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调查与职业建议

2010-02-17张爱娜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职业

张爱娜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调查与职业建议

张爱娜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应届大学毕业生频繁离职不仅会给企业及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本身的职业成长与发展。通过对企业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的调查和访谈,分析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高的原因,有助于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前后应如何从自身做起,减少盲目离职行为,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提出对策建议。

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职业适应期

目前,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存在两种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的离职率居高不下,一些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几个月后就提出辞职,轻易地放弃了得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据温州大学对学生的一项跟踪调查,毕业生工作第一年的“跳槽”率在70%左右。“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三成大学毕业生工作一年后就换了工作。一家企业负责人说:公司“80后”的新员工3个月内的流失率可达60%~80%。应届大学毕业生离职频繁,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成本损失、人才培养计划受阻等负面影响,干扰了工作绩效,影响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也造成了求职成本损失、心理压力增加、职业发展中断、诚信度受损等消极影响,无法很好地积累工作经验,无法建立稳固的人脉资源,无法使自己产生归属感,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极为不利。

企业里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调查

问卷调查 为了解应届大学毕业生在企业稳定工作的具体情况,笔者对在威海市37家企业工作近两年的409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工作状况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愿意在目前的企业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有42名,占被调查总数的10.2%,表明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组织承诺较高;表示暂时不打算离职,认为自己需要进一步积累工作经验,目前离职不利于自身职业发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有165名,占被调查总数的40.3%;有117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表示在寻找和等待机会,“如果有好的机会就离职”,说明已存在离职倾向,随时有可能做出离职决定,占被调查总数的28.6%;有74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经常考虑辞去现在的工作,随时有可能离职,占被调查总数的18.1%。由此可以看出,有46.7%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有机遇或机会就可能选择离职。

用人企业访谈调查 (1)访谈对象为Z女士,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访谈情况:企业每年都在技术、营销等岗位招聘大学生,重点考察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实践经验和个人品质。每年都有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失,2008年招聘的17名大学毕业生,现在还有11个在岗,流失率在35%左右,高流失率很让人头痛,所以,近两年逐步减少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特点是综合素质较好,知识学习快,可以给企业带来活力和生气。认为大学毕业生离职主要原因是“80后”员工过于追求自我满足,在企业感觉不舒服就走,缺乏责任感,对薪酬要求高且不容易满足。企业也存在不能根据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管理等问题。员工离职时也曾进行过面谈,了解离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挽留,但效果不大。(2)访谈对象为L先生,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访谈情况:企业每年都在研发部门、市场部和管理部门招聘十几名大学毕业生,应届大学毕业生每年都有流失,2007招聘了13名大学生,现在还有6名在岗,流失率在46%左右,感觉人力资源部门像个招聘机器,费很大力气将人选来,可不长时间又走了。认为大学生离职的主要原因是适应能力差,缺乏做事的耐心,不够踏实;总想做大事,不愿意做小事,不愿意在基层做;过于注重薪酬待遇,与同学一比薪水有差距,就认为发展受限,“跳槽”走人,寻找其他发展机会。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企业应关心和重视,完善薪酬水平的竞争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在应届大学毕业生离职时也曾进行面谈,了解离职原因,但很难了解到真实的原因。通过调查结果可见,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不高。企业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离职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体适应性较差,如无法适应企业的环境和氛围、无法适应角色的转变、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无法融合、自我意识过强、追求新鲜和变化、盲目攀比、一味追求高薪、角色定位错误、责任感缺失等等。

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高的原因

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1~2年正处于职业适应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对企业状况和工作基本熟悉和了解后,必然会产生种种不满,于是会不断地探寻和尝试新的发展机会,这个阶段是职业流动的高峰期。通过访谈、调查和综合前人的研究,笔者分析,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自我价值的功能化实现 大学生都渴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十分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受传统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总希望进事业单位或大企业,以经济收入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标准,重视个人价值的功能化实现,形成以个人需求为中心、以实惠为标尺进行自我发展设计的择业价值取向。在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往往缺乏踏实工作的心理准备,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薪酬待遇不能达到心理预期,就认为发展受限,很快离职。

盲目攀比心理严重 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应该得到多少薪水,应该有怎样的发展缺乏清晰的认识,所以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薪水方面,彼此之间比薪水,不比技术和能力。有些毕业生听说同学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也能去”、“他跳槽,我也跳槽”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条件、社会需要、职业发展等因素,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也会轻易放弃。

