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语文课改中的“麦田守望者”
2010-02-17杨海峡
杨海峡
(朝阳市第八中学,辽宁 朝阳 122000)
道家云,“至法乃无法”。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是“雪落无声”“静水流深”。教师不刻意去指导学生,而是做一名语文课上的“麦田守望者”,让“交流”成为主旋律,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探讨”成为语文课的灵魂,以求索精神去探寻作品的精髓,人生的要义。让“拓展”成为语文课的延伸,在拓展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上,感受语文的千般美丽。
一、诗意语言感悟文本 解读生命之重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几个比喻生动而贴切,好的教学语言也应该是形象并富于节奏感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善于铺陈,使事物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同时还要善于摹形、摹声、摹色,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口语表达的时候,要善于运用跌宕和节奏,有时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有时如小桥流水,莺声燕语。这样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维,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惟其如此,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随着老师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情不自禁地随文起落,之后还余味无穷,期盼着每一节语文课。
记得新生入学第一节语文课上笔者说了一段这样的话: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我愿意和每位同学畅游其中。刹那间我看见学生们那双双闪亮的眸子。
语文的本色就是诗意。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是充满诗意的。作为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诗意的美感,应该尽可能用诗意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美情。只有富有诗意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个性的思维。
在教授李白的《蜀道难》时笔者做了如下导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蜀道难》是李白兴致酣畅淋漓之际,落笔之时的满目烟霞,它摇动了五岳山川,铸就了蜀道之难,李白的诗魂是盛唐的气象,是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情,他的诗成就了辉煌的汉语,成就了魅力华夏。也许是老师的话触动了孩子们心底美的弦,学生们一堂课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李白之所以具有如此非凡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巨大的政治理想与极度的政治自信。李白胸中的盛唐气象,是山登绝顶我为峰,惟我独尊的王霸之气,是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耿介骨气,是平交王侯,藐视权贵的傲然正气,是飘飘然羽化登仙的神仙气,是拔刀相助的豪侠气,是以诗文纵横天下的飘逸之气……
生2:本诗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一叹惊讶突兀,二叹畏惧、发愁,三叹无奈作罢。通过“三叹”解读使得历史上最自由、最浪漫、最富于激情和天才的诗人李白鬼斧神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主题展露冰山一角。一堂课我们师生都沉浸在李白不朽的诗魂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无数堂课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引领下,终于得到了学生们那发自内心的回报,他们用诗样的语言来解读作品成了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了诗意的语言感悟文本,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们以生命的叩问,听取那生命的回响,活着的全部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我们此生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的生命擦拭得熠熠生辉。
由于在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乏,于是直接关涉到读书的方式,苦苦地读,点灯熬油地读,把青春搭上了,把生命搭上了,有了学历学位了,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只是活着。也许会有高薪,也许会有高位,却没有一颗饱满的心灵,一个美丽而深刻的灵魂。
二、书香常新 语文课堂丰盈灵动
语文是以情感人,是美而富有哲理的,语文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让自己精神家园博大、富足、丰美、独特,吸引孩子们驻足凝神,以心会心,感染感动,于是就有了孔夫子“吾与点也”的不经意间的灵光一闪。灵魂是需要点燃和照亮的,如果这样我们就可以忘却“法”和“术”,永远追求心中的道,我们的教育也会因此有了全新的“境界”。
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所能给学生的如果仅仅是语言所传达的那就太狭隘了。“一瞬传情,一目传神。”每一个教学瞬间的背后都应该隐藏着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汪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育将聚焦在学生的眼中、沉淀在学生的心中,甚至生命中,正像一杯清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却宁和、透彻,最能消除干渴,无需多加粉饰,却传达一种人生境界:修美于内,自然清澈,滋养生命,润物无声。
很多人都提倡语文教师要做个“杂家”,不只要读本专业的书,还要读其他相关学科的书,这样方能触类旁通。不过笔者还是觉得“语文”这个范畴里可读的书已经够多,语文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在读经典,读美文上。通过阅读,我们不再只有一辈子,我们可以有几辈子了,你可以是印第安少年,可以是海上的渔夫,可以是复仇的船员。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走进古人的生活,携李白登天姥山,和柳永望杭州胜景,约李清照赏绿肥红瘦。读书让人生的境界常新,自然会给你的课堂吹进一缕清新的风。这种身教往往比言教更有感染力,学生对老师的仰慕会激励他们自己去读书,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老师能培养出一批热爱读书的学生。当读书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后,适时的引导也很重要——培养学生形成纯正的欣赏品位和高雅的的审美心理。当学生可以和孔子、司马迁、杜甫、辛弃疾畅谈时,当学生可以与鲁迅、巴金、老舍、徐志摩神交时,你,一名语文教师可以自豪地说,至少,我将学生引向那条通往文学殿堂的路了。
勤于思考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能力,他需要语文教师去培养。当然语文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如果老师是一座泰山,他的学生会长的很高很高;如果老师是一颗恒星,他的学生会发出夺目的光辉;如果老师是万里长城,他的学生会有最坚实的臂膀。三尺讲台上,站在五十多个学生面前,每一位教师就是一座山峰,一座向学生展示梦想和卓越的山峰,一座垫在他们脚下,把他们托往更高处的山峰。
《列子·汤问》内有一段“薛谭学讴”的故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不言之教正是秦青教育的成功之处,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教师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学生去观察,去领悟,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教师书桌上常新的书香自然能浸润学生的心灵,教师课堂上灵动的思想自然能浇灌学生的慧根,教师生活上淡定的坚守自然能安抚学生的躁动,教师精神上卓越的追求自然能照亮学生的心路。
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培养一群热爱读书的孩子,是一件高尚的事。教师的出发点就是他们的语文课堂,一直以来笔者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文学气息,在这里给学生们撒下精神的种子,希望多年后能绿树成荫,让他们终身受益。
既然选择做一名教师,就注定这辈子与孩子们有了不解之缘。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没有对学生真诚的热爱,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目的,一个教师的生命教育观的成功建立和精彩演绎都源自我们认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