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财经类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研究*

2010-02-17俞校明张东志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财经类课程标准职业

俞校明 张东志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职财经类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研究*

俞校明 张东志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项目课程的建设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中财经类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从改革内容、改革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课程建设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开发主体、课程评价、教师行为、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建设水平。

高职;财经类专业;项目课程;能力本位;课程结构

研究的意义

课程改革一直是教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核心环节之一。探索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是近年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最初的项目课程开发在内容上不是经验的、解释的或战略研究,而是建造(即设计房屋或者制造机器)。“项目”指的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因此理工科类专业的项目课程开发具有天然的优势。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以工艺为主线,以轴套类、轮盘类、叉架类、箱体类等四类典型零件为载体,将工艺问题作为内容序化的关键,较好地处理了工作任务分析和项目设计问题。而财经类专业则不同,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某特定职业(工种)或职业群需要的职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在相应企业收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将收集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典型化,这项工作非常复杂,而且在财经类专业各种不同的具体职业(工种)的工作任务分析中,应该以何种逻辑线索展开分析,要分析清楚有时候是非常困难的。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尚未有较为成熟的财经类专业的项目课程开发案例可供借鉴。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由此可见,尽管在财经类专业进行项目课程开发有一定的难度,但这项工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课程建设关系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乃至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我们深入企业,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材的开发。

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改革目标 从分析若干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与企业共同讨论职业能力,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进行专业群与课程群建设,加强院、省、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改革内容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课程,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及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以财经类某几个专业为突破口,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进行试点,制定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与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在专业试点获得稳定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所有财经类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课程建设中。以制定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开发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为例,根据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通常将《基础会计实务》、《企业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审计》确定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与企业会计专家一起,分别分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于知识目标可以采取传统教学手段加以实现,而对于能力目标则要通过训练的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列出训练方法。核心课程审定通过之后,可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和配套的模拟训练手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财经类的某几个专业为突破口,解决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和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争取在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

1.教师认识问题。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教师对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内涵,使得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并不能完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教师花大力气、下大工夫,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要领,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课程标准。

2.专业选择问题。与理工科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方案实施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同样是文科类专业,方案的具体实施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本问题的研究中,所选专业尤为重要,要以财经类的某几个专业为突破口,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进行试点,制定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与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

3.工作任务分析问题。在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种)的工作任务分析中,其具体分析对象也是不同的,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产品为逻辑线索展开的,也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系统结构、岗位或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展开的。要根据试点专业所选择的核心课程对应的职业 (工种)开展工作任务分析,必须与行业和企业专家全力配合,注意寻找特定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要充分尊重行业专家的意见,并反复确认每个条目。在专业试点获得稳定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经贸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调查数据说明,财经类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制定与课程开发上比其他文科类专业先行一步,必将对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的课程体系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高职财经类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思路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项目课程开发,要始终以职业为教学导向,以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工作实践为切入点。笔者拟从以下几点阐述高职财经类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思路。

以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的石伟平教授将职业教育的能力观归纳为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整体定义或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及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的整合的能力观三种。职业教育就是要使学术能力观向职业能力观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能力”表现为学生是否掌握了陈述性知识,而新的能力观念清晰地体现出其可操作性。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常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而采取能力本位的教学,强调职业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方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能力本位根据能力标准进行评价,反馈及时。由此可见,在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教育改革中,从教学目标、学生地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可以体现能力本位的理念。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完善课程结构 徐国庆认为,项目课程开发最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应该是工作体系,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必须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项目课程是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并进行课程内容选择的,按照高职课程的特点,把应掌握的知识均匀地分配到各个项目中去,由各个项目带动学生学习与掌握。以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以工作过程的需要为选择标准进行划分,并能反映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要突破原有的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纵向课程门类划分方式,采取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横向的课程门类划分方式;要建立整体化观念,即不仅要培养掌握某种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的个体,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作为完整的人进入工作岗位的个体。项目课程的排列顺序主要以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或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流程)中的先后次序为基本线索。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纳入职教课程,找到二者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因此如何在项目课程中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关系成为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要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每个项目内容必须是在一个教学单位内可以完成的,从而在逐个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主体,进行课程开发 传统教材是由教师按照课程的理论体系编写的,高职教育的项目课程开发应从实际工作出发,由企业专家与教师双方共同参与、联合开发,企业专家作用的发挥要建立在教师问题导引的基础上。项目课程强调的能力本位理念决定了企业专家一定要参与课程开发。项目选取要建立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企业专家对此是最为熟悉的,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教师的认识是肤浅的。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可以保证课程内容定位准确,企业专家应充分发挥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环节上的作用,提供岗位工作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方面的意见。在高职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教师应当承担主要任务。因为企业专家不可能承担课程开发中大量非常艰辛的文本编写工作,并且也缺乏教材编写的经验,而高职院校发展的文化积淀及教师的长期教学经历,使得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开发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实际的课程。

以行为素质为先导,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健康持久地生存与发展,因此,需要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行动型”教师队伍。教师要由理论教学者向职业实践者转变,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课程建设目标,定期安排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使教师队伍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向“团队合作”转变。现代课程的综合运用糅合了多门学科知识,要求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与跨学科的能力,要通过团队合作将不同专业的教师联合起来,促使其共同进步。教师应由“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转变,由传统的主导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行有效思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以过程评价为手段,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项目课程的评价应指向学生在项目课程实施中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发挥的作用等,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因此,项目课程的评价重点应该是过程性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扭转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只关注结果的局面,构建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每个阶段都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阶段性过程评价的运用可以保证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坚持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有助于激发班级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动关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个体评价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评价方法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按照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改进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使课程学习更加便捷,不仅可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增加知识容量,可以通过网络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应用能突出工作实践,使学生注重自主学习。通过对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中心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动手实际操作中形成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知识,通过亲身体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开辟学习的广阔空间,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非唯一性,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J C Richards,R Schmidt.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2]Dina Cheng-man Lau:Analysing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three models[J].Pedagogy Culture and Society,2001,(9).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37-140.

G712

A

1672-5727(2010)12-0028-02

*本文系2008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高职经贸类专业的项目课程开发》(项目编号:yb08097)的研究成果

俞校明,(1969—),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张东志(1979—),男,江苏徐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财经类课程标准职业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职业写作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