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发展观调查

2010-03-09邵建光周贤山

决策 2010年6期
关键词:领导意识干部

■邵建光 周贤山

调查表明,很多领导干部认为,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改革落后的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和能力如何,决定着一个地方能否又好又快地发展。

为深入了解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南京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对领导干部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采取分类随机获得样本,总共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样本既包括市直机关、区县、镇或街道等不同层级和级别的干部,也涵盖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

“保增长、促转型”信心略有不足

在调查中,认为领导班子对本地区本部门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的占24.0%,“有一些思路”的占68.9%,“没什么思路”的占7.1%;认为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强”、“较强”和“一般”的分别占9.0%、59.0%和32.0%。这表明领导干部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和能力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思路不清、能力不强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而对于“领导干部急需提高的能力”,37.2%的干部认为是“统揽全局的能力”,居第一位;其次是“发展经济的能力”,占32.7%;“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带好队伍的能力”分居第三、第四位,分别占19.0%和11.2%。

这要求我们在进行干部培训的过程中,要继续贯彻培养“思路宽、眼界宽、视野宽”的“三宽型”干部的路线,着眼于培养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同时加大领导干部发展经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中央提出“保增长、促转型”的工作主线。对二者的关系,60.5%的干部认为“两促进、两不误”,35.0%的干部认为“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很紧密”,4.5%的干部认为是“两张皮、两条线”。与此同时,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和有信心”的占61.9%,“信心不是很足”的占35.4%,“没有信心”的占2.7%。

调查表明,领导干部对“保增长、促转型”工作的重视,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也有少数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对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信心不足,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良好氛围。

对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取得的效果”,认为“能取得很大成效”的占17.0%,认为“能取得一些成效”的占78.0%,认为“走形式,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占4.9%。与此相呼应,认为“各级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带领群众率先发展的意识”“强”、“较强”和“一般”的分别占12.4%、64.0%和23.6%。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对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抱有较高期望,可见他们在这项活动中必将认真对待,以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的态度有待更正。

影响发展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南京与同级别的其他城市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现状评价如何?

对于“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29.1%的干部认为是“体制机制不适应”,居第一位;排第二位的是“干部思想不解放”,占28.6%;然后是“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分别占16.1%、13.7%和12.5%。

这表明,实践科学发展观除了要多管齐下,发挥城市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外,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现行一些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乃是根本之策。

关于“造成经济发展滞后的最主要原因”,30.8%的干部认为是“没有抓住历次重大发展机遇”,29.6%的干部认为是“鼓励干部‘三创’的体制机制不健全”,26.7%的干部认为是“经济结构不合理”,13.0%的干部认为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调查表明,很多领导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滞后是历史发展不足累积的结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才进一步显现出来这种落后。痛定思痛之后,必须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迎头赶上。

对于“当前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抓手”,39.8%的干部认为是“抓产业结构调整,促转型”,21.5%的干部认为要“抓‘五服务’,优化软环境”,19.9%的干部认为要“围绕‘保增长促转型’抓干部人才队伍建设”,18.8%的干部认为要“抓大项目,保增长”。

对于“克服困难、共渡难关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32.9%的干部认为要“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29.3%的干部认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发展活力”,22.8%的干部认为要“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宏观统筹”,15.0%的干部认为要“加强有效投入,鼓励多元投入”。

从调查来看,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改革落后的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对于“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26.6%的干部认为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6.2%的干部认为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提标扩面”,19.6%的干部认为是“下岗职工和大学生就业”,分别居于第一、二、三位。这表明,广大干部能够认识到,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做好就业这项民心工程,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另外,有11.3%的干部选择“群众看病难看病贵”、9.3%的干部选择“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7.0%的干部选择“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环境”。这表明解决教育、医疗、住房问题仍然是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也引起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对于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迫切需要加强党风建设

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最终将影响到他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能否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和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党的建设方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32.5%的干部选择“克服工作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25.5%的干部选择“强化执政意识、提高干部执政能力”,21.2%的干部选择“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16.4%的干部选择“反腐倡廉、健全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另有4.4%的干部选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保增长、促转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调查结果反映出,当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紧迫性,和提高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调查中,有33.3%的干部认为“干部队伍中勇于开拓、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人”占多数,55.4%的干部认为“有一些”,10.8%的干部认为“很少”。总体来看,领导干部对自身群体的评价是好的。

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和能力如何,决定着一个地方能否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选题提供的“政绩意识、执政意识、节俭意识、民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忧患意识、法治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等众多意识中,在回答“领导干部哪些意识比较强”时,排在前五位的是政绩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执政意识和大局意识,分别占31.8%、14.3%、12.3%、12.1%和 8.6%。从调查来看,领导干部最看重的是政绩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

近年来,各地发生了多起网络舆论事件,领导干部对网络监督行为的态度如何?调查显示,88.7%的领导干部认为应该“正确认识、积极应对”,5.9%的干部认为应该“不鼓励”,5.4%的领导干部认为“不反对、无所谓”。这表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确面对网络监督。

对于“当前群众向党政领导部门反映情况的渠道畅通吗”,7.7%的领导干部认为“很畅通”,66.8%的领导干部认为“比较畅通”,25.5%的领导干部认为“不畅通”。

而对于领导干部下基层,他们自身的看法可谓褒贬不一。在回答“领导干部下基层给您的突出印象是什么”时,有16.0%的干部认为“为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13.0%的干部认为“轻车简从,不扰民,不超标准接待,不增加基层负担”,11.5%的干部认为“作风深入,认真调查研究”,对领导干部下基层给予充分肯定。

但与此同时,有24.9%的领导干部认为“对基层了解甚少,指导工作不得要领”,19.3%的领导干部认为“作风漂浮,走马观花,下基层目的不明确”,11.2%的领导干部认为“不负责任地乱表态”,4.1%的领导干部认为“讲究吃喝玩乐”。

对一项工作的褒贬平分秋色,说明这项工作做得好就能得到认可,做得不好就会走向反面。如何让领导干部下基层都能做到不扰民、不增加基层负担,避免给基层留下不好的印象?这除了靠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之外,或许对这项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与设计,更为重要和迫切。

“用人制度不合理”最关键

对于“影响自己干事业、为科学发展作贡献的最大制约因素”,50.0%的领导干部选择了“评价标准不科学”,44.9%的领导干部选择了“用人制度不合理”,只有5.1%的领导干部选择了“本人能力素质不适应”。

调查表明,领导干部对自身能力是十分自信的,这也与领导干部的文化层次水平相对较高有关。但作为一些评价标准、用人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领导干部却认为不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合理的用人制度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

或许由于“评价标准不科学”、“用人制度不合理”,在回答“据您观察,现在领导干部在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和群众负责问题上的态度”时,67.7%的干部选择了“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17.9%的干部选择了“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只有14.3%的干部选择了“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

而这也许与领导干部身上的压力相互映衬。在回答“您认为干部身上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时,59.3%的干部选择“上级领导的考核”,17.8%的干部选择“人民群众的要求”,17.0%的干部选择“事业心的驱使”,5.9%的干部选择“党纪政纪部门的问责”。

正是由于领导干部的压力主要来自“上级领导的考核”,而不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所以就会“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也正是由于“评价标准不科学”、“用人制度不合理”,所以原本都有“干事业”理想的领导干部,却只有一小部分干部把“事业心的驱使”,作为自己的压力主要来源。这或许正是“评价标准不科学”、“用人制度不合理”的症结所在。

猜你喜欢

领导意识干部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