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医药营销专业药物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2010-02-18邱建波
邱建波,徐 清
(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 510663)
药物学是中职医药营销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内容丰富庞杂,理论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再加上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导致中职生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学习基础较差,学生普遍认为难学而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改进与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每一位药物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课题。对教学内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旨在提高药物学教学效果。
1 根据专业岗位定位,精选教学内容
中职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以销售为主,其中药店营业员最为常见,针对岗位特点,对药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药店销售主要是非处方药,如维生素类药、消化系统药、呼吸系统药和避孕药等。传统意义上的药物学课程不重视这类药物的学习,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就业岗位上很少接触到的一些处方药上,如镇静催眠药、镇痛药、抗精神病药、抗心律失常药等,学生在药店零售岗位不可能接触到这些药物。前两类分别是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药品零售企业无权经营;后两类药需在医院医护人员监护下才可应用。而对于在药店接触最多的是非处方药,所学有限,难以满足指导顾客购药和用药的需要,往往不能令顾客满意。抗感冒药、抗溃疡病药、止咳药、健胃消食药多为一些复方制剂,而教学多不讲复方制剂,只分散地在各个章节介绍单一的药物知识,缺乏连贯性、针对性。因此加强非处方类药物及复方制剂的学习,才能增强指导合理用药能力[1]。例如在学习解热镇痛药时,用药店常见的感冒药日夜百服宁为例,日夜百服宁的日片含对乙酰氨基酚、氢溴酸右美沙芬、盐酸伪麻黄碱,夜片是在日片中加入马来酸氯苯那敏。这些成分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药物、起不同的作用,将它们连贯起来讲,理解药物配伍目的和效果,增强指导合理用药能力。
对于一些疗效差、毒性大或将被淘汰的老药,可以略讲或不讲。有些章节如化学治疗药物篇中的抗疟药、抗阿米巴病药、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抗麻风病药等内容,因为这些疾病目前发病率比较低或较少见,则不在课堂上讲授,而让学生自学[2]。
2 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药物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内容抽象、药名繁多,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注重教学内容的通俗易懂,使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举例,突出药物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善于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共鸣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健康,所患疾病的种类有限,生活用药经验也很少,但绝大多数学生有过感冒的经历和用药经验,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的病毒性感染,需要多睡觉,因为人在睡眠时机体抵抗力提高,有利于康复,另一方面感冒时没有必要立即服用抗生素,纠正认识上的误区,从实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典型生动的小故事,并绘声绘色地讲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抗生素前,讲解发现青霉素的故事。从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由弗莱明、弗洛里、钱恩三人分享开始,讲弗莱明如何发现了青霉素,而钱恩和弗洛里又如何使青霉素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变成救人无数的良药。这样短短几分钟,既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又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青霉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运用到教学中,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多种教法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学生授课等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死板的药理知识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药物学是一门由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其药物的应用和不良反应均与临床用药息息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典型的临床案例,可让学生及早接触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避免纸上谈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比如在介绍β受体阻断药时,首先举出以下病例:患者,女,22岁,1型糖尿病,经过治疗,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最近一段时间因心动过速,服用普萘洛尔,翌日上午,患者突然昏迷,诊断为低血糖,静滴葡萄糖后清醒,患者自感奇怪,以前也发生过低血糖,但发生低血糖时一般都有明显心慌、心悸等症状,立即喝一点糖水或吃一点饼干就可缓解,但这一次只是觉得有点头昏,没有出现心慌症状,却发生了低血糖昏迷,这是怎么回事呢?普萘洛尔为什么能掩盖低血糖的种种临床表现呢?通过病例描述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为展开β受体阻断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经常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在学习镇痛药时,为了使学生对其作用有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从临床用药的区别入手,提出问题,比如创伤或术后止痛常用吗啡或杜冷丁,却不用阿司匹林。这样将激发悬念,使学生立即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再解答,使学生加深认识: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不同,前者属于中枢性镇痛药,它阻断痛觉神经通路的传导;后者归类于外周性镇痛药,它的作用在于抑制炎症反应时产生的致炎致痛作用及增敏放大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因此对直接刺激神经末梢的创伤性和术后疼痛无效[5]。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常见疾病,大家熟悉的药物来交给个别学生,由他们来授课。教师帮助他们备课,查找资料书写教案,使他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研究学习。通过此法的采用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加强了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自学能力的培养[6]。通过他们的教学,教师还可从中得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课程的安排结构,真正意义上达到互动式的教学。
综上所述,在中职医药营销专业的药物学教学中,根据专业岗位定位,精选教学内容,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学生授课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刘银花,沈婕.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3):245-246.
[2]顾兵,李华南,龚妍春,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9,(3):36-38.
[3]王鹏云.在药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1):37-38.
[4]连佳芳,郝勇,秦葵.浅谈药理学课堂教学的“入课”方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1):36-37.
[5]孟彦.试论药品营销人才的培养与药理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2,20(10):41-42.
[6]魏睿,裴建宏.浅谈药理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8):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