究新知的方法,学会学习。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一些思维自我监控的策略。比如,在拿到一个较为复杂的题目或探究性的问题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自我监控,如“我要如何才能得出结论”、“分几个步骤”、“关键是要获取什么信息”等思维监控策略。
2.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随着地理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中见到跟书本知识或平时练习一模一样的情况越来越少。有许多考生一看到题目的内容或公式、图表从未见到过,马上就乱了阵脚,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导致应该得分的题目拿不到分的情况出现。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在应考时遇到了一道原本可以正确解答的题目,但由于题型新颖,容易被图表、公式表面的复杂性所困惑。此时一个自我效能感好的学生,就会以“这道题目原理简单,只不过题型新颖”的想法来调节自己当时的应考情绪,如果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往往会造成心神不定,以至影响后面的答题效果。
有些教师善于搞“题海战术”,给学生出难题、怪题,平时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使很多学生对地理探究题产生了厌烦或恐惧的心理,这种情绪体验在高考应考紧张的情绪下得到放大,使很多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产生“探究题很难,我一般不能答对”的消极暗示,丧失信心,导致失分。
成功经验或体验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来源。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尽量避免他们直接的失败。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与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它,并且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示,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临考时,教师也应提醒考生,考试的题目不会超越《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任何“陌生的面孔”都可以通过熟悉的地理方法得以解决,这种自信心对考生的考场情绪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四、回归生活,关注热点
(一)特点阐述
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越来越成为国际地理教育界的共识。新课标也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基本理念。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中,一个较大的亮点是将地理高考的题目与考生或社会普遍关注的身边事联系起来,有时一个题目就是一个现实的社会情境,而这个社会情境需要通过地理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才能得以解决,既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也使整份试卷有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自选模块)“旅游地理”模块(10分)
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将在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届时有2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共7000万人次参展。这将给旅游市场带来商机。
(1)请选择世博会期间观赏钱塘江潮的最佳时段,并分析钱塘江潮是如何形成的?(4分)
(2)如果你是世博会志愿者,在介绍游千岛湖时,应该提醒游客在文明旅游方面注意什么?(2分)
(3)若有外国游客取道京沪线从天津回国,沿途经过的世界遗产地依次有哪些?(4分)
【答案】
(1)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喇叭状河口湾;天体引力最大等
(2)千岛湖最重要的水源地,旅游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水质,尤其不能在水域上乱仍垃圾;注意水域安全
(3)苏州古典园林;南京明孝陵;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泰山。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是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而钱塘潮、千岛湖等是浙江省知名的旅游景观。因此,从命题角度而言,该题充分体现了关注身边的地理,学会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分析生活中地理的理念。试卷通过“外国游客取道京沪线从天津回国”这一生活化的情境,实际上考察的是“沿京沪线从上海到天津沿途的世界遗产地” ,反映出命题者较好的命题技巧。
(二)思考与启示:回归生活、注重实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会用地理知识、原理、技能等来审视、解决、评价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是由高中阶段地理教育目标决定的,也是地理学科实践性特点自身的诉求。“地理学,首先是天文学——畜牧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一百多年前,恩格斯的这句话就为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作了最好的注释:地理学源于生活,并指导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可贵特点和生命力所在。广大地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探寻适切的地理教学方法。改变当前中学地理课堂中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脱离生动的真实世界的现状。在教学目标追求上,要注重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材料上,通过乡土教材、校本教材、时事新闻等载体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空间上,改变局限于教室的现状,带领学生走向田野、走向社区,观察、思考生活世界的地理。
(张建珍的工作单位为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