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联合用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护理
2010-03-20李继红
李继红
(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 300020)
随着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由抗代谢药物引发的薄壁滤过泡、持续性低眼压等手术并发症也随之增加〔1〕。如何准确把握调整巩膜缝线时机等一系列围手术期工作也给眼科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积极探讨使用抗代谢药物及巩膜调整缝线对小梁切除术的影响,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确保手术治疗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8例,男27例,女51例(平均年龄59.5岁)共86只眼。其中急性闭角形青光眼47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0只眼,开角型青光眼 9只眼。入院时平均眼压为43 mmHg(1 mmHg=1.33 kPa)。所有患者均在药物基本控制眼压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2 手术及拆线方法
在显微镜下行小梁切除术。做好巩膜瓣后,将浸有丝裂霉素C的棉片置于巩膜瓣和球结膜下3 min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彻底消除残留的丝裂霉素C,巩膜瓣间断缝合1~2针,用10-0尼龙线在巩膜瓣两侧缝合,拉紧缝线后在角膜缘处各打一蝴蝶结。
可调节缝线于术后2天~3周在表面麻醉下拆除,拆线时根据患者眼压、前房形成的情况而定,眼压偏低前房浅晚拆线,眼压正常,前房形成好,早拆线〔2〕。
3 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眼压在10~21 mmHg以内者77只眼,占89.54%。形成功能性滤过泡74眼,占86.05%。术后1周内13只眼发生浅Ⅰ级前房;4只眼发生浅Ⅱ级,1只眼发生浅Ⅲ级。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精神刺激是青光眼发病的主要诱因,而青光眼患者具有典型的易激动、烦躁和焦虑等性格特征,由于引发的血管神经中枢失调及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可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睫状体水肿进一步阻塞房角,导致眼压不能控制,不利于尽早开展手术治疗。本组16例中老年患者,因对眼部手术充满恐惧心理,一直拖延手术,导致青光眼反复发作。我们通过细致的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了彼此信任的护患关系,利用交谈中的语言技巧和说服技巧,让患者逐步认识到青光眼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从而减轻其紧张和失望等心理负担,愉快地接受了手术。
4.2 加强巡视,重视眼前房的动态变化 浅前房是滤过性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一般虑过术1~2 d后前房即可形成,3~4 d前房会略浅,5 d后前房深浅稳定。由于前房的变化是动态的、性质是不同的,甚至发生恶性青光眼的病例与一般青光眼的术后处理原则正相反,因此,每天通过加强病房巡视,协助医生监测眼压,在裂隙灯下观察前房的形成情况、判断滤过的性质,评估瞳孔的大小,及时向医生了解并反馈患者的术后反应,有利于了解患者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3 滤过泡的护理 伴有低眼压的浅前房多与引流过畅有关,原因是巩膜瓣过薄或缝线结扎太松。本组中有6例患者的滤过过强,经过遵医嘱使用散瞳剂和脱水剂,并用5 cm×2 cm的小棉纱枕准确压在滤过泡位置上,并轻轻加压包扎。包扎后嘱患者闭目休息,以减少眼球运动。睡眠时眼部不宜继续包扎,因入睡时眼球发生上转,会直接压迫角膜。我们在定期巡查中,发现有 2例出现包扎移位,并伴有眼痛、流泪,通过及时请求医生,打开眼带,观察眼部情况后,做出了适当处理。另外,要注意区分疼痛是眼压升高还是包扎过紧所致〔3〕。若伤口渗漏,予绷带加压包扎及抗炎处理,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行切口修补术。此时不宜过早拆除巩膜调整缝线。
4.4 脉络膜脱离的护理 术后浅前房最常见的病因为脉络膜脱离。这与术中眼压从高眼压骤降,脉络膜血管反射性舒张有密切关系。表现为浅前房时无滤泡形成,术后前房不形成或形成又消失。本组共有7例患者经B超检查证实为脉络膜脱离,分别予以睫状肌麻痹剂和快速散瞳剂交替点眼,20%甘露醇静脉注射,结膜下或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5例经保守治疗恢复。2例出现前房进行性变浅,滤过泡消失,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及前房成形术,最终前房形成。在结膜下注射药物时,应正确选择注射部位,不宜太靠近滤过泡,以免增加球结膜下张力而引起结膜伤口渗漏。使用1%阿托品滴眼液点眼时,不要压迫眼球,避免引起结膜瓣的破裂,滴药后,用干棉球压迫泪囊区5 min,防止药物在鼻黏膜吸收后引起中毒反应,也要防止药水流入对侧眼,引发青光眼的发作。
4.5 前房出血的护理 其主要原因是滤过手术后持续较高的眼压突然降低所致。前房少量出血可自行吸收,出血量多时,除给予双眼包扎、限制活动、止血及止痛处理外,还要预防便秘,因便秘可加重前房出血。嘱患者持半坐卧位,尽量闭目休息,使前房内的积血由于重力的作用积于最低处,防止出现角膜血染而影响视力恢复。
4.6 角膜水肿的护理 常规浓度的丝裂霉素C对角膜上皮和内皮都具有毒性作用。根据术后反应的情况,遵医嘱应用激素类滴眼剂,如氟美瞳。并加用角膜上皮保护剂,点眼时动作要轻柔,不要压迫眼球,点眼后嘱患者勿揉眼,以免引起角膜上皮剥脱。
5 小结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随着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的临床应用,不仅能有效控制手术后滤过泡的滤过水平,也减少了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4〕;而丝裂霉素C能通过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滤过泡瘢痕的形成,从而达到了维持有效的功能性滤过泡的目的。但如何密切观察手术后前房的变化,判断滤过泡的性质,准确把握巩膜缝线的调整时机,减轻抗代谢药物引起的低眼压和角膜水肿等并发症,也给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护理人员对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有效临床护理,医护间的密切配合,真诚的护患交流和支持,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基础,通过加强巡视,重视术后病情的观察,采取前瞻性的护理措施,不但确保了手术治疗的效果,而且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余克明,葛坚.青光眼手术后低眼压及其防治[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2,26(5):266-271
〔2〕宋云红.可调缝线与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8):131-132
〔3〕薛燕雄.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07,15(5):308-309
〔4〕陈渝萌.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