缺乏理性的职业规划和设计 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认识模糊,忽视职业生涯规划,也不考虑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严重的盲目择业现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更是加重了这种趋向。问卷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觉得在目前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应先就业、再择业,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很不现实。在这种氛围下,很多大学毕业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哪里出的价高、工作轻松就去哪里,很少将工作与自己的理想和兴趣结合起来。有些毕业生也为自己制定了较详细的规划,但这些规划是否合适,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正,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一些大学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工作与自己的志向或原有的定位相差较远,于是选择“跳槽”。

过度追求自我满足,个人组织化程度低 个人组织化是指应聘者接受雇佣进入组织后,由一个自由人向组织人转化所经历的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包括接受组织及其部门所期望的态度、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目前,在企业中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多为“80后”员工,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在1980~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在企业中,“80后”在员工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80后”员工因其成长的特殊环境,决定了他们具有独特性。“80后”员工的主要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自由,自我意识强,价值取向多元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个性张扬,不喜欢受规则约束,不重视责任与使命,缺乏社会角色认知,这些特点给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组织化带来了困难和消极影响。

给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建议

美国学者卡兹的“组织寿命曲线”表明,一起工作的员工,在一年半至五年期间,信息沟通水平最高,获得的成果也最多。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从组织活动的角度证明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人员流动不宜过快。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流动间隔应大于2年,这是适应组织环境和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下限时间,工作一年就离职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

应重视职业规划和职前实习,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考察 职业生涯规划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成为一种生存技能,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毕业生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入职前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提高职业规划技能和职业决策能力。要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潜能和特质,正确地评估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入职前还要进行具体的岗位规划,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职业兴趣,结合社会需要,确定具体的就业岗位,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同时应加强职前实习。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有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困扰就业的因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日益重视实习,期望从中获取经验,提高职业素质,增进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和了解,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个体适应社会、适应组织的能力。另外,要注重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深入了解和考察,可通过联系职前实习、网上搜索信息、实地考察、托亲朋同学打听等多种渠道和方法了解用人单位及应聘岗位情况,从各方面客观地分析其优劣及与自身条件的适合度,提高职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要适应环境,提高能力,提高个人组织化程度 日本学者中松义郎提出,处于群体中的个人只有在个体方向与群体方向一致的时候,个体的才能才会得到充分发挥,群体的整体功能水平也才会实现最大化,并且指出,个人目标应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或者组织目标向个人目标方向靠近。个人要从实际出发,自觉限制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引导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向组织和群体方向转移,并努力使其趋于一致。而组织一方则应积极对个人进行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关心,了解员工的各种需要,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与支持,使个体向群体靠拢。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后,要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尽快适应环境,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要适应由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调整初入职场的不适,按照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保留自身优点的同时,适应企业文化,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逐渐融入企业,实现个人的组织化和社会化。其次,要适应企业的环境和氛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行为风格,了解、体会并逐步适应是做好岗位工作的第一步,要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之处,不断积累行业经验和阅历。再次,要努力提高工作技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需要的技能结合起来,发挥“80后”员工富于激情、勇于创新的优势,力争成为企业中的专业人才,并应积极建立人脉资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力。

要爱岗敬业、踏实工作,理性规划职业发展 很多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心态不稳定,不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不愿意从工作底层做起,不愿意做琐碎的工作,对工作待遇不满意,不能安心踏实地工作,更谈不上爱岗敬业,在企业待上一段时间,稍有不顺心、不如意就想通过离职改变工作状况。与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相比,应届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是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如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另外,对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了解也不是两三个月就能真正做到的。在没有积累充足的经验,对所在行业又缺乏真正的了解之时就匆匆离职,既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职业的不满,又很难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不存在真正理想、完美的企业。因此,应届大学毕业生适时地转变工作态度,踏实工作,理性规划职业发展,是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促进职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姜秀丽,石岩.员工流动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4.

[2]强国民.“80 后”员工管理问题探析[J].人才开发,2008,(1):21-22.

[3]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6):19-20.

*本文系天津商业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天津商业大学大学生职业能力调查》(项目编号:2010010)的部分研究成果

G715

A

1672-5727(2010)12-0061-03

张爱娜(1969—),女,山东荣成人,硕士,威海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生涯教育。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职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