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中教育交流中的霸权倾向析论
2010-03-11贺星辉黄仁国
贺星辉,黄仁国
(1.湖南省教育厅思政处 湖南长沙 410001;2.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一、冷战后美中教育交流中的霸权倾向
“霸权就是在全球政治中,国家以实力优势操纵或控制其他国际社会行为体的行为,其目的是构建一种以霸主为核心的等级体系,并用强制手段维持不等价交换”。[1]教育交流中的霸权倾向就是在教育交流中综合使用政治、经济和教育手段以实现霸权的行为。“在教育交流中,政府如何调动、协调和引导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去实现、维护或反对、抵制霸权,就成为研究教育交流中的霸权倾向的主要对象”。[2]冷战后,美中教育交流中的霸权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干涉中国内政
教育交流是美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教育交流干涉中国内政由来已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即以中断教育交流相威胁,企图诱使新中国全盘接受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此后,美国政府采取种种手段阻碍中国留美学生和学者回国服务。在中美建交以前,包括对抗时期和后来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关系解冻时期,美国政府多次尝试以恢复教育交流来诱使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等事关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妥协退让。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中国发生“六·四”事件。1989年11月19日和20日,美国众、参两院以中国留美人员回国会受“政治迫害”为由,通过了“1989年紧急放宽中国移民法案”,豁免持J—1签证的中国数万名留美人员回国服务两年的义务。11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否决了国会的这一议案,同时决定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允许中国留学生可以延长在美国的居留期限。当天,美国政府发表了有关中国留学人员的声明和备忘录,决定通过采取行政手段,实施国会通过的法案中对在美的中国学生的全部措施。[3]1990年1月24日,美国众议院投票表决,推翻了布什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有关延长中国留美学生签证法案的否决。1月25日,美国参议院就推翻布什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有关延长中国留学生签证法案的否决进行投票表决,没有获得2/3票数的赞成,使美国国会这一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遭到失败。[4]但是,4月11日,布什总统签署了第12711号行政命令,决定“暂时禁止将中国国民驱逐出境”,给予1989年6月5日至1990年4月11日入境的中国公民特别是学生和学者以“临时保护地位”,其有效期延长至1994年1月1日。[5]1992年,美国国会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不安全”,将受到所谓“政治迫害”为借口,通过了“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10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中国学生保护法”。
美国政府在苏东剧变之际,不顾中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的强烈反对,歪曲事实,肆意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其企图利用教育交流来促使中国改变政治发展方向的霸权意图。
根据美国移民法,持J—1签证的外国学者和学生在学业结束后,必须回国定居两年后才能再次前往美国改变签证种类。在此之前不能改变其非移民身份。各国要求自己的公费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是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早在1978年,中美双方就达成互派留学生和学者的谅解。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访美时中美两国政府又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交换留学生与学者的议定书》。1987年,中国教育代表团在华盛顿同美国新闻总署代表团举行了会谈,并发表了《中美教育会谈新闻公报》。该公报指出:“双方讨论了美国关于外国留学人员在学业结束后返回本国的法律规定和确保中美教育交流的根本目标得以推进的必要性。”“美国方面认为,美国关于外国留学人员的法律适用于所有的外国留学人员,包括外国留学人员需要按有关规定学成后回国服务两年的要求”。美国还在公报中承认,“如果来美国的外国留学人员在学到了技能与知识后不回本国服务,美国进行国际交流的目的就无法达到”。[6]《1989年紧急放宽中国移民法案》、布什总统第12711号行政命令和“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都是美方违背中美教育交流协议,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表现。
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从1989年6月4日到11月底已有700多名中国留学人员,其中300多名留美人员回到祖国,还有更多的人回国休假、探亲或公务旅行,他们受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欢迎,得到妥善的安排,并可按照当时规定重新再次出国。[3]1989年下半年到1992年6月美国参院通过“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案”,有2000余名留美人员学成回国并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同时有5000余名留美人员回国探亲、休假,他们均已返美继续其学业。[7]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政治迫害”。
(二)抢夺优秀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非法截留5000多中国留美学生,使其入籍美国或长期在美定居,这在中美教育交流史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先例。从此,留学美国成为很多中国人移民美国的重要途径。这种现象在中美恢复互派留学生后即已渐次开始,在1987年后更为突出。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通过“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大肆掠夺中国的优秀人才,造成中国人才大量外流。由于美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龙头老大,其他西方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纷纷效仿美国截留中国留学生,中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才流失潮。
“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涉及的中国人约有8万人,到1992年上半年,其中7万人不仅可以留居美国到1994年1月1日,而且还被授权可以在美国寻找工作。[8]1993年6月30日,美国移民归化局公布了“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的“实施细则”,7月1日,“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正式生效。到该法一年截止期满时,据美国移民归化局的统计,申请“绿卡”的人数达57000多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在美的几万名中国留学生变成了海外华侨”。[9]
