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构建与维护
2010-03-21吴惠芳
吴惠芳
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构建与维护
吴惠芳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雏形已初步形成,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影响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在新的形势下,福建应该如何构建和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摆在政府有关部门、高校、毕业生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就业市场;构建与维护;政府;高校;毕业生
一、构建与维护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已被打破,在一定范围内的“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已悄然兴起。毕业生就业工作己突破了国家包就业的观念和体制,初步实现由“政府调控指导、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1]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为经济的市场化,必将促使与之相关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所以,劳动力必须首先进人市场,而毕业生是劳动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其最朴素的要求就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此,构建和维护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当今高校面临着一个重要而急需解决的问题。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部,与台湾源远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十一五”规划期间,福建地方政府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校教育是增强海峡西岸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目前,与相邻的珠江三角洲相比,福建省产业竞争力还不很强,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素质并不是很高。如在生产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需要在发展高等教育时特别注重科技研究与开发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建设不断输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即将为福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界定与分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界定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指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而进行洽谈和签约的就业过程,它反映了一定地区或行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求之间的关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方是高校中的应届毕业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择业意向、工作能力等条件选择工作单位。需方是各种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他们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择优选择所需人员。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市场调节,在特定的时间内使毕业生这一特殊劳动力资源在社会上达到合理配置。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类
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特定的参加对象等。无形市场主要是指毕业生联系工作不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据个人意愿,自行选择,其外在表现是没有具体的时间,没有固定的场所。目前,有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一般分为:高等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学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分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行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企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等。[2]有形市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日益完善,无形市场正逐渐成为未来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三、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己初具雏形,经历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但由于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初创时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综合分析,主要有社会、学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制约机制不完善,没有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加以管理和规范,使得市场的主体双方在市场行为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用人单位不按市场规则招聘毕业生,他们一方面存在着为毕业生提供虚假的信息,片面夸大用人单位规模、效益、条件,盲目许诺优惠待遇,实行不公平竞争,而且还存在着任人唯亲,钱权交易,性别、身体歧视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只愿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不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甚至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使大量毕业生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毕业生成了弱势群体。
(二)高校:供求信息对接滞后,拓展就业市场形式单一,就业市场竞争无序
1.大学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对接滞后
大学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对接滞后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大学毕业生不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求职过程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其次,人才需求的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大学毕业生既影响了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间接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因此,目前招聘和应聘双方的信息传播和管理工作亟待规范,急需建立日常化的信息对接平台。
2.就业推荐模式落后,就业市场拓展形式单一
近年来,虽然高校就业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长期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的地位仍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与此同时,就业指导部门把开拓就业市场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型招聘会和小型的企业专场招聘会等有形就业市场的开拓上,而对日渐兴起的无形的就业市场建设投入不够,难以为毕业生及时地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宝贵资源。就业市场过于单一化导致就业渠道不畅,学生就业形式多样化不够,毕业生推销力度不足,“产品销售市场”狭窄等问题。
3.高校就业市场无序竞争,就业信息难共享
高校就业市场运作呈现无序竞争状态,高校各自为阵,就业市场交叉重叠,就业信息资源难以达到共享,有些高校甚至构筑壁垒,对招聘信息“加锁”,只针对本校学生开放。这样表面上可能保护了本校学生就业,但从社会长远和整体利益考虑,却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全局利益。首先,它影响了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不利于各个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比较,不利于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优化配置。其次,影响用人单位招聘效益,不利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再次,难以促进学校自身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毕业生:毕业生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导致供需两难
表1 福建XX高职学院2006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统计
当前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误区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表3-1统计数据来看,有81%的毕业生到福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厦门、泉州、福州地区就业;而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仅有4.3%。许多毕业生眼睛紧盯着“大城市”、“大企业”,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追求经济效益和福利薪金,而很少有人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基层或农村地区就业。图3-2显示的是福建某高职学院2007届毕业生第一年工资预期与实际收入调查的前后对比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和实际的收入是有差距的,期望值仍然高于实际薪酬水平。择业观的误区,使毕业生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导致了一边是毕业生喊“就业难”,另一边是招聘单位喊“招人难”的尴尬局面。
四、构建与维护福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议
构建和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毕业生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提供良好的就业市场环境
1.制定并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
