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2010-03-20约翰柯布

关键词:文明笔者生态

约翰·柯布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国 加州 克莱蒙CA91711)

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约翰·柯布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国 加州 克莱蒙CA91711)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乡村。对于城市而言,关键是“生态建筑”或“自然建筑”。这不仅需要节约能源,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产业,尽量减少对石油工业的依赖,如开发太阳能和畜力的使用,而且借助合理的城市建筑布局,缓解交通压力,以节约耕地占用和能源,保护环境。对于乡村来说,要发展“生态农业”。中国不必走“工业化农业”的道路,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实施“可持续农耕法”,相信和依靠具有熟练技能的农民,切实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表彰、奖励农村劳动力,以减缓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然而,任何国家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一是文化的或精神的需求;二是关注全民福祉;三是适度人口。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的理论旨趣必须转向,即从“金钱增长的衡量标准”转变为“可持续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生态文明;生态农业;生态建筑;生态城市;共同福祉

非常高兴和有此殊荣欢迎大家光临克莱蒙。能与你们交流经验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你们当然不会到美国来寻找生态文明。你们将看到的是:人们已经期待着,并努力在此方向进行突破,然而他们却越来越为这个国家的各种发展成果的结果感到沮丧。中国有可能通达这种文明,这将是我们希望的源泉。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为生态文明的到来践行,但这种可能性仍然不太确定。

一个国家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的需求是文化上的或者精神上的。这是第一个先决条件。假如人们不能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份子,就不可能给予自然必然的尊重。在这点上,文明的幸存者为我们指明了道路,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能在同时代的国度中独占鳌头。正如狩猎和采集文明让位于农业文明一样,农业文明之后又让位于都市文明,深度的差异形成于人类与它周遭世界的种种关系中。在西欧国家,此种差异更大,在启蒙运动和现代性时期达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在中国文明中,仍然保留了某些与自然分享和融入自然的古代情结。

并非现代性的所有东西都是坏的,传统的中国文明也不是所有的都是好的。文明影响的持续性效果,能唤醒一种生态意识,这比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已经与自然疏远的文明要好。因为新的意识的出现可以很确定地引领中国走向生态文明,而对于传统和现代化之间张力的意识则可能带来更大的期望——即新意识的产生完全可以支持着我们走向生态文明社会。

一个国家通向生态文明的另一个先决条件,是那些关注全民福利,尤其是穷人福利的,又掌控重权的人。一个国家很大程度上因为受到公司,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控制(比如美国),而无能为力。笔者相信中国政府仍然能够掌控那些私营经济,笔者也希望这种状况能够继续下去。在每个社会中,财富都可能带来腐败,中国也难逃厄运。但是从现在起,笔者坚信中国政府足以承担,并有意愿承担,这不仅关系着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关系到全世界。

一个国家走向生态文明的第三个条件是人口。生态文明社会绝不可能建立在一个人口爆炸的社会之上。人口必须稳定下来。这对一些国家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在诸如中国这样的国度里却成为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人口众多,经济和文化等原因都相仿的国家中,没有一个能像中国那样达到这种稳定性。是否这样就足够了呢?好像也不太肯定。但是,如果硬是要给某个国家打高分的话,那就是中国了。

除开以上三个基本的先决条件,中国已经采取了大手笔——宣告自己即将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意图。当然,真实的意图并非意味着就会取代其他意图。如,中国也有强国的愿望,并且没有放弃传统的一味追求GDP增长目标的做法。现在的问题是:能否准确地预见生态文明的自然规律,并尽快践行和开展这些迫在眉睫的活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当前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如何降低有限资源的枯竭率,以及空气、水、土地的污染率和全球变暖的机率。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值得注意的。假如世界即将面临灾难,对于思考如何避免灾难不被延误就显得非常重要。1972年,我们聚集在克莱蒙讨论“灾难的抉择”。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笔者。随后笔者会对自己的判断做一个总结。