此后,美国政府继续通过调整移民政策,增加技术移民,不断吸引中国的优秀留学生。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的与高科技关系密切的学科的绝大多数学生留学美国,其中最优秀的人才又大多滞留不归。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通过对2006年度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学历背景的分析显示,当今“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10]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留美学生的归国率迅速上升,这引起了美国学界和政界的高度重视。如,2008年10月,几位美国学者通过网络对在美学习的外国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攻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倾向于离开美国的人数比以往要高很多,因而撰写了《美国正在失去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的调研报告,呼吁美国政府和各界人士重视“人才流失”问题。[11]
(三)影响中国发展
美国历来重视通过教育交流扩大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教育交流成为“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的重要手段。冷战结束后,中国没有步苏东剧变后尘,而是继续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使美国政府一些人士很不舒服。政治施压、经济制裁,乃至军事挑衅,使得从整个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9·11”事件之前,中美关系跌宕起伏,出现多次高烈度的危机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美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方面冲突摩擦不断,但教育交流却始终不断发展,这在苏东剧变后美国整体上对公共外交的热情大为削减的情况下很不正常,显然,通过教育交流促使中国改变发展方向成为冷战后美中教育交流的重要目标之一。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国际威望逐渐下降,单极独霸格局开始动摇,为了挽救美国霸权危机,美国各界又开始高度重视教育国际交流起来。2004年以来,美国由国防部牵头,总统、国会助力,国务院、国防部、国土安全部、教育部、国际开发署、广播理事会等相关机构有效整合,商界、学界呼应,将教育交流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次,大幅度提升其在对外关系中的地位。[12]发展对华教育交流成为新时期美国大力发展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目标,从美国“国家旗舰语言项目”中的“中文旗舰项目”和赖斯“变革外交”的重点目标国等来看,应对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美国发展对华教育交流的重要内容。
美国通过教育交流影响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接受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留美学生回国后担任重要职位来影响中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发展。美籍华人学者李成、李和(He Li)等的文章明确表达了这种观点。李成在《中国领导中的海归派的地位和作用》中认为“海归派在中国高层领导中的比例仍然非常小,他们通常服务于教育、科技、金融、外贸和涉外事务等功能性领域”,[13]这就隐含着美方希望通过教育交流达到影响中国高层政治的观点。李和在《海归派与中国政治变革》中则分析了“海归派如何促进中国的政治改革和影响中国的政治气候”;认为“大多数海归派是西方价值观的重要携带者,并在中国拥有重要职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赞同累积式的政治自由化而不是激进的民主变迁”,“如果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情况持续改进,将有更多的留学生回国”,“从长远看,海归派将在中国政治变革中起着更为重大的作用”。[14]
从2006年1月赖斯发表“变革外交”演讲以后的美国各界的一些动态来看,美国更重视通过派遣学者、学生到中国来直接与中国公众接触以宣传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促进中国政治变革,这就将交流的重点由精英转向普通民众了。无独有偶,美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IIE)于2008年9月发布了《扩展美国社区学院的国外教育》白皮书,分析了社区学院开展国外教育的现状,提出发展社区学院国外教育的种种设想。[15]或许,美国教育交流的重点已由转移剩余教育资源、谋取经济利益等浅近目标转向为美国外交政策服务的长远目标上来了。
二、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既斗争又合作,以合作为主的总策略
对于1989年以来美国利用教育交流干涉中国内政的种种行径,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进行了多次义正言辞的斗争。就美国国会通过“1989年紧急放宽中国移民法案”,1989年11月23日,我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陈述了我国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进行交涉的情况。1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揭露了美国国会部分人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径。11月29日,北京十所大学校长联名致函美国大学校长,“真诚地希望美国同行们能从维护中美两国和中美大学之间的友好关系出发,并通过他们,向美国议员和各界人士以及校内师生说明利害关系,敦促美国国会和政府恪守中美双方以往达成的教育交流的协议和谅解,不要采取违背中美两国人民意愿的错误的决策”。[3]就美国政府发表有关中国留学人员问题的声明和备忘录,12月7日,我外交部发言人指出其“势必给中美教育交流带来严重损害,责任在美国方面”;[16]8日,我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约见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贝霖,就美国政府发表有关中国留学人员问题的声明和备忘录向美方进行交涉;[3]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就美国政府有关中国留学人员问题的备忘录发表声明,“表示极大的愤慨和强烈的抗议”。[3]1992年6月8日,国家教委发言人对美国参议院通过“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案”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不满,并要求美方撤销这一法案;[8]10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说,“美国总统近日签署的‘中国学生保护法’严重违反了中美签订的有关协议精神,是破坏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阻挠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的严重步骤”。[17]
在与美国进行严正斗争的同时,我国从1989年至1992年初在发展对美教育交流时有所收缩。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美教育交流走出低谷,继续向前发展。7月28日,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美国新闻署署长亨利·卡托一行时说:“不断发展中美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长期不变的。”当天,美国新闻署署长亨利·卡托同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在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了两国政府文化协定1991至1994年执行计划。[18]
中国政府在发展中美教育交流非常困难的时候,面对美国的霸权行径,既敢于斗争,又坚持合作,体现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中国政府在继续支持和鼓励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和中国学者赴美讲学、访学的同时,大力发展对美教育交流,吸引美国学生和学者来华学习和交流。新世纪以来,孔子学院成为中国发展对外教育交流的新形式。2004年6月15日,马里兰大学校长牟德先生一行访问了中国教育部,中美双方举行了合作建设马里兰孔子学院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从此揭开孔子学院落户美国的序幕,为中美教育交流谱写了新篇章。