“十七大”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写入了报告。各地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政府部门要加大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营造公平就业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扶持大学生创业,做好就业状况预警;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选拔、专升本考试,以广泛实现就业。毕业生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利用这些措施,抓住“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和“选调生”等特殊就业市场,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3]
2.规范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
招聘过程中的用人单位违约行为,往往使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应该明确职责,针对社会上企业用人机制不健全、用工制度不规范现象,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促进企业规范化建设,确保他们在接收毕业生时,无就业歧视行为,用工手续完备,社会保障健全,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3.细分市场,聚焦海西,定位于培养就业市场所需的紧缺型人才
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武器的高等教育,应该积极服务、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持续提升服务海西的能力,培养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所急需人才。政府应该启动海西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实施计划、高等教育服务海西改革与建设工程,推进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推动产教结合等深入开展。了解我省紧缺人才需求的目标,提高专业的特色与整体优势,在软件业、制造业、电子通信业、现代金融业、物流业等就业市场培养紧缺型人才。
(二)学校:完善自身就业推荐模式,加强高校就业联盟,扩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3N”系统的就业推荐模式[4]
图2 3N——3个网络(NET),即天网、地网、人网
天网—利用互连网等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与遍布全国的就业推荐基地、信息站、信息员紧密联系,实现跨时空的就业推荐信息沟通网络,有效快捷地传递就业推荐信息。
地网—在各地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及信息站,为学校提供用人信息及接待安置就业推荐人员。就业基地一般建在能长期稳定用人的单位;而信息站建立在各地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机构。
人网—在校内外建立稳定的就业推荐工作队伍及其兼职就业推荐信息员队伍,形成就业推荐信息员网络体系。
以这3个网络为中心,建立了沟通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的就业推荐工作系统,形成“3N”系统的就业推工作荐新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之具体化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
(1)加强无形就业市场建设,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开拓就业市场新天地。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网络的无形市场在高校就业市场建设中所处的位置日益凸显。而就业网站作为无形市场的重要基地,毕业生直接从网上获取招聘信息,参加网上视频面试,进行网上签约等都成为了无形市场的重要功能。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做好就业市场的信息化管理,具体如下:首先重视和加强就业网站建设,从硬件上加强就业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所需资金、人力、物力,定期进行网站维护升级,不断更新网络信息, 保证就业网站的高效稳定运行,及时高效地为毕业生提供网络就业服务。其次,要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提高就业网站的利用率,使无形就业市场有形化。一方面要在学生中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让学生能够充分知晓并利用就业网站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就业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保证无形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对毕业生信息的审核,确保毕业生在校期间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对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进行认真核实,确保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的可信度,避免欺诈行为,为毕业生的安全就业构筑好第一道防线。
(2)走出去,请进来机制。学校应该到各地多方面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和各地的正规的人才市场合作,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荐毕业生并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化被动为主动。借双选会之机,拓宽就业区域。为了更好地组织待就业学生踊跃参加双选会到各招聘单位了解用工信息,给招聘单位介绍学院应届毕业生情况,想方设法开拓就业市场。
(3)坚持就业推荐的全员化。学生、家长、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优秀校友等众多人员都参与进来,完善奖励机制,全员参与推荐毕业生就业。同时,鼓励毕业生主动出击,直接面对校外就业市场,多去人才市场、相关企业单位上门自我推销。
2.加强高校就业联盟,搭建合作共享平台
福建的高校之间,要基于全社会促进就业的出发点,着眼于自身长远利益,公开就业资源,加大开放就业信息的力度,加强就业联盟,搭建合作共享平台。高校之间应逐步建立同地区就业共享平台,建立高效就业信息联盟网,就业信息网站之间相互链接,信息资源共享,将会无形之中扩大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福建高校可以借鉴武汉市15所高校的就业信息“一网通”的经验,凡是加入“就业一网通”的高校,其网站招聘信息会自动共享,由网站根据各高校的办学层次和专业类别,将就业信息平台和其他重要人才网站中针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后台分拣,按层次进入各高校的就业信息网中。[5]
(三)毕业生应自我完善,提升内涵
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除了通过政府、学校等方面改善外部环境,毕业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自我认识、更新就业观念
毕业生要通过认识自我,及时更新观念,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生存。对自身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在择业时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兼顾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甚至家庭状况去确定就业期望值,不要盲目追求高薪职位,不要仅仅着眼于大中城市,应以自己所长择自己所需。
2.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承受力
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自我调节,以应对多变的环境。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为:有自信心、勇敢、坚韧、乐观、灵活、思维开放、善于审时度势、富有挑战精神、具有风险意识、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等等,有人说,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因素比起智力因素更为重要。
[1] 王颖.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3):39-41.
[2] 郑军庆.以高校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之浅见[J].中山大学学报,2003(1):19-22.
[3] 柳小玲.人才市场的需求与就业观念的转变[J].中国林业,2000(5):37.
[4] 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05(1):17-20.
[5] 杨永清,于凯生.“3N”系统就业推荐新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5):49-51.
Discussion with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about the employment marke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FuJian
WU Hui-fang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Hu jin-tao General Secretary indicate in the report to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at “Employment Has a Vital Bearing o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deal with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positively”. Currently, the prototype of graduate employment market has taken shape,but operation mechanism Corresponding to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market is not fully established.So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market, affected Full employment of the graduates. In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build and mainta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of Fujian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Placed in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colleges、Graduates.
Employment market;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Government;College graduates
2010-10-11
吴惠芳(1981—),女,福建漳州人,助教,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G473.8
A
1673-1417(2010)04-01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