我们可以把当前的全球社会分为两个部分:城市和乡村。农村为我们这个社会提供了基本所需:如食物和纤维,以及用于工业和建筑的原材料。而伴随着商业、政府、高等教育、信息和娱乐一起的建筑与工业,诞生在城市。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不能自给自足。笔者想为这种变化贡献两条建议:一是关于乡村的农业;另一个是城市的自然建筑。最后,笔者还想就这些变化应该如何解决等另外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当我们俯瞰美丽的乡村之时,我们至少要知道矿业、林业、畜牧业和耕作。笔者选择后者作为案例。要想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社会,一个国家在食品和纤维方面必须是自给自足的,而且他们还要以可持续的方式生长。笔者将这两点分为:自足的和持续性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农产品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1995年,莱斯特·布朗出版了一个小册子,叫做《谁来养活中国人》。既然中国是自足的,很多人对这本书就表示不满。但是布朗看到了在中国繁荣的背后——即使她的人口不增长,仍然会消耗大量的食品(肉)。现在,中国政府正在非洲寻求粮食资源。可见布朗的担心不是一点道理没有。然而非洲并没有真正的过剩土地。相反她还很匮乏,在非洲甚至还有饿死的人。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是在自身所需的供给过程中,将对穷人的伤害降到最低。进一步来讲,不能自足的国家将会逐步陷入到与他国对资产进行控制的冲突中。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战争频发的社会。

但是,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很显然,中国政府的首要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即使中国仍然接近自足,她的需求将会增长,农业问题也会恶化,沙漠化将会继续蔓延,蓄水层将会耗尽,西藏的冰河也会融化。

笔者所说的这个可供选择的可能性的问题并非代表某个人的权威观点。笔者仅仅想表达的是:目前对于中国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更少的水资源和耕地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和纤维。这里说的就是对于水的充分利用和用更少的水来养活农作物。进一步来说,既然中国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正在增长,那么就必须寻求更多产的农业方式替代现在正在使用的方式。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以尽可能消耗少的水和耕地来生产农产品的需求,将会导致中国的现代化,中国高科技耕作的超产计划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不可持续的。这也将使生态文明社会的设想成为泡影。中国不必走工业化的农业道路。中国应该依赖于大量有熟练技能和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知道如何去增大农产品的产量。这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那么她的成功归功于那些能以少的消耗创造更多产品的技术农民。预设此种能从一年生转变为多年生农业的主要元素被国土研究所的韦斯·杰克逊首先提出来。

一些熟知笔者的人,让笔者确信可持续性农耕法能够增加所有农产品的产量,这就是劳动密集型。它们已经在有机农业边缘的各处得到发展。向他们学习并发展适合于每个生态系统的高产农业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主流经济学家教农民如何节省劳动力,即如何以更少的劳力生产更多的农作物。现代的工业化农业已见成效。未来农业在土地、水和化学药品使用上尽可能体现其高效益。如果他们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畜力,也只有这样。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表现为:其所有的需要都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可能是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它需要培养对于土地的呵护之情和与将广袤土地联合化的那些人所不同的情结。笔者相信中国有可能发展这种农业形态,并完成自足的可持续模式。这是通向生态农业社会的巨大一步。

从事这项工作的农民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假如我们想让农民从事可持续的农业,甚至是再生的农业,我们必须确信他们已然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他们的后代和后代的后代的福祉。发展生态农业社会包括了与工艺技术变革同样的对文化、社会、经济的变革。

有批评学家指出,当农产品成为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时,并且农村劳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偿的话,食物的成本就越高。这就是笔者的回应。食物的价格在当前的系统下攀升,因为石油的价格正在增长,化学添加剂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但是在目前的系统中,得益于价格不断上升的主要还是庞大的农业公司。

当然,目前也存在被城市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所规定的倒置倾向——将最好的农田变成工业和居民用地。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因为过于关注农田反而使其不能顺利地发展。这种趋势部分地归因于使城市变得对农民来说颇具吸引力的政策。因此,表彰和奖励农村劳动力将会缩短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生态的节俭的城市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的第二个重要因素。生态的节俭的生活方式不仅要求尽量少用稀缺资源和降低污染,而且还要尽量少地消耗土地,特别是用于农业的土地。在这点上,笔者多年前就已经受到生态建筑之父保罗·索拉里的影响了。他建议要修一些好的(生态)建筑,诸如有多种用途的桥梁和堤坝,还有那些无须占用额外的空间而能提供居住的建筑,等等。更最重要的是,他还提出,那些乍看起来令人不愉快的拥挤的地方,反而证明了它很适于居住。

交通占据了我们城市的绝大空间。还有街道、公路、停车场和加油站,他们带来了噪音,还有拥挤的街道、人行道和污染。修地铁和使用自行车会使情况有所改善。索拉里提出一个更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将街道整体搬移,并充满建筑物,或者将之和现存的建筑物连成一片,形成所谓的建筑生态学或生态建筑。这种建筑一直深入云霄。它不仅适合居住,也可用作商业、学校、体育馆、剧院。所有这些生态建筑的基础来自工业的支持。这些生态建筑中,配置有电梯、自动扶梯,还有供行人和自行车行走的移动行道。而让现在被拥挤的街道和建筑物所充斥的土地回归为农田和林地。

