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影响效果观察
2010-03-02王正霞陈爱民
李 杰,王正霞,陈爱民
(1.江苏省扬州第一人民医院,江苏扬州,225001;2.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江苏扬州,225001)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恶性肿瘤占男性死因的第2位,女性死因的第3位[1],某些国家和地区已占到病死率的首位[2]。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肿瘤患者在承受躯体痛苦的同时,约34%~44%有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或心理障碍,以抑郁、焦虑情绪最为明显。作者对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56例进行了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8年3月~2009年2月收治于本院的肿瘤患者11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4)。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评定工具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衡量肿瘤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变化。患者住院期间除观察组另外接受心理干预外其余治疗方法如化疗、支持治疗均相同,包括一般护理常规。由患者本人在入院24 h内进行2个量表的自评,住院4周后再测评1次,得分越高者表示受评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越重。
2 结 果
入组时2组SDS、SAS总分均值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4周后,2组SDS、SAS的评分都显著低于入院时的评分(P<0.01)。而且,4周后观察组的SDS、SAS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除实施医院常规治疗护理外同时合并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有一定的影响。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和入院4周后SDS、SAS评分比较(±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和入院4周后SDS、SAS评分比较(±s)
注:与入院时相比,a P<0.01;与对照组相比,b P<0.01
SDS SAS组别入院时 4周后 入院时 4周后观察组(n=56) 60.95±3.92 30.16±2.15ab 61.03±5.48 29.23±2.12ab对照组(n=54) 61.03±3.89 45.23±3.65a 59.89±5.12 44.47±3.21a
3 心理干预
3.1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以同情、真诚、尊重、接纳、中立和关心的态度进行倾听是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基础,通过沟通识别和确认患者的自我概念、当时情感和对危机事件的感知。语言的交流和共情是降低患者忧虑的第1步[3]。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紧张情绪反应表示理解,对其在疾病过程中可能采用的否认、回避、攻击等消极心理防御方式表示认同。鼓励患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配合医疗、护理的进行。
3.2 向患者及时提供疾病的相关信息
长期以来对是否如实地告诉患者癌的诊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研究表明,80%以上的患者愿意知道自己的诊断。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为此类患者及时提供疾病的性质、程度、可能治疗方案的优缺点、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信息,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控制感,减少其在疾病与疾病治疗过程中因不了解信息而产生的恐惧、压力和疑惑。
3.3 合理进行心理治疗
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会出现各种不良认知,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加重了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针对不良认知,要给患者以认知行为治疗。
教育: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方面的相关知识,纠正存在的错误认知,指出目前公众对肿瘤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如肿瘤不能治、罹患肿瘤等于死亡等等,告知他们早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肿瘤顾问委员会就明确指出,1/3的肿瘤可以预防,1/3的肿瘤如早期诊断可以治愈,1/3的中晚期肿瘤经适当的治疗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说明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罹患肿瘤并不能和死亡划等号,传递目前肿瘤总的5年治愈率已从20世纪30年代的30%增至80年代的70%这样一些信息。
认知重建:帮助患者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特别是帮助患者矫正自我失败的消极思维。
语言重构:以积极的语言代替具有消极作用的语言,但并不改变说话的内容。
引导患者进行换位思考:多从与自己相关的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每一导致自己困扰的问题进行多方位考虑,寻求解决途径。
3.4 提高应对技巧
根据患者对待疾病的反应、治疗的态度、个体的性格特征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患者共同探讨有效的应对技巧。研究表明,对肿瘤及其治疗较为恰当的应对技巧是接受、降低期望值和积极生活[4]。
3.5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患者往往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病情及可能带来的不良情绪的问题上,如经济负担、子女赡养、老人照顾等。根据不同的情况,要求家属对患者做出必要的承诺,鼓励患者培养自己的爱好,如听音乐、看电视、打扑克等,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爱好中来,使抑郁、焦虑情绪得以改善。
3.6 重视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会给患者带来很多希望,从而能够推动患者积极应对。护士在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应该观察患者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如果没有,护士应帮助患者争取家属的配合,加强对家属的宣传工作,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言行对患者的影响,教会家属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帮助督促、观察、安慰患者,强化心理干预的效果。此外,单位领导的关怀,同事、亲朋好友的探望慰问,也可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肿瘤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希望水平越高[5]。
3.7 榜样示范
病友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增强患者的抗击肿瘤的决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患者与“抗癌明星”座谈,请“明星”讲述其与肿瘤抗争身体康复的经历与经验,使患者从“明星”的现身说法中获得巨大的心理支持和情感鼓励。
4 讨 论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治疗则是心理干预中最常用的方法[4]。心理治疗可以减少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非适应性行为,并促进其人格成熟。
肿瘤患者需要大量的有关疾病的知识,以往认为告诉患者病情会对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想尽可能多地了解自身情况,同时有学者指出告诉肿瘤患者病情可减少恐惧和焦虑,促进患者对于疾病的理解,减少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反应,是护士帮助患者接受肿瘤并做好情绪调整的第一步。心理干预可以给患者以一定的信息护理和情感支持,促使患者产生符合现实的期望值,减少其在疾病与疾病治疗过程中因不了解信息而产生的恐惧、压力和疑惑,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引导患者积极地参与治疗和护理。
[1] 裘法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9.
[2] 钱玉秀.日本国关于肿瘤患者是否先知诊断的做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90.
[3] 胡 雁,李晓玲.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03.
[4] 姜乾金.心身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5.
[5] 张 静,李 峥.肿瘤首次手术后化疗患者希望水平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