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设计
2010-03-19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310018耿文强
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310018) 耿文强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设计
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310018) 耿文强
【引入新课】展示千岛湖照片,请同学辨认。然后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投影)
一湖秀水淳安县
淳安县位于浙江省西部的钱塘江上游,为杭州市辖八区五县(市)之一,境内有面积达573平方公里的千岛湖,湖区群山失高,峰峦成岛,有1078个岛屿。千岛湖汇水区域10442平方公里,四季常青,森林覆盖率达93%,水质清澈如碧,可直饮,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
200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沿海较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山区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山海协作工程,其中杭州市萧山区与淳安县结对开展山海协作。此后不久,浙江省又率先在全国实施水系源头所在市、县(市)的生态环保补偿机制。2008年全省安排生态环保转移支付资金共6亿元,其中淳安县获奖励数额最多,达5482万元。
【思考问题】请说说材料中哪些词语或描述属于区域的概念?
【案例分析】区域的主要特征——比较杭州市辖八区与淳安县地理环境的差异(教师指导活动)。
投影:杭州政区图、杭州八区和淳安县卫星遥感真彩色图像。
1. 提问:根据遥感图像分析两区域在地形、河流和植被等自然景观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在交通、人口密度和农业生产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学生根据卫星遥感图像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出两地植被、河流、交通和人口密度等方面的差异,而地形、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同学会将淳安千岛湖误认为是天然湖泊,教师需加以说明。
2.提问:两区域除了上述差异以外,地理环境还存在哪些差异?
提示:可比较资源和能源状况、产业活动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投影“钱江新城”、“千岛湖巨网捕鱼”和“新安江大坝”的照片让同学参照比较。
3.总结:杭州八区与淳安县的区域差异(投影,内容略)。
4.提问:根据上述两区域的产业活动特征,请你说说杭州八区和淳安县分别主要属于乡村地域还是城镇地域?
5.观点碰撞:在山海协作工程中萧山区与淳安县结成帮扶对子;每年省市政府还给淳安县数千万元的生态补偿费用。你认为有这个必要吗?请说说理由。
此设计主要考察学生的价值选择是否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吻合,同时也为说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主要特征做铺垫。考虑到在教学中可能部分同学对“结对帮扶”和“生态补偿”持不赞同观点,或者认为“可以把萧山区的污染型工业转移至淳安,即减轻城区污染,又发展淳安经济。”在此需采用价值观澄清教学法,引入相关背景材料[附后],使同学深刻认识到“结对帮扶”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公平”、“权利”、“环境”和“发展”的观念。结束时引用李之仪《卜算子》,并改为“君主钱江头,我住钱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钱江水”,以此说明区域间是紧密联系的。
附:结对帮扶和生态补偿淳安县有必要吗?(投影)
淳安位于钱塘江上游,而杭州八区位于钱塘江下游。淳安是钱塘江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保持钱塘江水质、减轻下游地区旱涝灾害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其境内禁止发展污染型工业,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淳安境内水能资源丰富,上世纪50年代在其境内修建了新安江水库(千岛湖,坝址在建德境内),淹没了大量土地,搬迁了大量居民,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大量电力。
6.总结:请同学根据刚才的分析,谈谈区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7.提问:淳安县主要属于乡村地域,杭州八区主要属于城镇地域,请同学结合教材P3谈谈两者的相互联系是如何体现的?
同学结合教材P3可以得出结论:“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由此也充分证明山海协作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案例分析】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以杭州主城区、萧山区和淳安县为例(同学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1.提问:以淳安县和杭州八区为例(投影卫星遥感地图),请列表比较农业、交通线、城市和工业在地图上空间分布形式的差异。
2.投影:区域空间结构(分布形式)的差异性(内容略)。
关于区域空间结构,课程标准未作要求,其概念以及演变对同学而言比较抽象和深奥,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淡化,仅强调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分布形态的差异。
3.投影:请同学阅读以下图表,分析并思考问题。
(注:杭州市辖六区不包含萧山区和余杭区。)
问题:(1)请对上述三个区域发展水平排序;(2)表中哪些指标成为你排序的依据?
同学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对表中三个区域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分别是:市辖六区(主城区)、萧山区和淳安县,排序的依据有GDP总值、人均GDP以及三次产业的比重。
4.阅读并思考:请同学阅读教材P6、7,回答下列问题:
(1)产业结构的概念。(2)我国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3)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水平有何关联?(4)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是如何演进的?请根据其演进过程绘制一张示意图。产业结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对于前三个问题,只需要让同学结合教材阐述了解即可。第四个问题需要结合教材中P7“活动3”的材料,将文字转换为图标,直观反映产业结构演进的五个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学生理性分析能力。
【深化主题】区域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提问引导与教师讲述相结合)。
1.提问:请你谈谈杭州市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达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识。
2.提问: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几个主要观念,你能说说我国应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吗?(提示:可参看教材目录和相关内容)
同学讨论后可以说出几个方面,如西部大开发、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等均符合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以及权利的观念,如湿地资源的保护以及荒漠化的治理符合环境的观念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白后续所学内容的重要意义所在。
3.提问:请同学结合产业结构示意图,判断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多大的差距?
同学能判断我国产业结构已处于第四阶段,即“二、三、一”的阶段。但必须认识到,与处于第五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仍任重道远。
【结束语】同学们,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公平。在2010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实现现代化还需上百年”、“上海北京发展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投影展示)。同样,杭州、宁波等区域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浙江省,杭州城区的发展也不能代表整个杭州市。只有每个区域都得到发展,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才能形成,现代化才可能正真实现!
【作业设计】查阅浙江“山海协作工程”资料,寻找两个对口帮扶的区域,比较两区域间的差异性和联系性,并对其对口帮扶提出建议和思路。具体要求:(1)分小组进行,至少两人。(2)资料查阅途径:网络、图书馆等。(3)辅助工具:浙江省地图册等。(4)整理资料,撰写成文。
【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基于“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在利于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精神的领会,力求将教材与社会实际有机融合,做到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适当整合教材内容,从而使教学活动从“照本宣科”走向“多元创新”,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有几个问题不能忽视:
1.学生对教材的依赖度仍较高。在分析“杭州八区与淳安县的区域差异”时,同学会不由自主地翻阅教材,试图在其中找依据,而不敢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总结区域的基本特征时,有学生认为教材上已有记载,只要记住就行,而不在乎有没有真正领会。由此可见,过分依赖教材,不仅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
2.教材不同内容之间的融合度还需提升。教材中“区域空间结构”是一个难点,不仅学生难以理解,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知识,在与教材其它内容的整合时,仍显生硬。
3.教学方法运用的娴熟度还有待提升。在探讨“对口帮扶和生态补偿”时,有一部分学生提出“将萧山区的化工企业转移至淳安”的观点。这说明相当部分学生价值判断的模糊性,运用“价值观澄清法”进行教学,将会取得良好效果。对此笔者虽有预设,但在教学节奏上没有很好把握,只是快速将背景材料展示出来,然后告诉同学将污染企业转移淳安是不可行的。如果在此适当放慢节奏,先让同学辨析这一观点是否合理,然后再展示背景材料,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