当前的非生态世界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正在快速消耗化石燃料的特别景象。对有限资源的消耗更是严重,诸如污染和全球变暖。工业化的农业也加剧了对于化石燃料的消耗。交通也同样如此。城市对于大量的燃料的使用,使城市的建筑变得骤冷骤热。

生态农业社会则能大量降低对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当然,对于能源结构的转变还有很多问题。这对核能尤其适用,因为它不属于生态文明社会。而太阳能(低碳节能)似乎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同生态农业一样,理想城市非常需要太阳能。Soleri相信,如果理想城市能够使用充足的能源能来发展工业,在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热废气,还能满足其他能源的需求。温室可能也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的一部分,而它可以被用来采集大量的太阳能。

城市间的交通仍将存在。针对这种情况,首要的目标同样也是尽可能地减少对交通的需求。首先,站在人类由一个城市迁移到另外一个城市的需要出发,我们的社会及对经济的安排中还需要大量交通的存在。然而,生态文明社会需要依托于周边乡村的环境来构建生态建筑,以此实现自给自足。绝大多数交易都会在一个生态建筑中展开。商业旅行将会大幅度减少。家庭成员们也更不愿意分散到遥远的生态建筑中去,这样家庭旅行的需要也会因此大量减少。

然而,与全国乃至全球的人们进行交流仍然十分重要。科技的先进成果已经足以让不同地方的人们无需见面就可以密切而满意地展开互动的活动。这种情况应当予以鼓励。当然,另外一些旅行活动还会继续存在,主要是通过铁路和航空进行。

比起人类的迁移来说,货物的运输显得更为重要。在这点上,物理运动是无法避免的。乡村的产品必须被运往城市,而工厂的产品则必须发往农村。为实现这一目标当然也可以使用畜力,然而完成这一任务主要还是需要一种有效的运输方式,并尽可能多地运用太阳能来作为能源。

尽管生态建筑之间的货物交换会有所减少,但仍将会持续进行下去。这种交换行为主要以太阳能为动力的火车来完成。当然,这样的火车也可以运载乘客。

即使是在笔者所描绘的生态文明社会中,也还是会使用一些石油燃料。然而,相对于现在的使用量而言那将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用量应该会在大自然吸收废物的能力范围之内。科技的力量还会尽可能地减少这种用量。

显然,适应生态建筑及基础农业行业的经济体系,同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占垄断地位的经济体系截然不同。它们主要的问题不再是资本主义对抗社会主义,而是看其是否满足生态社会的需求。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坚信价格应当由市场而非政府来规定。生态建筑及其周边的农村可以为很多领域的竞争提供足够规模的市场,商业社会中相当可观的行为自由因此成为可能。

然而,经济有可能是市场社会主义的,即这样的一种文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坚持将它全部的福利作为其功能的目标。经济学将其底线从以金钱为衡量的增长,改变为以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毋庸置疑,笔者只是试图描绘出生态文明社会的轮廓。真正任务还寄托于社会发展中的每个细节。但笔者期待这个前景能让我们认清这个任务,尽管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笔者相信中国是唯一一个能够引领世界步入生态文明的国家。

注:该文为在2010年美国第四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的发言稿,经作者同意,在本刊发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吴兰博士丽翻译。

(责任编辑 易 民)

Necessities for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ohn B.Cobb,Jr.
(InstituteforPostmodernDevelopmentofChina,California,Claremont,CA91711,USA)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urban and rural.For urban,the key to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natural architecture,requires economizing on energy by valid technological ways,especially information industry,to decrease relying on oil industry,such as using solar energy and animal labor,with the help of sound architectural layout,to relieve communication compression,economize farmland occupied and energy,protect environment.For rural,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China may not walk on industrial agriculture and develop labor intensive agriculture,to implement sustainable ways and believe skill experienced farmer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position and life condition,and encourage them to decrease population from rural into urban.However,three prerequisites for a nation to move towar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first is cultural and spiritual;the second is caring the common good of the world;the third is control of population.The more important is that economics would change its bottom line from growth measured by money to success in meeting the needs of all people in a sustainable wa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agriculture;ecological architecture;common good

F012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0.05.001

2010-04-10

约翰·柯布,男,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终身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明笔者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老师,别走……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