(二)完善教育国际交流政策和法规,吸引人才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
冷战后,中国留美学生滞留不归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中既有美国的霸权因素,也有中美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太大的现实因素。为了保证中美教育交流的正常发展,中国政府在冷战后加大了对教育交流的政策法规的调整和完善,以吸引人才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
1991年9月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成立。1992年7月17日,国家科委发布《科技人员出国工作若干问题暂行规定》,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 《关于在外留学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1993年7月7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有关问题的通知》。通过这些规定和通知,对我国出国留学工作进行了调整和规范,加强了管理。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明确指出出国留学要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为了加强国家公费留学的管理,1996年10月29日,经中央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成员来自国家教委、财政部、国家计委、人事部、中科院、社科院、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教委社科中心、国家教委科技委、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和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等单位。[19]与此同时,对来华留学的管理工作也进行了规范。此外,从1992年开始,我国开始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整顿和规范。经过几年的调研,1995年1月25日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经过较长时间的试行,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施行。除了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外,近几年来我国还加强了对教育交流信息的监管,相继开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等相关网站,编辑出版了《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等各类资料书。凡此种种,为中美教育交流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政策和法律基础,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教育交流新模式。
美国在美中教育交流中的霸权倾向还促使中国加大了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的力度。1994年11月,为吸引在外留学人员短期(一年以内)回国工作,使他们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我国人事部发布了《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到非教育系统工作暂行办法》。资助对象为学有专长并自愿短期回国工作的在外公费和自费留学人员,资助范围包括:参加国家、部委、省市重大科研课题的攻关研究工作;帮助国内单位解决急需的科研难题;回国开展合作研究、讲学、培训、项目开发、技术转让、技术交流等。把留学人员择优资助经费工作的领域由留学回国人员扩大到在外留学人员,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智力的一个新尝试。[20]经过几年的实践,2001年8月,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共同下发我国在鼓励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方面出台的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文件——《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意见》对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形式和国家提供的保障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1]为了进一步加强营造有利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环境,通过部门协调形成有效的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机制,200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转发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通知》界定联席会议的职责主要是:了解掌握全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情况;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相关政策性问题提出建议;加强部际沟通协作;指导各地区、各部门留学人员回国和为国服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人事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组成。无疑,我国已将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三)深化改革,增强免疫力
冷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证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1995年开始的“三讲”,2000年开始的“三个代表”,2005年开始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以及目前仍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教育活动,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留美学生和学者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在改革过程中,中国政府还多次主动派遣政府官员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接受培训。这种主动学习和利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一切国家的长处的做法,保证了“以我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增强了我国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一些消极内容的免疫力。
三、中美教育交流展望
(一)中美教育交流将朝着均衡、对等方向发展
冷战后的美中教育交流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以留学生为例,据美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门户开放”网站(Open Doors Online)的数据统计,1994年以来的两国留学生人数如图1所示。
图1 1994年以来中美两国留学生交流人数情况
从绝对数据来看,中国赴美留学人员与美国来华人员之间的差距很大;但从增长速度来看,美国来华学生的增速很快。从1994/1995年度到2007/2008的13年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增长到2.06倍(39403人到81127人),美国来华人数增长到10.47倍(1257人到13165人),后者的增幅为前者的5.08倍。
