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知识构建体系
2010-02-17刘峰
刘峰
目前,学科知识构建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最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构建的学科知识“概念地图”;另一种是教师协助学生构建和绘制的学科“结构图表”或“知识树”。这些图表的建立将原本复杂、零散的知识转化成简单的线条与图画,为学生快捷地把握知识间的结构与联系,掌握重难点,提高记忆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使教师对教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然而这两种方式的知识构建虽然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其实用价值却仍然不够理想。如何使知识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实用,使之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尝试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知识构建体系”。
1 英语学科知识构建的目的
在网络环境下尝试“英语学科知识构建体系”,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有4个:1)帮助教师宏观把握教材,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帮助教师微观处理知识点,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3)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并且养成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将学科知识结构图与多种媒体信息相链接,为课堂教学提供高效能的服务。
2 英语学科知识构建的形式
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知识体系的实用价值,建立以“分类知识图——枝节知识图——分支标注——知识链接”为体系的英语学科知识构建形式。
3 英语学科知识构建的方法
3.1 打破年级界限,建立分类知识图和经纬网络
英语教研组的教师利用集体教研和课余时间,经过对知识的汇总、分解与链接,打破年级界限,将语音、语法、功能话题、阅读、词汇等,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重新梳理,使之形成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完整表象,将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知识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和经纬网络。
3.2 在枝节知识图中建立标注和知识链接
无论是哪一个枝节的知识图,都可以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试题、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录音录像片、网页、教学网站、课件、计算机数据等,利用“.isf”地图软件同与之相应的知识建立链接。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需要,任意选择和点击所链接的信息,将图文并茂、色彩纷呈、形象逼真、情趣盎然的多媒体图文影像随时呈现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但使英语教学快捷地置身于必要的教学情境中,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语音知识图中,建立两个分支图:1)音标图→音标分类图→与下载的Flash音标教学建立链接;2)语音基础知识图→与制作的PowerPoint语音知识概念和习题建立链接。另外,在音标分类图上对易读错和难读的音标做标注,如在隐藏标注中注明:[s]是舌尖放在两牙齿后发“嘶”,[θ]是咬着舌头发的“嘶”。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多次讲解而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又如,在阅读知识图中,建立3个分支图:1)阅读方法图→与介绍阅读方法和阅读实例的Word文本建立链接;2)阅读题型图→与网上题库建立链接;3)课外阅读→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大耳朵英语学习网”等建立链接,随时都可点击所需的网页,阅读和了解异域文化,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也可点击相关的阅读练习或检测题等。
这样形成的知识体系,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避免各部分知识混淆、重叠与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兼顾,重点突出,便于课堂上使用,更大限度地提高知识建构图的利用价值,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英语学科知识构建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知识构建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教学资源创建工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学校全体英语教师共同参与,并将采集收集到的教学资源随时添加链接到知识结构图中,融教学资源建设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采取分工协作、成果共享的原则,在学校教科室与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把“英语学科知识构建”作为研究教材、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大家集思广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完善英语学科的知识建构体系。仅仅半年的时间就完成初中英语全部知识的文本和电子两个版本的构建,实现知识构建体系的重大突破。
需求是最好的动力,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知识构建体系”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只有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必须把它应用于教学,反复实践,不断完善,做到精益求精,使这项研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特色。