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培育护理实用人才
2010-03-20凌杨青周娟仙
凌杨青,周娟仙
(海宁卫生学校,浙江 海宁 314400)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培育护理实用人才
凌杨青,周娟仙
(海宁卫生学校,浙江 海宁 314400)
建立健全现代化护理实训基地,是构建科学护理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有效载体。我校在被评为护理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后,即实行了校长领导、实训科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现已形成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的护理实训基地,通过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践行“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实行“融教学、培训、竞赛、服务于一体”的运行模式和创造“安全、人文、规范”的实训环境等做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培育了大量实用型护理人才。
护理实训建地;职业理念;运行模式;实训环境
建立健全现代化护理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论学习,较系统地体验“临床实践”,是构建科学护理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有效载体。2005年,我校被教育部、财政部评定为护理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获得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和奖励。学校以此为契机,紧紧抓住机遇,通过地方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等途径集资1 300多万元着手建设护理实训中心。自此,一个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示范性护理实训基地逐步建立,日益完善且成效显著。
1 我校护理实训基地现状
近几年,我校十分重视对护理实训基地的管理,实行校长领导、实训科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不断健全基地管理制度,现护理实训基地建筑面积6 000平方米,各类实训设备投入600多万元,满足了学校护理实训教学的需要。
1.1 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护理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护理实训基地管理规定》、《护理实训基地监督管理制度》、《护理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制度》、《护理实训教师轮流值班制度》、《开放护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并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在实训管理过程中职责明确、操作规范,确保了实训基地的有序运行,保证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布局合理、设备先进
实训基地内设有重症监护室、模拟手术室、专科病房、婴儿淋浴及抚触室、健康评估室、急救与分娩演练室、护理示教与训练室等专业实验室共15个,还有形体训练房和心理咨询室、多媒体示教、开放式护理辅助教学系统,配备多功能抢救床、手术床、牵引康复床、护理床及新生儿抢救台等60多张;设有护士站、输液天轨、中心供氧设施、呼叫警报系统,全套ICU抢救设备、自动心脏急救监护装置、除颤仪、多功能呼吸机、简易呼吸器、麻醉机、人工流产吸引机、电动洗胃机、电动吸引器、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机、母婴/胎儿监护仪、多普勒胎心仪、血糖仪、眼压与血压监测仪、输液泵、心肺复苏安妮、KERI标准护理模型人、全功能急救人、创伤模拟人、全功能护理人、心肺听(触)诊、孕妇触诊、气管插管与切开、气胸处理、腹腔穿刺与缝合、带警示臀部肌内注射训练对比、动静脉穿刺、肌肉注射、导尿、灌肠等设备。
1.3 项目完善、功能齐全
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训项目有职业素质实训、基础护理实训、健康评估实训、专项任务实训等,集示教、训练、临床护理于一体。功能急救人、心肺复苏安妮、全功能护理示教人、从专科急救模型到护理模型、从抢救仪器到监护仪、从穿刺模型到注射模块、从心肺听(触)诊模型到眼底及耳检查模型等,一应俱全。
2 护理实训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校从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职教理念、运行模式、人文环境等方面入手,改革并创新实训教学方法,实现实训基地在整个护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有计划地组织护理专业教师分批轮流到医院临床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二是选聘临床岗位上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三是鼓励护理专业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核,取得有关等级证书。目前,我校护理专业教师100%都是“双师型”,且已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组成的高素质的护理实训基地师资队伍。
2.2 践行“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教理念
一是整个模拟病区真实地展现了医院的工作场景:模拟手术室、护理操作室、专科护理演练室等,较好地实现了护理教学与护理岗位的零距离接轨;二是模拟护理实训项目真实地反映了医院各岗位的能力要求。如:现场心肺复苏和院内心肺复苏,除颤机使用、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使用,创伤大出血、颅脑损伤、多发性骨折、肠外溢的急救,正常分娩处理等外,其他的学生都能够娴熟地在全功能模拟人身上直接进行操作。专科演练室模拟的真实场景和操作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和专科化的专业技能。在学生进岗实习前,在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常规岗前强化训练,向临床输送合格的“准护士”。
2.3 实行“融教学、培训、竞赛、服务于一体”的运行模式
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系统功能和作用,开拓实训、培训、比赛等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培训、竞赛、服务一体化。一是课时安排实训与业余开放实训有机结合。除正常安排的课时教学外,实训基地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中午、晚间、节假日时间进行护理实训,满足学生强化训练的要求。二是积极拓展社会功能。实训基地定期向医疗卫生机构、社区等开放,开展职业教育实训、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等;为机关干部、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学校和考证驾驶员等举办卫生保健、急救技术、疫病防治、心理卫生讲座及技能考核;为乡村医生注册培训、社区护理、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等服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4 创造“安全、人文、规范”的实训环境
一是完善的设备为安全实训创造了条件。实训基地的示教模型数量足,功能全,如心肺听(触)诊、全功能护理人、静脉和肌肉注射模型、胸腹腔及脊柱穿刺模型等,能实现护理实训项目的有序开展,避免以往学生之间进行一些有创的训练,强化了护理操作均应采用模型训练的理念,消除了安全隐患,真正体现了安全实训。二是营造基地的人文环境。实训基地的环境中渗透着护理文化理念,大厅内设有南丁格尔像。每年国际护士节时,二年级学生都在南丁格尔像前举行护士授帽仪式,弘扬南丁格尔“人道、博爱、献身”的精神,培养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三是实训教学实行规范的操作流程。进入实训基地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在实训过程中贯彻“7S”管理理念,态度严谨,操作认真,并保持实训环境一尘不染。通过严格的工作制度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的演练,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受到职业精神和人文礼仪的熏陶,有效提升其职业素质。
2.5 开展“7S”标准化管理,创建优质高效的实训基地
为积极响应学校全面推行“7S”标准化管理的举措,根据《海宁卫生学校实行“7S”管理实施方案》的任务和要求,实训基地的领导制订了《护理实训基地“7S”管理实施细则》。规范实训场所的管理制度,强化了护理实训基地“7S”管理的办法、标准和职责,明确实训基地责任人,创造整洁的实训环境,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素养,进一步提高实训效率,保障安全实训,促进节约,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 护理实训取得的成效
3.1 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训基地的系统训练,学生的整体专业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近2年来我校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本省同类学校,得到了各家实习单位的好评,如有2名学生在湖州人民医院青年护理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近3年来,我校毕业生专业就业率达到99%以上、满意率为98.7%。2009年5月,我校三年级学生参加全国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取得了通过率为95.27%的优异成绩;2009年8月,4名一年级学生在首届全国护理操作技能大赛中获得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及1项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
3.2 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依托实训基地,开展课题研究,我校已获得浙江省职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和嘉兴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各一项;《护理专业“3+2”五年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中等卫生学校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等2项课题立项,护理专业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如:内科护理学教师的“角色扮演”,护理学基础教师的“项目教学”,护理实训的评价体系,护理实训基地拓展社会功能等,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了基地的科学健康发展。2008年,我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课题“区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再研究”实验学校。
今后,我校将继续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紧扣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满足就业需要的主题,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加强校院合作、校企合作,实现实训资源共享,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把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根系校园、辐射社会的名符其实的优秀基地。
G40-03
A
1671-1246(2010)24-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