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题的三大类及答题策略

2010-02-24邱家评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0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选择题本题

邱家评

一、 用历史知识解答的选择题

实际上这一类选择题不需要人为复杂化弄巧成拙分成许多类。这一类题唯一的要求就是我们的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必须在识记的层面对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记得准确无误,才能正确解答这一类选择题。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模糊不清,再多的技巧都无济于事。

例1 (2009年全国Ⅰ卷)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A. 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 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 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 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参考答案:C

解析 契丹族属秦汉时东胡的一支,西夏党项族属羌族的一支排除A;契丹建政于916年,北宋建政于960年,辽在宋之前。排除B;宋夏议和时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不是约为兄弟之国,排除D。本题主要考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六个。这一道里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对教材上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涉及到上述的六个知识点。如果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记不清或者张冠李戴。则再多的技巧也无助于答题。很容易错选。这一类选择题实际上没有什么技巧可言。

例2 (2009年全国Ⅰ卷) 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 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平型关战役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这一道题要求考生具有比较宽的知识面。教材上对选项中给出的四次战役讲的都是比较简单的。淞沪会战主要是蒋介石嫡系精锐与日军的阵地战。蒋介石希望在国际大都会上海附近与日本的大规模战役能够引起西方国家真正的关注,希望能够借助国际社会的力量遏制日本的侵略。百团大战主要是破袭战。平型关战役主要是据险伏击战。台儿庄战役是日军一部立功求胜心切,摆脱两翼,孤军深入。李宗仁抓住战机,予敌主力以打击。仅仅凭借题干上的信息是做不出来这一道题的。考生需要掌握上述基本知识,才可以正确作答。

例3(2009年全国Ⅰ卷)18. 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

A. 批判封建皇权 B. 反对尊孔复古

C. 捍卫《临时约法》 D. 倡导科学精神

参考答案:B

解析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一类试题越来越多。直接提出问题的选择题几乎绝迹。所有的选择题都有一个“情境”。本题究其根本,依然属于需要用历史知识解答的选择题。本题特殊的地方在于我们要能够准确理解材料中李大钊这一番话的意思。这成了我们解答这一道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李大钊的意思是“儒学与宪法精神格格不入”“反对孔子之儒学入宪法”(孔子是专制之护符,宪法国民自由之证券,二者不兼容)。反复比较所给的四个选项,只有B项最切合。有的选择题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准确归纳所给的材料的的意思,如其说是历史题,不如说是语文中的总结概括段意的问题。 这一类选择题我们要高度重视。

二、 用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解答的选择题

这一类选择题要求我们比较熟练掌握历史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基本理论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讲过,但是在相当多的历史选择题中要用到。这一类选择题是历史选择题里最有规律的一类。正是因为最有规律,只要找到其中的规律就可以事倍功半。这一类选择题大部分以“根本原因是……”发问。一般来说有下面八种情况(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类。(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类。(3)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类。(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类 。(5)从阶级性角度分析类。(6) 从矛盾和内因角度分析类。(7) 从主要矛盾角度分析类。(8)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角度分析类。下面展开分析这一类试题。

例4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雇佣生产关系的形成

参考答案:C

解析 首先判断此类选择题属于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类的选择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本题问到的根本原因只能是生产力方面的原因。

例5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 诸侯争霸 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铁农具的使用 D. 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依然是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类的选择题。要将答案锁定在“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类似的表述上。本题学生极易错选为D,实际上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是封建生产关系变化的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本题中的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属于生产力范畴。

例6 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

C.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D.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引起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参考答案:A

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对于这一题,应当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去寻找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 混合类选择题

这一类选择题中,既需要用到历史的基本理论同时也需要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是上述两种情况的混合。

例7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统治政策的调整 B. 社会环境的变化

C. 城市经济的发展 D. 主流思想的演变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类的题目。唐诗宋词元曲属于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即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另外在《中国古代史》教材上也讲到了由唐诗发展到宋词、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结合教材上的知识和我们掌握的基本理论可以作答这一道题。

例8 苏州某学者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 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 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D. 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类的题目。同时本题隐性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之后,蒸汽机作为最主要的动力取代了畜力水力人力,所以“机”这一词汇渐多而“马”这一词汇渐少。解答本题时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同时可以回顾教材上讲到的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

例9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现在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它源于中国古代美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此节日的形成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 人们对这一神话传说的钟爱

C.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 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类的题目。另外我们可以回顾教材上讲到的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家庭或者某一单位的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表现形式就是小农经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牛郎织女就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猜你喜欢

生产力选择题本题
来不及生产力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三角函数部分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