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的冷暖

2010-03-09杨雪冬

决策 2010年6期
关键词:制度化普通人人会

■杨雪冬(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尊严来自制度的尊重,最可靠的幸福是有制度保障的幸福。如果不断完善的制度给每个普通人带来的是找不到北的“迷宫”,却把“便门”的钥匙给了个别人,这样的制度化建设注定是失败的。

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中,制度存在的意义之一是让社会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让每个个体获得公正的待遇。在中国,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熟人社会”正在被陌生人社会所替代,制度建设既是这个过程的结果,也是保证这个过程顺利完成的支持性因素。

这些年来,我们的制度化建设可谓成就煌煌,不仅在国家层面有大量的法律法规被制定出来,而且社会上的各种组织都视建章立制为组织生命力的前提。然而,在形式内容各样的制度文本被不断生产出来的同时,作为普通人似乎并没有感受到制度化、规范化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处,反而经常遇到“照章办事”、“按规定办事”带来的麻烦。

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很幸运,老婆怀孕了。于是我开始接触中国管理最严格的制度——计划生育制度。要证明怀孕的合法性,就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生育服务证”(俗称“准生证”),这需要我和老婆的各种材料。我们都是第二次婚姻,被告知不仅要提交结婚证,还要离婚证。我领了结婚证,认为离婚证没用,就顺手处理掉了。这下惨了,只好到单位开证明。准生证要女方办理,这下辛苦了已经“大腹便便”的老婆。为了补齐这个材料、那个文件,学校、居委会和街道,跑了好几趟,总算办下了准生证。拿到之后,她第一时间告诉我这个喜讯。电话中,她说起的另一件事让我唏嘘。她说,在填写的表格里有这样一栏:是否再婚;再婚理由。她问管理人员,如何填“再婚理由”,被告知不用填写。我打趣地说,应该填“头昏了”。准生证办下来,接下来的入院生产,户口登记等任务还等着我们呢。

整个事情下来,我内心有强烈的刺痛感。尽管我们常常为作为共和国的公民而自豪,但现实中的一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却对公民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繁琐又不清晰的程序,僵硬而缺乏理解的执行,“严肃”有余,“认真”不足的工作人员,所有这些让普通人感到的是制度带来的无形压力,而非制度越来越完善产生的温暖和关怀。制度化非但没有减少官僚主义,反而让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得更加可怕。难道这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铁笼”?或者是贝克谈到的“制度的意外后果”?

我想,一定程度上还是我们的制度化并不彻底,与现代化制度尚有较大差距。这种不彻底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在总体设计上虽有最先进的理念指导,但具体环节的规定上过于僵硬,缺乏人性化关怀。二是,许多制度虽然有文本的形式完美,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又遵循着官僚控制的逻辑。具体执行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制度要管理的对象是否便利,而是自己是否能推卸责任。三是,一些制度在设计过程中更多是设计者或执行者取向的,缺乏公众的参与,也往往忽视了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制度化突飞猛进的同时,“人治化”也在悄悄蔓延,并且在一些重要领域得到了强化。当然,人治化的“制度化”也是温暖的。只是能够享受到阳光普照的是少数人。比如,有的人会利用丰富的人脉,找个熟人来办事;有的人会发挥金钱的作用,简化程序规定;还有人会利用手里的权力,直接获得希望的结果。制度把对人的尊重给予了“插队”的少数人,忽略了遵守它的大多数。

温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提到,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尊严来自制度的尊重,最可靠的幸福是有制度保障的幸福。如果不断完善的制度给每个普通人带来的是找不到北的“迷宫”,却把“便门”的钥匙给了个别人,这样的制度化建设注定是要失败的。

猜你喜欢

制度化普通人人会
为什么人会抽筋?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