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内分泌激素调节作用的研究概况
2010-02-17张静
张 静
随着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刺与内分泌激素的关系越来越引人关注。现将近年来针刺对内分泌激素调节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针刺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NIDDM)并发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可使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明显下降,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分泌异常,并阻止脑梗死时中枢神经组织受损,进而提高疗效[1]。针刺治疗60例抑郁症,针刺内关、太冲、三阴交等穴治疗4周,检测血浆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果其含量随临床症状的缓解趋于正常,针刺对抑郁症患者HPA轴的影响是状态依赖性的,即随着针刺疗效的出现,患者的HPA轴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皮质醇分泌节律异常,运用子午流注中纳甲法针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进行治疗观察,针刺后大鼠血清皮质醇升高,纳甲法针刺对其关节肿胀情况和病理方面有明显改善[3]。温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的行为以及HPA轴和免疫系统有影响,温针可能通过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的含量,调节疲劳状态下亢进的HPA轴和免疫功能,从而改善大鼠运动能力,发挥抗疲劳作用[4]。研究缪刺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镇痛效应及部分中枢镇痛机制下丘脑内β-内啡肽(β-EP)及ACT H,观察不同缪刺法与正常取穴法的镇痛效果。结果显示正常针刺、左右缪刺及上下缪刺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较好的镇痛效应,以左右缪刺为优,其部分起效机制可能为激发了中枢神经系统中镇痛物质的调节功能[5]。
由此可见,针刺可改善受抑制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在针刺治疗某些疾病过程中,随着症状的好转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得到调整,并且与疗效有关。但也有报道认为针刺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明显作用,这可能与疾病的种类及动物模型的不同有关。
2 针刺对性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2.1 对雌性激素的调节研究发现对不孕症患者针灸“中极”“地机”大赫(双),隔日交换“三阴交”“足三里”“血海(双)”穴能使女子不排卵引起的不孕症患者黄体功能改善,黄体酮分泌增加,进而提高受孕[6]。正常健康育龄女性观察针刺对外周血中促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黄体酮(P)等水平的影响。结果针刺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无明显影响,而对卵巢性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性效应,可见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7]。针刺对产后缺乳患者具有调节内分泌、血清泌乳素(PRL)明显升高,雌激素E2无明显变化,产生促使乳汁分泌的的作用[8]。癫痫患者针刺人迎、风府、天柱穴后,E2,垂体 PRL升高,P血浆总皮质醇(CORT)下降。改善癫痫患者内分泌状况,从而达到减少癫痫发作[9]。
又有研究者采用灵龟八法采用不同取穴时辰与不同取穴顺序针刺观察晚孕大鼠内分泌的影响,结果灵龟八法“开穴”时辰、主客顺序取穴针刺,使内分泌朝有利于胚胎的方向调整趋势[10]。
2.2 对雄性激素的影响 观察针刺和鹿茸精穴位注射治疗精液异常男性不育症的临床效应。针取肾俞、秩边、关元、命门等穴,结合肾俞穴位注射鹿茸精,观察发现治疗后LH、T、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分泌浓度显回升至正常水平[11]。
针刺对性腺激素的调节作用是与体内原激素水平有关,对正常机体针刺也可增加性激素水平,针刺可能影响某些神经递质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垂体系统某些激素产生影响,从而调节靶腺激素水平。
3 针刺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3.1 对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的调节 观察针刺对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针刺具有调节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并使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作用[12]。耳针配合加碘盐治疗青少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及其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给予耳针治疗前后甲状腺、血清T3,T4、促甲状腺素(TSH)的变化。结果血清T4升高,TSH下降,可促进肿大的甲状腺缩小或消退,有效调节患者机体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转化,提高机体对碘的吸收、储存弥补单纯食用加碘盐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不足[13]。抑郁症与甲状腺激素有相关性,电针完谷、太冲治疗抑郁症患者后,TSH、FT3升高,FT4稍有降低[14]。
3.2 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BII)的调节 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刺激甲状腺细胞兴奋的TBII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病的主要因素。对患者进行针刺前后血清TBII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血清TBII活性明显下降,血清T3、T4含量也明显下降,TSH含量明显回升。患者血清TBII活性变化及阳性检出率与临床的病情实际改善情况一致[13]。
患者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得以逐渐控制的同时,甲状腺轴的反馈调节机制亦逐渐恢复正常。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有不良反应的患者应考虑接受针刺治疗。
4 针刺对其他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作用
4.1 对生长激素的调节 应用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观察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血清生长激素,治疗后血清生长激素上升,血清骨钙素下降,针刺刺激了穴位,通过神经、经络而调整了体内激素水平的分泌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运动功能状态,从而达到其治疗效果[15]。又有观察者研究针刺治疗对脑性瘫痪及精神发育迟缓患儿生长激素的影响,方法以穴位注射为主,结合其他疗法治疗了34例脑病患儿,患儿血清生长激素含量上升[16]。
4.2 对胰岛素的调节 观察针刺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可起到即时降糖效应,激活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17]。针刺采用电针天枢、关元、三阴交配合耳穴贴压神门、内分泌、脾、胃、三焦、大肠后,能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18]。
研究者通过对高频电针刺激肥胖大鼠后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的观察,分析针刺对脂代谢的影响,血清瘦素水平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均降低,证明高频电针刺激对肥胖大鼠脂代谢具有良性调节作用[19]。还有研究表明,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肥胖大鼠的脂代谢有不同影响,血清瘦素水平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也趋于降低[20]。
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都表明,针灸对血糖和血中胰岛素含量有调节作用。
