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增强高职毕业生市场吸引力的思考
2010-02-18张玉嵩
□张玉嵩
对增强高职毕业生市场吸引力的思考
□张玉嵩
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照专业岗位要求培训学生技能,按照员工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品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吸引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专业设置;技能培养;人文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如何走内涵发展道路,通过开放办学,紧贴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是高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在目前条件下,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吸引力,应主要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
一、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服务是高职院校的第一宗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机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就业岗位和需求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市场需求,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关注和追踪职业岗位需要的变化,及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和开发一些新专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能较好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学校发展才能充满活力。一般说来,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我国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走向都会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各行业、企业对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必然随之变化。学校要定期深入市场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区域或行业的生产、技术发展等经济活动的现状和趋势,做好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和人才预测,找出自身专业建设的优劣态势,认真分析专业内涵应有的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论证预测所设专业的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学生择业志向的满足程度,从而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社会和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零距离”。同时,在专业开发中,高职院校应注意“长短结合”和“宽窄结合”。长短结合是在稳定和发展长线专业的同时,适度发展在一定时期内社会需求强劲、调整快的短线专业;宽窄结合即就业岗位比较明确的专业宜窄,走“订单式”培养的路子,而就业岗位不很明确的专业,则宜适当拓宽专业口径,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近年来先后与企业联合申办了不少新专业,有些专业是专业目录之外根据企业生产需求申报设置的专业,针对性强、需求量大,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从资金、师资、实验设备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这些专业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学校每年举行专业招生规模听证会,各专业根据近年的招生和就业情况,陈述自己的中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分析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最后按目前的社会需求和未来市场走势,确定本专业的招生计划。通过专业招生规模听证会,更好地促进开门办学,保证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有机对接,促进学校“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
二、按照岗位实际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必须掌握岗位需要的知识、具备相应的素质和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定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其主要区别在于高职毕业生属应用性技术人才,实践技能较强,这也是高职学生的优势和特色所在。高职院校要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研究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以职业化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强化实训环节,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二者作为教学工作的两翼.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和支撑,学生基本能力培养最终由课程来实现和保证。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学校首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群)的职责和任务加以界定和分析,确认完成该具体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岗位的学习范围,确定课程及构建课程体系,将行业、企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职业技能的有关内容融汇到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去。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要求为内容,以现实职业活动进程为组织教学活动的线索,以工作项目为单位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划分课程门类的主要依据,以实践过程而不是书本学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工作样本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能够围绕实践性和职业技能性展开,强化实际或模拟的职业实践情景,突出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学校在重点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同时,依托和借用企业优势,建立了97个与专业稳定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硬件条件和氛围,锻炼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基地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体现现代化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职业教育环境和企业氛围,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和安全质量意识,努力做到校内基地生产化和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有机统一。
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由于资格证书对各专业岗位的职业知识和能力标准等有最新最明确的要求,所以将职业资格证书制作为课程标准融入教学要求,有利于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联系职业岗位的实际。同时也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深入实际掌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熟悉职业资格的标准,并将这些有机地融入教学进程中,进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缩短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距离。
加强产学结合,实施订单式或“2+1”培养模式。目前,学校专业中有近半专业都采取订单式或“2+1”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强化学生某些方面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将一个学期甚至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全放在企业进行,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变单一的学校育人为校企双方共同育人。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特色鲜明,很受企业欢迎。
三、按照职业要求培养学生素质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是否成功,除了技能因素以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是帮助他们适应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既具有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也要具备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二者的协调融合才是完整的教育。一般来讲高职院校重科技而轻人文,或者是把二者简单的对立起来,也有把文科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把理科教育等同于科技教育。其实知识、能力、人格的综合,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作为高职院校,既要培养人才的“高技能”,也要培养人才的“高素质”。为了能够体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课程设置上精心设置人文教育的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态度、行为、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培育和熏陶情操、品行和人格。高职院校要特别注重自身文化的积淀,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精神,让学生在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涵蕴德行。
一是把职业素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人才培养计划总的指导思想,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始终,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专门开设《职业素质修养》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学校教师、社会劳动模范、企业技术能手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敬业、纪律和竞争意识等方面的熏陶;通过开展情景、案例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环节中,承担并完成相关任务或担任一定岗位的工作,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培养成职业习惯,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
二是以“人文校园职业环境”为主线,建立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提炼,校园建筑、道路、景点的设计命名,教学场所和文化设施的布置等方面,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完美结合,体现学校的文化传承;学校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到校为学生开办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新动态、发展新趋势;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和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倡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培养学生服务大众、与人友好合作等职业品质;建立与企业对员工评价体系有效对接的学生评价体系,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转换成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构建了包括班级考核、操行评定、德智体综合评定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考核,引导、督促学生按照用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受到浓厚的人文校园和职业环境氛围熏陶,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同步提高。
[1]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2).
[2]韩振.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3]金启东.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代理念[J].职教论坛, 2007(15).
责任编辑 时红兵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立项课题(批准号:B134)的阶段性成果。
张玉嵩(1965-),男,河南延津人,研究生,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与管理。
G715
A
1001-7518(2010)08-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