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独立学院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2010-02-17凌惜勤
□凌惜勤
现代社会及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人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更需要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才。不仅是在研究领域,更多的在应用领域,复合型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因此,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不但要突出其应用性,更要突出其复合性。即定位于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所谓应用型复合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多种应变能力、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善于沟通与协作,以及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其基本特征是:掌握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之交叉和融合,在相关知识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较强,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复杂的局面;思维开阔,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修养、踏实的工作作风,较强的服务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分工比较简单,各专业间相对独立,人们往往有一个“专业”、掌握一门技能,就能独闯天下。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强调的是专业思想,培养的是“专门”人才。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时代迈进,知识经济的触角已经不可阻挡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分工变得更加复杂,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由相对的独立和排斥,转向相互依赖、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很难找得到独立于其他学科和专业之外的学科和专业。因而传统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不适应性。
(一)重纵向知识传授,轻横向能力培养。由于受传统的培养模式束缚,过度强调专门人才教育,专业划分过细,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专业课比例过大, 选修课较少,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不同的学校,相同的专业往往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强调人才培养规格的 “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这样,既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多样性的需要,更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学生毕业后缺乏竞争力和创造力。
(二)选择渠道过于狭窄,学生个性特长难以发挥。由于我国现阶段高考录取模式的限制,以及学生对专业选择的偏好与各专业对人才需求的不一致,许多学生不能够被录取到自己所喜爱的专业。据互联网上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将另选专业[1]。学生进校后也很难有机会转换专业,无法弥补被不满意专业录取所带来的缺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三)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结构性失业凸显。学生就业情况与学生在校修读的专业有很大联系,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强调专业设置中的职业针对性,而忽视学生对其他学科或专业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忽视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引发将来的“结构性失业”。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就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用人单位需要人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需要就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据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仅占17%,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大的占34%,完全不对口的占24%[2]。
二、现代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
(一)信息时代发展需要应用型复合人才。我们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IT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分工重新分化组合。各行业、各专业乃至各工种之间已经由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的模式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的模式转变。仅就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而言,它已经不是计算机专业所特有的东西,而是作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在信息时代特别是应用技术领域,离开了信息技术,人们将寸步难行。因此,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独立学院只有加速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科学管理需要应用型复合人才。现代化的企事业单位,要提高管理的绩效,不但要求管理者具有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具备所管理领域内的基本专业知识,否则,外行难以领导内行。反之,一些在自己专业方向上很有造诣或成就的专家,一旦提拔到领导岗位,如果缺乏基本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也同样不能够把管理工作做好的。所谓“隔行如隔山”,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就是要把这之间的“山”搬走。社会发展越现代化,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因而管理者就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三)学生能力拓展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中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知识结构的优化、科学技术的掌握等有形课程的作用。而往往容易忽视学生人文精神、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的熏陶以及育人环境的建设。而在现实中,任何人要取得成功,除了专业知识外,思想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服务意识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实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培养的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更需要复合知识和综合素质,即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发散型的主体知识和能力素养。
(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独立学院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被用人单位所认可,体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是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独立学院要可持续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布局和培养方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之间兼顾与平衡,在本专业与相关专业或领域中寻求拓展,以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培养方案的整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潜能和兴趣,以及拓展学生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一)进一步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应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进行进一步整合。通过调整培养专业计划,以“平台加模块”的方式,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并增加公共选修课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对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修读公共选修课的学分数作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对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及其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开放视野、扩大知识面。
(二)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转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对那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可直接把理论课放到实验室上。适当增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开放实验室或参与教师课题,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习实训中,要求学生以“实战”状态进入企业、科研单位参加技术攻关和管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毕业设计课题,解决技术难题,转化科技成果。
(三)通过设立“创新学分”的方式,以参加系列知识讲座、科技制作、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鼓励学生考级考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拓宽就业渠道。
(四)开放和鼓励辅修。辅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修读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一种学习模式。辅修的特点是:专业覆盖面广,选择空间大,且一般不需要延长在校修业年限。即便学生不想获得辅修证书或仅是对某专业的几门课程有兴趣,通过系统地学习,也是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宽。独立学院应从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目标出发,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积极辅修其他专业。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拓展,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交叉与渗透能力也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进一步增强。这种工作中的“多面手”,必将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五)推进学分互认。通过校际间的学分互认、学生跨校选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学到另一学校的专业知识。学分互认制,可充分发挥高校间整体优势和办学效益,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学习要求,更好地激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而国际间的学分互认,即通过“2+2”、“3+1”等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更能激励学生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直接了解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的东西,掌握更多的过硬本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思想观念先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就是要尊重人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因此,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更新思想观念,正确定位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与管理工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承担起光荣的使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多层次、多样化、高素质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保障。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前提,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调控。因此,应着眼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组建和完善“双师型”队伍,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才能为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在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创新意识等方面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三)质量监控护航。有良好的愿望、计划、制度,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关键是执行过程是否不走样,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一方面,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能力、学习负担等)以及管理人员工作情况等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在毕业生就业后,还应分别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收集和反馈各种意见,并作出相应的评估、调整或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应用型复合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1]晨宜.关于大学生专业满意程度的调查报告.[EB/OL].http://anny2212.blog.hexun.com/6536815_d.html2008-3-16.
[2]白岩松.2006 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发布会(1)[EB/OL].http://article.zhaopin.com/pub/view.jsp?id=39837&DYWE=12056 65489818.36316.1205665490.1205665490.1200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