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

2010-02-18刘国珍李京梅

职教论坛 2010年8期
关键词:大众化素质教育现代化

□刘国珍 李京梅

强化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

□刘国珍 李京梅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如何将这一任务落实到位,关键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社会服务功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谈一点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浅见。

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大规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先后出台了5部比较重要的相关文件,既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又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变化。尤其是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重点抓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16号文件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提高上”。高职教育办学十年,经历了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进入了大提高的阶段,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目前正步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时期。为此,各地高职院校在规模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和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新途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一、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高职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数、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学科型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是主要满足了高校扩招的需要,满足了学生上大学的需要。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6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把构建新的办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要的位置。

二、加强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人类以塑造和完善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是人们依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觉地通过文化传授的形式,塑造人的精神品质,开发和培育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是保证人类文明延续、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的基本途径。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完善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内容。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适应劳动分工的细化和人的教育需求的多样性,教育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出现分化,形成内容和形式上的层次化、门类化。现代教育的高度发达,使得教育在层次和门类上的划分尤其丰富细密。但是,各级各类教育不管如何变异,其作为教育的固有属性,即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是不能失去的。任何一类教育在内涵和形式上所具有的特殊性,都只能是建立在教育原本意义上的内容丰富和形式扩充,而绝不能是对教育的肢解。这就是说,无论哪一个门类的教育,都不可能背离教育的本质,都不能也不应该忽视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十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以其专业技能教育的独特优势,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专门人才,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新型教育形式,在服务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育人目标和教育功利等等方面显现出的独特属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其生命力的所在。但是,我们必须应当清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派生出的一个新类型,技能教育只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殊属性,并非它的本质属性,更不是全部属性。从教育层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国家高等教育序列,也就是说,它的基本属性首先应该是教育,是高等教育,是大学,而其独特的职业教育属性,只能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基本属性之上的扩充,是对教育本质属性的延伸,而不可能是另起炉灶。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绝不是一个技能教育就能够完全解释的,教育所固有的育人功能同样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不能仅限于给学生一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同样肩负着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的服务功能,同样要育人为本。因此,把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本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三、加强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集中体现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素质提高,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告诉我们,现代化的根本不是物的现代化,而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建设势必要走在物质建设的前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也就是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要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历史任务。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顺应时代要求诞生的新型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国民素质是其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要把高等职业教育落实到人的发展,其根本方面不是技能提高,而是要落实到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来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和身心品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不但在知识、技能方面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更重要的是在综合素质方面适应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需要。不仅如此,而且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才会有良好的学生素质基础作为依托和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是完整的人,健全的人,才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如果只注重人的技能提高,没有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会失去素质教育的依托和保障,培养出来的人就只能是“工具人”,片面的人,也就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不是点缀,而是首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如何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立足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建设,创造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四、加强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已经少数人的特殊需求,变成大多数人的普遍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从面向少数群体到面向大多数人民群众、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革命性转变。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不仅丰富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而且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进入新世纪,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求现代化建设既着眼于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即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然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责任,那么,面向大多数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素质的要求,也就必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大批毕业生走上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欠缺,高职院校的速成式技能教育暴露出来的忽视素质教育的弊端,已经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任用和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影响到人民群众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评价。从实际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近年来,更多的用人单位在毕业生遴选过程中,已经开始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人民群众对于加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切实加强素质教育,不仅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上质量、上水平,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关键,而且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出精英化的象牙塔,走向大众化的这一伟大历史性变革,一些人在思想上产生了一个误区,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既然面向普通劳动者,培养的是“蓝领”,是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所以,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于是,速成式的技能培养被放到了突出位置,素质教育被顺理成章地沦为配角。然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些高职院校的规模上去了,人才培养质量却下来了,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文化品位也被人为的降低了。其实,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告诉我们,所谓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也就是高等教育受众的增加,是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公平,而不是高等教育品位的降格,使之流俗于对人的技能的简单培养,放弃其塑造和完善人的灵魂的神圣职能和应有的文化品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还会有什么意义可言。诚然,由于人的个性差异和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要面向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层次和类别上的等级之分。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更偏重于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育上处于高等教育的较低层次。但这只能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面向行业企业一线的,是侧重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技能操作层面的,而绝不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低档次,更不是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素质方面可以是低水平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行业企业的一线同样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层面,在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同样应该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同样应该是高素质的人才。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享受优质的素质教育,这应该也是新时期教育公平的体现。

[1]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

责任编辑 夏焕堂

刘国珍(1955-),男,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5

A

1001-7518(2010)08-0006-03

猜你喜欢

大众化素质教育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