4.3 对消化道激素的调节 观察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检测治疗后胃黏膜损伤指数、表皮生长因子、胃泌素含量。结果足三里不同配穴能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程度,尤以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最强[21]。研究者观察电针(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治疗对糖尿病胃轻瘫(DGP)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DGP患者胃动力,对DGP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电针能降低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有关[22]。
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脾虚大鼠血清中胃泌素(GAS)、皮质醇(COR)的水平升高[23]。电针百会、印堂、天枢穴改善抑郁症消化功能障碍,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肠肽类激素下丘脑生长抑素(SS)和GAS的含量,结果慢性应激抑郁型模型大鼠下丘脑SS显著下降和血清GAS显著升高,针刺可调节脑肠肽类激素的释放[24]。针刺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GAS和血浆胃动素(MOT)的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见针刺能使异常改变的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针刺可能是通过对胃肠激素的调节而达到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25]。
电针刺激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消化道激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5 结 语
大量的针灸临床和实验表明,在病理或生理状态下针刺对机体能产生多种良性调节作用,其作用的方向和强度主要取决于针刺时各分泌腺的机能状态,其结果往往有利于机体恢复正常的功能,同时,针刺选穴、手法补泻、操作时间、刺激强度对治疗效果也有不同的影响。目前对于针刺与内分泌激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数是对各系统靶腺激素水平的观察,针刺对甲状腺激素有调节作用,它使血中偏低的 T3、T4含量增高,偏高的 T3、T4含量降低,对促甲状腺素也有调节作用,其结果血中的T3、T4含量受促甲状腺素的控制,改善T3、T4含量对促甲状腺素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机制,并可能通过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活性使垂体-甲状腺轴恢复正常。针刺对体内性腺激素有双向调节能力。研究还提示针刺可能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性腺激素分泌增加。针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随着症状的改善,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浆皮质醇含量可升高或下降,与机体的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及针刺手法有关。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可改善受抑制的肾上腺皮质功能。针刺对动物及患病机体的胰岛素及消化道激素也有调节作用,其调节程度及方向与机体原来的激素水平、各种疾病的具体情况及针刺选穴等因素有关。
由于各系统激素都受下丘脑、垂体激素的调节,并且各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所以针刺对下丘脑、垂体及各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尚有待深入探讨。
此外,激素由腺体合成到作用于效应细胞之间要经过多种代谢环节,针刺究竟影响激素代谢过程的哪个环节?作用于什么部位?针灸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多局限在器官和系统水平上进行整体综合分析,而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运用现代科研方法纵深到了细胞分子水平,微观水平研究方面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针刺作用的内分泌学机制。
[1] 谌剑飞.针刺对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下丘脑激素CRH及T RH水平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1,21(6):363-365.
[2] 徐虹,孙忠人,李丽萍,等.针刺治疗抑郁症及其对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2):78-80.
[3] 王淑玲,李琳,姜学连.纳甲法针刺对AA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170-172.
[4] 陈英松,卢峻,苏◦朝鲁门,等.温针对疲劳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酮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8,33(4):258-261.
[5] 李学智,唐成林,黄吉庆,等.缪刺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镇痛效应及机制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0):615-616.
[6] 王玉,谢玲.针刺为主诱发排卵 20例[J].中外健康文摘,2008,7:38-39.
[7] 李沛,吴荔琼,徐文倩,等.针刺对健康女性生殖内分泌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5):293-294.
[8] 赵彦,李青,丁秋蕾,等.针刺治疗产后缺乳 224例[J].陕西中医,2008,29(3):338-339.
[9] 陈兴华,杨海涛.针刺对癫痫患者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7):481-484.
[10] 金侣位,朱江.灵龟八法开闭取穴时辰与主客取穴顺序针刺对晚孕大鼠血清雌二醇、孕酮、前列腺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1):954-957.
[11] 李建强,洪文,王照浩.针刺和鹿茸精穴位注射对男性不育症内分泌激素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2,20(5):21-22.
[12] 王晓燕,崔丽君.针刺调节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8(05):70-72.
[13] 刘智艳,姚小红.耳针配合加碘盐治疗青少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其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10):702-704.
[14] 王秀芬,赵志国,倪爱华.电针完谷、太冲穴治疗抑郁症35例[J].陕西中医,2007,28(6):723-725.
[15] 施炳培,卜怀娣,史惟,等.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0):56-57.
[16] 施炳培,卜怀娣,季志英,等.针灸治疗对脑性瘫痪及精神发育迟缓患儿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627.
[17] 郑真真,夏玉卿,朱兵.针刺耳迷走神经点降低高血糖即时效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9):702.
[18] 高秀领,何立,张雪娟,等.针刺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胰岛素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10):738-740.
[19] 王少锦,徐华洲,肖红玲.高频电针刺激对实验性肥胖大鼠脂代谢的调节作用[J].针刺研究,2008,33(3):154-158.
[20] 葛建军,王少锦,孙立虹,等.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实验性肥胖大鼠减肥效应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8):598-600.
[21] 彭楚湘,王灵,周国平,等.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44-47.
[22] 李丽霞,林国华,庄礼兴,等.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M T L、GAS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28(4):26-28.
[23] 王昕,滕静如,逯波,等.针刺“足三里”对脾虚证大鼠血清中胃泌素、皮质醇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2):125-127.
[24] 秦丽娜,史榕荇,图娅.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肠肽类激素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1):25-26.
[25] 孙玉霞,王瑞莉,贾成文,等.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6,27(10):13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