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0-03-20庞新跃
庞新跃,李 欣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临床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庞新跃,李 欣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生物化学的知识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而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已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作为医学高等院校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现探索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合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临床生物化学;生化检验;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临床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基础上,研究在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1]。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学科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检验项目日益增多,检验技术已呈现自动化、模块化、电脑化的现代化模式,以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对检验医学高级人才的要求,医学检验教育正面临着21世纪社会巨大变化的挑战。为此,结合我校情况和临床生化检验的教学特点探索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改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践中,笔者对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的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1 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1.1 符合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在1984年开设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20多年来,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国内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的历程,现已形成目标明确、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医学检验技术已进入全新的时代,医学检验学的内涵、发展领域、性质以及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对现有检验学科建设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规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教育部关于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检验医学的医学高级专业人才”。该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课程体系的改革正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的。
1.2 符合国际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
美国临床化学协会提议,医学检验人才必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技能等4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包括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科目中与临床实验室诊断相关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包括实验室操作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技能是指能掌握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技术,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国际临床化学学会对本学科的定义为“临床化学包含对人体健康和患病时化学状态的研究以及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化学试验方法的应用”。因此,本学科既是一门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时生理、生化过程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分析机体健康和疾病时体液或组织样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它的作用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阐明有关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在阐明疾病生化诊断的原理方面,偏重于论述疾病的生化机制,这就是“临床生物化学”(Clinical Biochemistry)的内容。另一方面开发应用临床生化检验的方法和技术,对检验结果的数据及其临床价值作出评价,用以帮助疾病的诊断以及采取适宜的治疗,偏重于对临床生化实验室的应用,这就是“临床化学”(Clinical Chemistry)的内容,国内称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
2 调整和改革课程内涵
2.1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随着检验专业在各地高等医学院校的开设,专业师资匮乏成为突出问题。目前许多院校的检验专业教师队伍主要由2类人员构成:一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检验人员;二是有多年教学经验且课程内容相近的基础课教师。这2类人员都各自具有优缺点。前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将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生动事例形象地结合于教学中。此外,他们从第一线走来,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能将最新的科技信息介绍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这些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逻辑性较差。而后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上课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但他们对临床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其生化检验指标缺乏了解和实践,这限制了他们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的发挥,不能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加快师资队伍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素质已刻不容缓。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派送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进行检验专业的单科进修,或参加相应的硕士课程学习班,或参加有关专题的短期培训,旨在通过专业学习,加深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其上课底气更足。
2.2 选择规划教材,完善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本科检验班使用的教材跟其他专业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这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笔者认为应采用与临床检验相适应的新教材。新教材的使用还需要教师根据各自院校的专业层次、培养目标、教学时数的不同,对教材内容作适应的侧重,同时要注重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教学,以利于学生对当今科技水平发展的了解。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主要以临床常见疾病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突出疾病的生化机制和生化检验技术2个方面,力求将生化检验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从现代检验医学的高度开拓临床医学的新视野。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病例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在教学管理中,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教案规范化,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开放式教学体系,采用讲座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实验教学是我们改革的重点,我们认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并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初步从事科研的能力,与时俱进,培养学生面对临床、面对市场具有从事临床生化实验室实际工作的能力。
2.3 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精密、先进仪器进入临床检验室,如血气分析仪、电解质测定仪和大型生化自动分析仪。这些仪器不是每个教学单位都有的,要使学生都能掌握仪器的原理、构造、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保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课堂上讲授,同时学生也到医院见习或实习,但由于仪器的原理及构造(尤其是内部结构)比较抽象,同时学生人数较多,在见习或实习中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亲自操作,很多实习生反映,一些大医院所有的生化检验项目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而实习生根本不能上机操作,只会抄单发报告。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多媒体、录像、幻灯及投影等设备将这些精密大型仪器的原理、构造、操作、注意事项及保养方法通过电化形象讲授,使学生一目了然,对仪器的应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3 深入完善课程内容
3.1 设置教学模块
根据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重新确定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优化组合生物化学、临床生物化学及生化检验基本技术的教材内容,设置教学模块即临床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和技术模块,体液化学成分分析模块,器官功能及分析模块,临床专题及综合分析模块。根据各主模块的教学内容分解出若干子模块,子模块中包括若干知识点,再从子模块中分解出单元,将每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结合为单元体。如主模块器官功能及分析模块中的子模块肝功能检测,设有单元1: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包括营养物质代谢和非营养物质代谢;单元2:胆汁酸代谢-高胆汁酸血症-胆汁酸测定;单元3:胆红素代谢-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测定;单元4:氨基酸代谢-高血氨-血氨测定;单元5:肝功能实验的分类、选择、评价及常见肝脏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变化等。
3.2 编写教学资料
编写资料在结构上以子模块为教学单位,设有单元概要、教与学关键词及复习思考题等,提出教与学的目的、要求,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本单元需要掌握的概念和要点。在内容上,注意把握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及科学性,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引入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实验教学是我们改革的重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在实验内容选择方面笔者采取:(1)主要选择手工操作的实验方法,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2)通过方法学评价实验,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得到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3)在当前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试剂盒广泛应用的前提下,对商品试剂盒的使用和评价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参数学习和编程训练加大力度,以满足临床检验需要。在形式上开展综合性实验课和组合式实验课,有以培养基本操作技能为目的的实验组合;有与临床生化实验室相适应的实验组合;有以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为目的的综合性实验等。如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磷酸苯二钠法,组合安排有ALP Km值测定,ALP测定方法的评价性实验(如重复、回收、干扰、线性及对比实验等),从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实验设计、实验时间的统筹安排,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标本分析到结果评价及报告等各个环节,学生全程参与,分工合作,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要求进行指导和协作。
4 切实抓好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1 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教学研究坚持每周1次的教研活动制度,教研活动涉及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学术前沿知识和新技术,并把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纳入教学内容,克服教材内容滞后的现象。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病例讨论。病例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格局,引入学导式、专题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变“主讲”为“主导”,变“讲堂”为“学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
4.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将电化教学引入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录像、幻灯及投影等设备,扩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果,使狭小的教室空间延伸到广阔先进的“检验世界”,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直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本职工作的热情。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自动化仪器设备,为学生讲解仪器的原理、性能和基本操作,提高教学效果。
4.3 深化教学方式、方法
科研与教学互动,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在临床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安排了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了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基本能满足临床对检验专业学生的要求,但对于培养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要求,还远远不够。为此,我们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包括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与试剂与药品的配制、动物的饲养、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标本的测试、数据的统计处理直至查阅相关文献并撰写有关科研论文等一系列工作。
5 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5.1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高涨,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也极大提高。课前积极查找有关资料,课堂上踊跃发言,同时,教师也积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便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飞跃。
5.2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通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与食品企业工人师傅的现场交流等不同方式,学生深刻体会了绿色食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作为食品检验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实验过程中考勤管理、卫生管理和实验管理等环节,学生一点一滴地培养起良好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5.3 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了加强
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充分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1]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G420
A
1671-1246(2010)24-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