现在,中美已互为最重要的留学生来源国和接受国,而且,中美教育交流在政府、企业、民间各层次都有迅速的发展。有论者认为,安全、经济和文化联系是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22]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完善,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美政治互动、经济合作的增强,在坚持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指导下,两国的教育交流必将朝着对等、均衡的方向继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美方宣布启动鼓励更多美国人来华学习的新倡议,计划10年内向中国派遣10万留学人员,同时为中国赴美留学人员提供签证便利。此举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国教育交流的发展。
(二)教育交流中的霸权倾向会受到更多的制约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思维范式。霸权是国际关系史上有着悠久历史的思维范式,在近代国际关系产生之前即已存在,到现在仍然主导着许多国家相关政客和学者的思维。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时代强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谐共处成为人心所向,民主化、法制化、组织化成为必然趋势。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政治透明度的增加,国际社会对政治的监督力度增强,全球反霸浪潮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容易掀起,霸主维持霸权的代价越来越高昂”。[1]从全球化的发展大趋势来看,霸权思维范式正起着阻碍国际关系向前发展的作用,最终必将被客观形势所抛弃。
从教育交流的角度来讲,美中教育交流中的霸权倾向不可能一下子终结,肯定还会延续,但是它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这些制约既有教育交流本身的因素,也有教育交流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反作用力。教育交流是知识和人才的交流,通过知识和人才的媒介,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进了,相互依存增加了,制衡霸权的力量也就增强了。
从冷战后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双边关系的作用来看,随着教育交流的发展,教育交流对双边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种影响越来越具有双向互动的效果,这与霸权所追求的单方面的影响背道而驰。
[参考文献]
[1]黄仁国,贺星辉.全球化时代的霸权问题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2]黄仁国.教育国际交流中的霸权倾向析论[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3):59.
[3]就美国政府有关我留学人员问题备忘录 国家教委发表声明抗议美方违背中美教育交流协议干涉我国内政[N].人民日报,1989-12-09(1).
[4]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遭到失败 美参院未能推翻布什对中国留学生法案的否决 布什说对参院投票结果感到非常高兴[N].人民日报,1990-01-27(3).
[5]Brooks, Jack: Chinese Student Protection Act of 1992.Report To Accompany S.1216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02D Congress, 2d Session[R].Congress of the U.S., Washington, D.C.Hous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No.House-R-102-826, 10 Aug.1992.4.
[6]《人民日报》评论员.恶化中美关系的一个严重步骤[N].人民日报,1989-11-26(1).
[7]美国参议院通过“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案” 我教委发言人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不满[N].人民日报,1992-00-09(4).
[8]Brooks, Jack: Chinese Student Protection Act of 1992.Report To Accompany S.1216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02D Congress, 2d Session[R].Congress of the U.S., Washington, D.C.Hous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No.House-R-102-826, 10 Aug.1992.5.
[9]钱宁.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278.
[10]张国.中国已成美国头号博士预备学校[N].中国青年报,2008-09-08(6).
[11]Vivek Wadhwa, AnnaLee Saxenian, Richard Freeman, Alex Salkever: Losing the World’s Best and Brightest: America’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Part V[R].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 March 2009.5.
[12]黄仁国.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教育国际交流新趋势[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4-128.
[13]Cheng Li: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Educated Returnees in the Chinese Leadership[J].Falll 2005,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16.1-21.
[14]He Li: Returned Student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J].Asian Perspective, Vol.30, No.2, 2006, 5-29.
[15]孙毅.外交部发言人指出 公费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是国际惯例 美国会的法案进一步恶化中美关系[N].人民日报,1989-11-24(1).
[16]顾玉清.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评论注意到美国总统否决了放宽中国移民法案遗憾的是又以行政手段实施法案各项措施[N].人民日报,1989-12-08(1).
[17]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时指出美国总统签署“中国学生保护法”严重违反中美签订有关协议精神[N].人民日报,1992-10-15(4).
[18]李铁映会见美国新闻署长[N].人民日报,1992-07-29(2).
[19]季明明.中国教育行政全书[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589-1592.
[20]赵官平.人事部颁发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暂行办法吸引海外学子多种方式为国服务[N].人民日报,1994-11-10(3).
[21]单向前.人事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 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N].人民日报,2001-08-20(2).
[22]David M·Lampton:The Stealth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J].The National Interest, Issue 73(Fall 20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